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暗室处理技术暗室处理是射线照相检验的一道重要工序,被射线曝光的带有潜影的胶片经过暗室处理后变为带有可见影象的底片。
底片质量好坏与暗室工作的技术水平以及操作正确与否密切相关。
作为射线检测人员,应熟练掌握暗室操作技术以及有关知识。
5.1 暗室基本知识5.1.1 暗室布局知识暗室的布局应注意以下几点:1.暗室应有足够的空间,不宜过小、过窄。
2.暗室应分为干区和湿区两个部分。
其中干区用于摆放胶片、暗盒、增感屏等器材并用来进行切片、装片等工作。
而湿区用来进行显影、定影、水洗、干燥等工作。
干区和湿区应尽可能相距远一些。
(图5.1)3.各种设备器材摆放位置应适当。
以利于工作,例如冲洗胶片的设备的摆放次序应与操作次序一致。
4.暗室要完全遮光,进口处应设置过渡间和双重门,以保证出入不漏光,为减少人员出入次数,应设置传递口,用于传送胶片和底片。
5.如暗室附近有射线源,要注意屏蔽问题。
6.暗室应有通风换气设备和排水系统。
应有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设施。
7.暗室地面和工作台应保持干燥、清洁,墙壁、工作台应有防水和防化学腐蚀的能力。
5.1.2 暗室设备器材使用知识暗室常用的设备器材包括安全灯、温度计、天平、洗片槽、烘片箱等,有的还配有自动洗片机。
洗片机等设备的使用有专门的操作规程,其他设备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安全灯用于胶片冲洗过程中的照明。
不同种类胶片具有不同的感光波长范围,此特性称为感色性。
工业射线胶片对可见光的兰色部分最敏感,而对红色或橙色部分不敏感,因此,用于射线胶片处理的安全灯采用暗红色或暗橙色。
为保证安全,对新购置的安全灯应进行测试,对长期使用的安全灯也应作定期测试。
测试方法为:在工作位置放置胶片,上盖黑纸,打开安全灯,每隔数分钟移动一下黑纸,使胶片不同部位在安全灯下经受不同时间的曝光,然后进行标准显影处理,将曝光部分与未曝光部分比较,以黑度不明显增大为安全,据此可确定安全灯的性能以及允许工作时间和工作距离。
温度计用于配液和显影操作时测量药液温度,可使用量程大于50℃,刻度为1℃或0.5℃的酒精玻璃温度计,也可使用半导体温度计。
天平用于配液时称量药品,可采用称量精度为0.1克的托盘天平。
天平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以防腐蚀造成称量失准。
胶片手工处理可分为盘式和槽式两种方式。
其中盘式处理易产生伪缺陷,所以目前多采用槽式处理。
洗片槽用不锈钢或塑料制成,其深度应超过底片长度20%以上,使用时应将药液装满槽,并随时用盖将槽盖好,以减少药液氧化。
槽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5.1.3 配液注意事项1.配液的容器应使用玻璃,搪瓷或塑料制品,也可使用不锈钢制品,搅拌棒也应用上述材料制作,切忌使用铜、铁、铝制品,因为铜、铁等金属离子对显影剂的氧化有催化作用。
2.配液用水可使用蒸馏水,去离子水,煮沸后冷却水或自来水,对井水或河水应进行再制,以降低硬度,提高纯度。
3.配制显影液的水温一般在30~50℃,水温太高会促使某些药品氧化,太低又会使某些药品不易溶解。
配制定影液的水温可升至60~70℃,因为硫代硫酸钠溶解时会大量吸热。
4.配液时应按配方中规定的次序进行,待前一种药品溶解后方可投入下一种药品,切不可随意颠倒次序。
在显影液配制中,因米吐尔不能溶于亚硫酸钠溶液故最先加入,其余显影液都应在亚硫酸钠之后加入。
在配制定影液时,亚硫酸钠必须在加酸之前溶解,以防硫代硫酸钠分解。
硫酸铝钾必须在加酸之后溶解,以防水解产生氢氧化铝沉淀。
5.配液时应不停地搅拌,以加速溶解。
但显影液的搅拌不宜过于激烈,且应朝着一个方向进行,以免发生显影剂氧化现象。
6.配液时宜先取总体积四分之三的水量,待全部药品溶解后再加水至所要求的体积,配好的药液应静置24小时后再使用。
5.1.4 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胶片手工处理过程可分为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五个步骤,各个步骤的标准操作条件见表5.1:有关说明如下:1.显影温度对底片质量影响很大,必须严格控制。
2.胶片放人显影液之前,应在清水中预浸一下,使胶片表面润湿,避免进入显影液后胶片表面附有气泡造成显影不均匀。
3.显影时正确的搅动方法:在最初30秒内不间断地搅动,以后每隔30秒搅动一次。
4.停显阶段应不间断地充分搅动。
5.停显温度最好与显影温度相近,停显温度过高,可能会产生“网纹”,“皱褶”等缺陷。
6.定影总的时间为“通透时间”的2倍,所谓“通透时间”是指胶片放进定影液开始到乳剂的乳白色消失为止的时间。
7.水洗应使用清洁流水飘洗,水洗不充分的底片长期保存后会发生变色现象。
8.水洗水温应适当控制,水温高时水洗效率也高,但药膜高度膨胀易产生“划伤”“药膜脱落”等缺陷。
9.底片干燥应选择没有灰尘的地方进行,因为湿底片极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
10.热风干燥能缩短干燥时间,但如温度过高易产生干燥不均的条纹。
11.水洗后的底片表面附有许多水滴,如不除去会因干燥不均产生水迹,可用湿海绵擦去水滴,或浸入脱水剂溶液,使水从底片表面快速流尽。
5.1.5 胶片处理药液配方1.工业射线胶片常用的显影配方见表5.2和表5.3。
2.停显液配方见表5.43.定影液配方见表5.55.2 暗室处理技术5.2.1 显影显影在整个胶片处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即使是同一种胶片,如果采用不同的显影配方和操作条件,所表现的感光性能是不一样的,底片的主要质量指标,例如黑度,对比度,颗粒度等都受到显影的影响。
1.显影液的组成及作用一般显影液中含有四种主要成份:显影剂、保护剂、促进剂和抑制剂。
此外有时还加入一些其他物质,例如坚膜剂和水质净化剂等。
(1)显影剂显影剂的作用是将已感光的卤化银还原为金属银,常用的显影剂有米吐尔、菲尼酮、对苯二酚。
它们各有不同特点。
显影配方通过选择不同显影剂和不同的配比来调整显影性能。
米吐尔为白色或灰色针状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不易溶于亚硫酸钠溶液,因此配制显影液时将米吐尔在亚硫酸钠之前溶解。
米吐尔显影能力强、速度快、初影时间短,得到的影象较柔和,反差小,称为软性显影剂,米吐尔适用的溶液PH值范围很宽,在6~10之间均可使用。
温度的变化对米吐尔的显影能力影响不大。
菲尼酮是另一种软性显影剂,呈白色结晶粉末状,常温下不溶于水,但易溶于碱性水溶液。
菲尼酮与对苯二酚配合使用时表现出极强的显影能力,且性能稳定。
对苯二酚为白色或黄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和亚硫酸钠溶液。
对苯二酚显影速度慢,初影时间长,一旦出影,则影象密度急增。
对苯二酚可使影象具有很高的反差,称为硬性显影剂,对苯二酚在PH值9—11之间的碱性溶液中才有较好的显影能力,同时它对温度敏感,在10℃以下时几乎无显影能力.温度过高则易引起灰雾,此外它对溴化钾也很敏感,如显影液中溴化钾过量会大大抑制对苯二酚的显影作用。
(2)保护剂保护剂的作用是阻止显影剂与进入显影液的氧发生作用,使其不被氧化。
最常用的保护剂是亚硫酸钠。
显影剂在水溶液中,特别是在碱性溶液中很容易氧化,一旦氧化便失去显影能力。
而产生的氧化物又会使溶液变黄,污染乳剂。
亚硫酸钠具有更强的与氧化合的能力,因而能够优先与氧化合,减少显影剂的氧化。
同时亚硫酸钠还能与显影剂的氧化产物作用,生成可溶的无色的显影剂磺酸盐,从丽延长显影液的使用寿命。
亚硫酸钠有两种:无水亚硫酸钠(Na2SO3)。
分子量为126.12,另一种是结晶亚硫酸钠(Na2SO3·7H2O),分子量为252.14,一般配万中采用无水亚硫酸钠,如使用结晶亚硫酸钠应进行重量换算。
(3)促进剂促进剂的作用是增强显影剂的显影能力和速度。
各种有机显影剂的显影能力都随着溶液的PH值增大而增强,因此大多数显影液都是碱性溶液。
另一方面,在显影过程中,每一个卤化银被还原成一个金属银原子时,就产生一个氢离子。
为了不使PH值局部降低而减缓显影速度,就必须有足够的氢氧离子来中和氢离子。
因此显影液不仅要呈碱性,而且还应具有保持碱性PH的良好的缓冲性能。
通常使用的促进剂是一些强碱弱酸盐,如碳酸钠、硼砂,有时也用一些强碱,如氢氧化钠。
显影液的PH值在8~11之间,可通过改变促进剂的种类和数量来调节PH值。
显影液中加入硼砂,PH 值约8.0~9.2;加入碳酸钠,PH值约9.0~11.0;加入碳酸钠和氢氧化钠,PH值约10.5~12.0。
显影液的PH值低,则显影速度较慢,所得影象颗粒较细,反差较小。
显影液的PH值高,则显影速度较快,所得影象颗粒较粗,反差较大,灰雾也增大。
根据性质和作用,称硼砂为软性促进剂,碳酸钠为中性促进剂,氢氧化钠为硬性促进剂。
碳酸钠有无水碳酸钠(Na2CO3,分子量106)和结晶碳酸钠(NaCO1·nH2O)两种,一般配方中采用无水碳酸钠,如使用结晶碳酸钠,应作重量换算。
硼砂的分子式为NaB4O7·10H2O,分子量381。
氢氧化钠分子式NαοH,分子量40。
氢氧化钠是强碱,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4)抑制剂抑制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灰雾,常用的抑制剂包括溴化钾、苯并三氮唑等。
不加抑制剂的显影液对已曝光和未曝光的溴化银颗粒区别能力很小,从而有形成灰雾的倾向,在显影液中加入溴化钾后,离解出的溴离子会吸附在溴化银颗粒周围,从而阻滞显影作用,但这种阻滞程度有所不同,对未曝光的颗粒阻滞作用最大,而对已曝光的溴化银颗粒阻滞作用最小,从而使显影灰雾降低。
抑制剂在抑制灰雾的同时也抑制了显影速度,这样有利于显影均匀。
此外抑制剂对影象层次和反差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2.影响显影的因素影响显影的因素很多,除了配方外,显影时阎、温度、搅动情况和显影液老化程度对显影都有明显影响。
(1)时间对显影的影响合适的显影时间与配方有关。
所以配方都附有推荐的显影时间,对于手工处理,大多规定为4—6分钟。
显影时间进~步延长,虽然黑度和反差会增加,但影象颗粒和灰雾也将增大。
而显影时间过短,将导致黑度和反差不足。
图5.2反映了显影时间与反差和灰雾的关系。
(2)温度对显影的影响显影温度也与配方有关,手工处理的显影配方推荐的显影温度多在18~20℃。
温度高时显影速度快,温度低时显影速度慢。
温度高时对苯二酚显影能力增强。
其结果使影象反差增大,同时灰雾也增大,颗粒变粗,此时药膜松软,容易划伤或脱落,温度低时对苯二酚显影能力减弱,此时显影主要靠米吐尔作用,因此反差降低(图5.3)。
(3)搅动对显影的影响在显影过程中进行搅动,可以使乳剂膜表面不断地与新鲜药液接触并发生作用,这样不仅使显影速度加快,而且保证了显影作用均匀。
此外,由于曝光多的部分显影反应迅速,与之接触的药液容易疲乏,不曝光的部分显影作用少,药液不易疲乏,搅拌的结果加速了曝光多的部分的显影速度,从而提高了反差。
如果胶片在显影液中静止不动,会使反应产生的溴化物无法扩散,造成显影不均匀的条纹,为保证显影均匀,应不断进行搅动操作,尤其是胶片进入显影液的最初一分钟的频繁搅动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