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金融物理1402 41461045
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
“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
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
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
”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
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
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
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
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
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
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
二号,言其死而应时,
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
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
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
哲学思想
以“道”为本的天道观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其一,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其三,道是无。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
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
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
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虚静”“玄鉴”的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还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
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