组织行为学 中文版
额”、“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
“计划管理”理论: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
提出构成管理的基本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和控制,提出 14条管理原则。
“行政组织”理论:德国的韦伯(Max Weber) 的 “官僚结构”(bureaucracy) :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 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结构。
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
3、群体动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场”理论(借用 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人的心理和行为 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 用。当人 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 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 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 作用,而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力场的张力。
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 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 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 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三个层次
个体
群体
组织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管理问题。但管理成为一
6)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张德 )
组织的共同特征:
(1)目标:每一个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 如企业要使盈利最大化、学校要培养社 会所需人才、医院要提供医疗服务。目 标决定了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2)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 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如企业拥有人才、 资金、机器、设备、品牌、技术等各种 资源。
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基本概念: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组
织行为管理
以下哪些判断是错误的?
1、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爱畜理论) 2、当领导友好、平易近人时,工人会有很高的工
作积极性。
3、通过面试可以正确区分合格的申请者。 4、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份挑战性的工作。 5、为了让人工作努力,你应使用一些威胁。 6、每个人都会为了金钱而工作,金钱对他们都有
行为的种类: (1)按行为主体的不同:个人行为;团体行为。 (2)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管理行为、政治
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三、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定义 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普通员工、管理
者)时表现出的行为。
但组织成员的行为并不完全属于组织行为。 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是组织行为。
注重数学和统计方法,注重运用电子计算机,广 泛运用数学模型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最优化的解决 办法,侧重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研究。
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在理论和研究上各 有侧重,但在管理实践上相互补充。不可能单纯用行 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管理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同样, 也不可能不管人的因素而只依靠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解 决现代企业中的重大问题。
为特征,按照快乐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满足。
自我是在现实的需要与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之间起中介
作用。按照“现实原则”操作,为了在以后得到更大满足,
因此推迟不合适的即刻的满足。
超我是受父母的教化和道德准则影响所形成的良心和
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监视和统制。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
5、环境律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
(孟母三迁)
6、发展律
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发生变
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把人一生的行为
发展分成八个阶段:
基本信任一基本不信任(1岁前);
自主一害羞、怀疑(1岁~3岁);
1、目标律
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可能是主体之
外的任一客观事物,如金钱、住房、轿车、职位、名誉等。
目标 “拉动”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
2、动机律
所有行为均有动机“驱动”。动机启动并维持人类行
为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欲望、需要、兴趣、信念、情绪
等。人的行为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
3、强化律
激励作用。
7、大多数人都关心别人的工资超过自己的。 8、最有效的团队和组织是没有冲突的。
第一节 组织行为的概念
一、组织
(一)组织的定义 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有一
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徐联仓 )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 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或 一系列目标。
(3)结构:在组织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 源最重要、最关键。组织需要科学地划分部 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 责任、义务、权力与利益。
(4)互动: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组 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 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都需 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 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Stephen P.Robbins )
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一定目标而进行协作
活动的集体。
5)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 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 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 。(薛恩E·H·Schein)
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 (1) 正向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表现出的一切都利于组
织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尽职尽责、遵守规章制度等。奖 励、鼓励、保护。 (2) 反向组织行为:组织成员表现出的所有阻碍组织 目标表现的行为,如迟到、缺勤、偷窃、暴力、吸毒、 欺骗等。惩戒、消除或减少。
(三) 人类行为一般规律
门科学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
段:早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最新管理。
1、早期管理(经验管理阶段) :
指从手工业生产→机器生产转变的初期。
管理仅仅是依靠工厂老板的个人经验。
2、科学管理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科学管理”理论 :美国的泰勒运用“时间一动
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
归某个或某些公民个人所有。
根据目标的不同:
1、营利组织。以获利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工厂、 商店、商业银行、饭店、矿山、公司等。改革开放以 来,一些个人诊所、私立学校等组织已经成为营利组 织,纳税。
2、非营利组织。除公共组织外,一切不以营利为 主要目标的组织,如国有医院、国有学校、各类社团、 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等。非营利组织既是营利组织的 重要目标市场,也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为其 他组织提供独特的服务。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动机
等方面存在差异,源于遗传、环境、情景等影响。劳动力
多样化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
8、本我律
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
本质上个体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弗洛伊德: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梦的分析
本我蕴藏着人们的本能冲动,以无意识的非理性冲动
明对劳动生产率并无影响。
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经过五年的实验和观察表明,职
工的士气、生产积极性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
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
关系,而物理环境(照明等)、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
霍桑实验最早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一次把
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
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主张用各种办 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对人的因素的忽视,组织行 为学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科学学派在学科 上的体现。
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派)是泰勒制的继续和发 展,不同之处在于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 就,并且研究的问题更为广泛。
创造一罪恶(4岁~5岁);
勤奋一自卑(6岁一11岁);
自我认同一一角色混乱(12岁~20岁);
亲密一孤立(21岁一24岁);
关心后代一自我关注(25岁~65岁);
自我整合一失望(66岁后)。
每一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如果每一阶段的危机得到
积极解决,则会产生良好的人格特质,否则相反。
7、差异律
2、霍桑实验
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奥(Elton Mayo) 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 实验, 提出 “人群关系”(human relations)理论。
研究厂房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开始时曾设想灯光
的明暗会对劳动生产率发生很大影响,但是实验结果是照
组织行为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 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二)组织行为的种类
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 (1) 微观组织行为:组织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
它包括: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2) 宏观组织行为: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
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组织学习。
(二)组织类型
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 1、小型组织(3人~30人); 2、中型组织(30人~1 000人); 3、大型组织(1 000人~45 000人)。
根据产权的归属,可分成: 1、公有组织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国有学校等,归国家、全民或集体所有; 2、私有组织如私营企业、私立学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