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控规调查报告

控规调查报告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重庆铁山坪生态区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东部铁山坪,地理座标为东经105°39'~106°44',北纬29°34'~29°39'。

北与渝北区接壤,东接巴南区,南与南岸区隔江相望。

调查面积约17.52km2,包括唐家沱、郭家沱及望江厂。

该区交通方便,有公路、水路通达市区,水路由朝天门定时班船可达唐家沱(东风造船厂)和郭家沱(望江机械厂),南线为市内公路由观音桥——五里店——寸滩——唐家沱——郭家沱,北线为省级公路由观音桥——渝北区——旱土,往南经狮子口——郭家沱,为区、乡、厂区专用公路;渝长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分别以隧道从该区北部穿过(详见交通位臵图);铁山坪森林公园具有茂密的森林和悠久的文化底韵,为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重庆铁山坪森林公园在原有设施、规模基础上进行扩建,未来的重庆铁山坪生态区必将成为市民休闲、度假、娱乐的理想场所。

现阶段规划红线用地面积15.44km2。

(二)工作目的与任务根据黄奇帆副市长在《重庆市国土房屋局、重庆市规划局关于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有关问题的报告》(渝国土房管文[2002]115号)文件的批示精神,规划部门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对规划的具体范围进行控制性详规时,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该范围控制性规划阶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评价,作为该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报批的必备条件之一。

为了查明拟建场地规划红线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危险性及对场区进行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进行分区,为办理征地手续提供地质依据,重庆市铁山坪生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我队依据国土资发[1999]392号技术要求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1年9月颁发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参照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2年11月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送审稿)对该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评价。

具体任务是查明重庆铁山坪生态区规划用地及其周边环境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性、危险性,对规划用地内地质灾害复杂程度进行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进行分区,为规划部门及办理征地手续提供地质依据。

(三)调查评价范围根据本项目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评价范围为规划红线外50~100m,工作用图比例尺1:10000。

(四)完成工作量我队接到任务后,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勘察地质资料情况下,于2003年2月22~2月25日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1:10000比例尺地质调查,调查面积17.52Km2。

着重调查了工作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有无地质灾害点分布并确定其范围和影响程度。

本次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7处(土质滑坡2处,岩质滑坡1处,危岩3处,崩塌1处),实测剖面10335m/2条。

2月25日进入室内资料整理,2003年2月27日提交调查评价报告。

所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和精度满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送审稿)的要求。

二、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工作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冬无严寒,夏季炎热,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具有冬暖春早、盛夏炎热、秋短多阴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特点。

据重庆市气象台1951年~1991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5.4°C~22.2°C ,极端最低气温-3.7°C,极端最高气温42.2°C。

雾日年平均66.7天,最多达148天,最少为29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平均风速1.30米/秒,瞬时最大风速36.8米/秒,最多风向频率为北风。

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82.9mm,年平均最大月降雨量达161.7mm,最高月降雨量是442.6mm(1956年6月),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95.6mm。

长江经由场地南侧流过,据寸滩水文站35年统计:最小流量2780m3/s, 最大流量65700m3/s,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7.89m,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58.60m。

三峡水库蓄水后在坝前水位保持在145m~175m~145m之间波动,在该区段最高水位为180m左右,而规划区南段高程220m左右,对该区无影响。

(二)地形地貌场地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山地与丘陵平行相间分布,地貌受构造及岩性控制,背斜呈山,向斜呈谷,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丘陵宽缓此起比伏,山地窄狭高高耸起,地势北高南低。

铜锣峡山脉北起达县、南止长江,全长达225km,山脉走向北东20°,南端称铁山坪山,往南被长江切割形成峡谷(铜锣峡)而消失。

铁山坪山体宽厚,山顶宽达 1.1km,地形起伏平缓,两侧山坡陡峻、切割剧烈,西侧山坡坡度角30~35°,东侧山坡坡度角20~50°,山顶最高标高567m,一般标高550m。

坡底标高一般在460~480 m,相对高差109.70m,两侧山坡在上段多悬崖峭壁,中下段地形较缓,坡面略显阶梯型,一般地形坡度角为5~14°,局部达到35°。

山体植被发育,森林茂盛,主要树种为松树。

区内地形呈近南北向展布,地势北高东南低,横向沟谷发育,冲沟横断面呈宽缓“V”形,切割深度一般在1~8m左右,东西侧地段的横向冲沟水汇合后,在场区南端汇入长江。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场地地处四川沉降带二级构造—川东褶皱带西部边缘。

位于铜锣峡背斜南段,地表未见断裂,构造单一。

铜锣峡背斜北起达县南止长江,长达200余公里,轴部走向北东20°,轴线舒缓弯曲,两翼不对称,东翼较陡,岩层倾角60~70°,西翼较缓,岩层倾角30~40°,北斜轴部宽缓,宽近1公里,向南5公里至长江倾伏消失。

场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据地表岩体裂隙调查统计资料,岩石中主要裂隙为:①0~19°∠70~84°;②50~60°∠50~65°;③170~185°∠48~85°;④260~315°∠60~85°,每组裂隙间距0.1~0.7m,张开宽度因地而异,陡坡、陡崖地段一般张开宽度较大,裂面较平直~平直,局部铁锰质浸染,宽2~5cm,斜坡地段张开宽度较小,裂面平直,宽1~2cm,大部分无充填,局部充填有泥质或呈闭合状。

场区新构造运动不强,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全新世以来,上升速度减弱。

重庆地区历史上最高地震震级为 5.4级(渝北统景89年),距场区直线距离约30km,对该区无影响。

场区属区域构造相对稳定区。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位于抗震设防烈度VI度区,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35s。

(四)地层岩性工作区广泛分布沉积岩。

出露地层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4),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下沙溪庙组(J2XS)、中统新田沟组(J2X)、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下统珍珠冲组(J1Z)、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其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4)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三类。

主要分布于区内公路及周边地带、现有建筑区,呈灰褐色,主要成分为砂、泥岩碎石、条石、可塑状粉质粘土,稍湿,结构稍密,堆填年限1~10年以上,厚度1~3m。

残坡积层(Q4el+dl):主要分布在工作区斜坡地段及坡顶平坦地带。

以褐红、黑褐色粉质粘土为主,呈可塑~硬塑状,夹少量小碎石,厚度不均,一般小于4m。

崩坡积层(Q4col+dl):主要分布在场区陡崖下部。

岩性主要为块石土,由崩坡积块石,碎石夹砂土及粉质粘土组成,块石分选性差,大小混杂,无明显规律,地表所见块石大者1~2m,一般0.5m左右,块石成分以长石砂岩为主,该层厚度一般为1~14m,据渝长线铁山坪隧道勘察资料显示,场区东段崩坡积层厚度14.25~ 16.74 m,标高介于230.71~235.94m。

2、基岩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分布于场区东段,岩性以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底部有一层厚约80米,呈中-厚层状,岩石坚硬、致密、整体性较好的砂岩。

该组区内厚度240m。

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分布于场区两侧,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页岩及薄层砂岩,底部有一层厚约40米中-厚层状砂岩。

厚度297m。

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分布于铁山坪两侧山坡,上部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砂岩。

页岩地表风化为黄绿色,新鲜面呈黄、灰黑色,页理不发育,脱水后呈疏松状;砂岩为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厚度120m。

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岩性以页岩为主,夹薄层长石石英砂岩、石灰岩及生物石灰岩,页岩地表风化为黄绿色,新鲜面呈黄、灰黑色,地表页理发育,深部呈灰色页理不发育,具脱水易松散的特点,顶部为生物碎屑石灰岩,厚度132m。

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上部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下部岩性以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泥岩,厚度236m。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J3xj):主要出露于场区南西侧陡崖地段和坡顶地段都有分布。

区域地质资料一般将该组分为六段,但在本区六分极不明显,未见有煤层分布,据地表调查,该区出露岩性主要为厚层状砂岩。

呈灰褐色,细~中粒结构,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泥、钙质胶结,厚层状,厚度大于300m。

(五)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潜水主要赋存于丘坡底及冲沟一带残坡积粉质粘土中,由于粉质粘土透水性差,水力联系差,土层分布不均,地下水水量不大,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冲沟内稻田、鱼塘水补给。

2、基岩裂隙水工作区内基岩裂隙水由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两部分组成。

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场区东侧,含水层为侏罗系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砂岩,受大气降水及稻田水、鱼塘水补给,水量较小,泉水分布受局部地貌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大,久晴天气多干枯,地下水贫乏。

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场区大部分地段,含水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下部及上沙溪庙组(J2S)下部,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及砂岩。

该类型地下水在背斜轴部地段,因含水层倾角较缓,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差,水循环条件差,水量甚少,地下水贫乏。

工作区冲沟发育,沟坡平缓,基岩埋藏较浅。

地表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及大气降水)顺沟流出区外,排泄条件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