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和祖父的园子

我和祖父的园子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刘湖小学商苏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和祖父的爱,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富有生趣的细节描写手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学
1.师: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欢乐的歌;萧红童年的欢乐美好都被祖父的园子一一收集,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我们走进园子……
2、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读,明确学习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探究
(一)、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思考: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画出自己最欣赏的细节描写,品读,做批注。

(二).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1、发现园子的“美丽”
(1)出示第二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

(3)、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板书:美丽)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园中的“快乐”
(1)、让我们继续漫步园中,默读课文3—12节,课件出示: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板书: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浇菜)
(3)你觉得“我”在祖父园子里做的事情哪一件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4)你们认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是啊,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

(板书:快乐)
3、感受园子的“自由”
出示第13节,生读。

(1)、找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用“===”画出来。

(2)、一切都活了吗?花是怎么活的?鸟是怎么活的?虫子呢?这个“活”是什么意思?
(3)、你看,这些小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小萧红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能把它们读活了?
○1学生感情朗读。

○2变成诗的形式读。

(4)、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是自由的呢?
(5)、体悟用词: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段话很特别。

(“愿意……就……”多次出现。


(6)、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读这段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板书:自由)
齐读: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7)、请你像作者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用以下的句式说话。

——————愿意——————就——————
(8)、小结: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这种写法叫借物抒情。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由和欢快。

三、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在小萧红的眼里,祖父的园子是快乐、充满自由的,因为有了祖父的爱,这座园子才会充满生机,所以说,这里是她的乐园、爱园、家园。

所以同学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生活。

四、当堂训练
回忆你的童年生活,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其中哪一件事最有趣?先仔细回忆,注意捕捉细节,可以先练习说一说,也可以写一段话,突出“趣”字,与大家交流。

六、板书设计
19 我和祖父的园子
祖美丽的园子乐园

的快乐的园子爱园

子自由的园子家园
课后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中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叙事小说《呼兰河传》。

作者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祖父种菜的园子里的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萧红的文字通俗易懂,简如直白,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农家园子的风景图,又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农家小姑娘形象。

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所说的,萧红的作品是“一幅多彩的风图画”。

在备课过程中,我遵从我区“三六五”生态高效课堂为基点,以文本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从而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容量大,又要读写结合,只有30分钟的上课时间,所以我觉得上课不能面面俱到,我只能抓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来教。

所以在本课时,我用心读课文,先读出自己的感受,才能确定这篇课文应该如何教。

于是,我静下心来,捧起课本细细地读,反复地品、用心地悟,再从网上查找萧红和《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萧红的身世,再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被萧红的文字深深感动。

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自由、快乐。

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
晰起来:因为有了祖父的爱,所以作者童年生活快乐和自由的。

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更是个充满爱的园子。

而从整篇课文来看,这种快乐自由和爱,不仅洋溢于作者各个生活场景片段里,更多的渗透在作者那平淡、质朴的特色语言里,更多的是流淌于作者那一次次反复句式里,有了这样的顿悟,教学重点也就明确了: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课堂流程也就清晰起来,所以,最终我确定课堂主要分为两大板块: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我童年生活的“乐趣”,再感悟祖父对我的“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有三处细节感觉处理得比较好,值得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

一是:关注细节悟体悟自由、快乐。

萧红是祖父的“跟屁虫”,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对这一点,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我与学生之间来了一段“我说你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祖父铲地,____________,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充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一开始也体会到了“我”的自由、快乐。

在13自然段中,我运用了多形式的朗读和口语表达,让学生对
萧红的自由、快乐、和祖父对她的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为何在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景物,这其实是借景抒情,不仅表达出作者的自由、快乐,更体会祖父对她的爱。

二是:字里行间品析课文,体会作者的自由、快乐和祖父对她的爱。

在这部分,我并没有逐段地讲解,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默读3-12小节,把你认为最有趣的词句用横线画出来,并写下你的感受。

”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进行师生相互交流。

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让学生从他人的回答中,学习学生如何品析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这就使这堂课不仅是师生、书生的对话,也成为生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也自然而然地通过这一个字,这一处细节描写,感受到了祖父对萧红的那一份宽容,使教学的重点有所突破。

三是:课堂练笔重指导。

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安排一些小练笔之类的活动,但往往重形式,轻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也来尝试着仿写,写一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学习作者富有生趣的描写手法。

课已经上完了,当然也有遗憾之处。

最后一环节,由于时间的
关系,对学生的写作没有能够进行详细地的评价。

还有在品析课文时,我知道要抓住关键的句子、词语进行品析,但没有深入下去,这是一大缺陷,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的。

总之,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