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篇一: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反思一: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 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 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 念。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我以复习旧知为突破口,让学生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不外乎:情节、 人物、场景。
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上。
先从结尾周瑜的感叹入手,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在学生并不完全理 解词义的情况下,不急于查字典,而是直接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为什么你觉得他这么做很好。
学生踊跃发言,基本能够把这些句子找到,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
这样并没有完,本文人物既然是重点,那么,怎样才能够在不偏离中心轴的前提下挖出人物形 象诸葛亮呢,我把诸葛亮知人心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通过交流知道诸葛亮怎样识人心的,我 把课文的 2、3、7、8 自然段作为重点,以读代讲,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2、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篇课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
在教学中我提出: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表演有关 情节,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
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 些什么?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 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此时,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 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 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 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 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 ,把课堂延伸 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二、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许多不足。
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 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感到学生只是再让我牵着走, 缺少自己的看法,对文本只是盲目的服从,没有质疑能力。
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 让课堂显得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反思二: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 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 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新理念。
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 力提高的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 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 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 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
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 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学 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 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 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 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
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 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 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 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三: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用奇谋孔明借箭》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第六组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原 著,课文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于是,我找来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集的视频与学 生共同欣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完《用奇谋孔明借箭》一课后,我鼓励学生看三国说三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特意安排 了一节课,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为了不给学生带来压力,我允许学生可以读,可以说。
学生课下纷纷找来了与三国有关的故事来读,在班级里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有的学生拿来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周郎顾曲等故事来读。
其实,我们的教学并不是总停留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外有很大的挖掘 空间。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四: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修炼,阅读应从小孩子抓起。
唯有通过阅 读生动感人的文学作品,才能让我们的孩子从心里喜欢 华文:一生一世的喜欢!试想,我们的孩子从小能够生长在一个热爱阅读,享受阅读的氛围中,那么,他的一生将充满智慧,充满爱,充满哲理,充满快乐! 阅读就 像一盏明灯,是阅读成就了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在教学《用奇谋孔明借 箭》这一课时,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这篇课文 选自《三国演义》 ,虽然电视已经播放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却没有一个孩子看过。
课前, 我布置大家去看相关书籍或向父母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
第二天, 当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时,结果 和我预料的一样,和父母了解的同学寥寥无几,更别说看书了。
看来现在的孩子感兴趣的仅仅是动画片和 一些搞笑的外国作品,而 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处于文盲阶段。
课堂上,我没有急于讲课文,而是为学生播放截取的《用奇谋孔明借箭》视频,因为课堂的特殊氛围, 学生 看得格外入神,当播放到孔明与周瑜立下军令状三日造出十万支箭时,视频戛然而止,孩子们余兴未 消的嚷嚷着要知道结果,我微笑着说:想知道结果就自己看 书。
此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去书中找答 案了。
在知道结果后,我又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孔明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来到东吴?这条计指 的是哪 条计?周瑜为什么会嫉妒诸葛亮? 篇二: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教学目标(难点) :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 基础上,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我以展现预习成果为突破口,学生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 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诸葛亮的机智、 胸有成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2、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教师作为记者采访“孔明”: “孔明先生, 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 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 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很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我为周瑜、鲁肃、曹操说两句,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
4、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 ,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 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二、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不足。
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 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但这并没完全达到我的要求。
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让课堂显得没有 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篇三: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 S 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28 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支吾、欣然而至、神机妙算、呐喊“等生 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引导学生练习全文内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认识孔 明、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品 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
体会我们祖国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 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 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 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那位同学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下面我们 就来学习选自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