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 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 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 关系的论述,有“嘉肴” “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 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 叫做“类比推理”。
主题归纳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 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 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 自己私藏;
对于力气,憎恶它不出于自己, 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 私利。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 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因此
造反 害人 这 是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兴起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 大同有什么关系?
兑命( yuè)
学学半( xiào)
即使 美好 不 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 鱼、肉之类的熟食 味美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好到极点的道理 好处 困惑,疑难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 自己努力向上。 从自身找原因。反,反省。 强,勉励。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所以 教和学互相促进, 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别人,也能增长 促进。 自己的学问。
课内文言文阅读
(4)本文从哪几方面阐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
从三个方面阐明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 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课内文言文阅读
(6)孔子宣扬的“大同”社会能成为现实吗?你
是怎样看待的?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是与否都可。这个 社会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两千多 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 向往的目标。
选贤与能(
jǔ )
通“举”
和睦
讲信修睦( mù )
矜寡孤独( guān) 通“鳏”
男有分( fèn )
职分,职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憎恶
写作背景
•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原 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读yù)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 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 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读kuì) 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 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 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 的英贤),丘未之逮(读dài)也(因出生晚,未 能赶上)而有志焉。”
课内文言文阅读
贤 ”和 (2)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____
能 ”,即要求“ 德才兼备 “____
(用成语填空)”。Fra bibliotek谋 ” (3)在“大同”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_____ 盗窃乱贼 和“__________” 等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 代之而兴的是一个“______________” 的和平 外户而不闭 安定的局面。
但古今中外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 改革家向往这一目标。你知道有哪些历 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二、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填空)简答题。
大道 (1)“______” 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社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会的纲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教育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 品尝,也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好到极点 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妙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 育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还有迷惑不解地方。 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 因;知道有困惑,然后才会自己发奋图强。 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 半。”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有味的正读 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áng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
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
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 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 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
3.短文中,作者认为小康社会的特征 有哪些?
(1)人们只赡养自己的父母,只抚养自 己的孩子; (2)天子诸侯世代相传,通过一定法度 来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协调社会成员间 的关系; (3)用法令制度来考察官员和百姓,违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 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 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 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施行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 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 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与(jǔ),通 (人人)讲求诚信,崇 “举”,选举 尚和睦 选举有贤德的、有才能 的人(给大家办事)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礼记》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 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 《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 “诗、书、 礼、易、春秋”,《四书 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 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意下列划线字的音和义:
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 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 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 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 出人物。这六位君子,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 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 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 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 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 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 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 小小的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 动词,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奉 动词,以……为子 以……为亲 养自己的子女。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
抚养 同“鳏”,老而无妻 的人
职分、职守 归宿
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 道理?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 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 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 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 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 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 旨也”比喻什么?这一段论述 的是什么? 比喻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论述教学关系:教学相长
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今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已经消逝了, 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 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 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 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 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 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准 则,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 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
走进《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 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 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 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 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 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 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 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 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 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 要资料。
•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 社会的最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 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 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 似的地方?
“大同”是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 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 成为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