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术

白术

白术品名:白术别名:于术、浙术、冬术、炕术、生晒术、山蓟、杨桴蓟、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

概述:白术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具有悠久的生产栽培和应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白术,原名"术",包括苍术在内产地分布:白术生长适应性较强,产区容易迁移。

但是,道地产区和老产区目前仍保持最大的生产规模:浙江的磐安、新昌(小蒋镇和大市聚镇、回山镇的王家市村)、天台、嵊州、东阳等,其中磐安有较大规模的地产中药材市场,为第一集散地。

安徽的亳州。

亳州本身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

亳州的五马、辛集、大寺和十九里等乡镇种植较为集中,并有许多收购部,为第一集散地。

安徽南部的宁国保持着种植习惯,但数量不大。

湖南、湖北和重庆三省交界处有集中种植。

如:湖南的龙山、溆浦(龙庄湾乡)、隆回县(麻塘山乡和小沙江镇),重庆的秀山及湖北的咸丰、来凤。

另外,江苏北部滨海、射阳、盐城;福建的柘荣、江西的修水、铜鼓、婺源等地也有种植,但生产不太稳定所占比例较少。

浙江产量大,外观黄亮、个大、肉肥、结实沉重、气清香,质量上乘,为著名"浙八味"之一。

安徽亳州也有多年种植的习惯,生产量不断增加,目前生产量居全国首位,质量以外观黄白、个大、茬白深受客户喜爱,多加工中药饮片。

湖南一带商品质地松软,有层次,加工饮片易断开,质量较次。

河北安国采用直播,个头很小,质量更次,一些中成药厂以其价格低廉而采用。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

地下根茎肥厚,略呈拳状。

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具不明显纵槽。

叶互生,茎下部叶具长柄,3深裂,茎上部或近花序的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叶柄渐短,叶片不分裂;叶面绿色,背面色较浅,叶脉显著突起。

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直径2-4厘米,总苞钟状,总苞片5-7层;花多数管状,紫红色。

瘦果椭圆形,稍扁,被黄白色绒毛。

生态环境:野生白术生于海拔1000-1800米的山坡、林地及灌木林中。

家种白术多在朝东向的坡地种植。

生物学特性: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多湿,较耐旱,亦耐寒。

要求土质疏松,肥力较高的土壤。

白术种子在15℃时开始萌发,25-30℃发芽最快,35℃以上发芽缓慢,发芽率低,并易发生腐烂。

白术出土后能经受短期霜冻,温度在29℃以下时,生长良好,高于30℃时,植株同化作用显著下降,生长受到抑制。

种子发芽需水量为种子量的3-4倍,低于1倍或高于5倍均会影响发芽。

如苗期或后期遇干旱也会影响生长。

生长发育:第1年为苗期,早春出苗,3-5月植株生长发育最快,6-7月地上部生长缓慢,8月以后地下部增重明显。

种苗生长一般在210天左右。

第2年春地下根茎发芽出土,25天左右,茎生叶发育完全,4月下旬开始分枝,6月上旬现蕾,6月下旬至7月初为现蕾高峰期,9月中旬为开花盛期,果期10-11月。

种苗定植后有二个生长高峰,一般4-7月每株平均日增鲜重1.5克,为地上部分生长高峰期;7-10月每株平均日增鲜重0.8克为地下根茎生长高峰期。

2年生开花多,果实多充实,种子发芽率较高。

生长习性: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多湿,水渍容易烂根,较耐旱,亦耐寒。

要求土质疏松,肥力较高的土壤。

生长周期:用种子繁殖的要生长一年或两年。

入冬前后,当白术茎杆黄褐色、下部叶片枯黄、上部叶片呈樱花状、容易折断时采收。

采收及加工:1、采收立冬前后,当白术茎杆黄褐色,下部叶片枯黄、上部叶片已硬化,容易折断时采收。

于晴天挖起术块,剪去术杆,去净泥杂。

留种的在种子成熟采收后再起收。

2、加工有烘干、晒干两种:烘干的称炕术,晒干的叫生晒术。

一般以炕术为主。

炕术:视烘灶大小,将鲜术铺至炕面,开始时火力稍大而均匀,约80℃左右。

1小时后,待蒸气上升,白术表皮已熟,便可抑低火力。

约2小时后,将白术上下翻转,耙动使细根脱落,继续烘炕3-5小时,将白术全部倒出,不断翻动,至须根全部脱落,修除术杆,此时叫"退毛术"。

再将大、小白术分开,大的放底层,小的放上层,再烘8-12小时,温度60-70℃,约6小时翻1次,达7-8成干时,全部出炕,再次修去术杆,此时叫"二复子"。

将大、小白术,分别堆置室内6-7天,不宜堆高,使内心水分外溢,表皮软化,仍分大、小白术上炕,此时叫"炕干术",要用文火,温度50-60℃,约6小时翻1次,视白术大小,烘24-36小时,直至干燥为止。

烘干的关键,视白术的干湿度灵活掌握火候,即防止高温急干,烘泡烘焦,也不能低温久烘,变成油闷霉枯。

燃料切勿用松柴,以免影响外色。

生晒术:将鲜白术抖净泥沙,剪去术杆,日晒至足燥为止。

在翻晒时,要逐步搓擦去根须,遇雨天,要薄摊通风处,切勿堆高淋雨。

也不可晒后再烘,更不能晒晒烘烘,以免影响质量。

出口的白术多采用快速加工方法。

选择壮实似瓶形的白术晒至四成干,用小刀削去少许肉疤和芦头处1厘米长的肉,现出1厘米长的把子(芦茎),要将把子削光荡。

经过晒及削的工序后,将其洗净外附泥土,用硫磺熏烘一昼夜,至外皮带黄色时再晒1-2天,堆放1天,使水分外溢,再晒3-4天,干后即可装箱。

储藏养护:白术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50公斤左右。

贮于阴凉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75%。

商品安全水分13-16%。

本品含挥发油,在高温高湿下易泛油,生霉,虫蛀。

泛油品表面无明显特征,断面棕褐色,不显"油性",香气不浓而干燥。

霉品表面可见绿色绒毛状霉斑,严重时内部腐朽呈黑绿色。

危害的仓虫有咖啡豆象、大谷盗、隆胸露尾甲、米扁虫、中华粉蠹、褐蛛甲、印度谷蛾等,蛀蚀品表面显蛀痕及蛀洞。

贮藏期间,应保持环境凉爽干燥。

发现商品受潮或轻度生霉,及时晾晒或50-60℃温度烘烤干燥;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

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药材性状:白术为不规则肥厚团块,长3-6-13厘米,直径2-4-7厘米。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横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棕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炕术断面角质样,有裂隙。

膨大部分的横断面,油室较多且明显。

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带粘性。

以个大、身长,有出头、体重、结实无空心断面黄白色,无地上茎者为佳。

规格标准: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规格标准,白术分成4个等级。

白术商品规格标准一等干货。

呈不规格团块状,体形完整。

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

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味甘、微辛苦。

每公斤40只以内(最小个体不低于25克)。

无焦枯、油个、坑泡、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干货。

呈不规格团块状,体形完整。

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

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味甘、微辛苦。

每公斤100只以内(最小个体不低于10克)。

无焦枯、油个、坑泡、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干货。

呈不规格团块状,体形完整。

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

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

味甘、微辛苦。

每公斤200只以内(最小个体不低于5克)。

无焦枯、油个、坑泡、杂质、虫蛀、霉变四等干货。

体形不计,但需全体是肉(包括武子、花子)。

每公斤200只以内(最小个体不低于2克)。

间有程度不严重的碎块、油个、焦枯、坑泡、无杂质、虫蛀。

(一)选地整地选向阳、通风凉爽、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力中等的高山生地或轮休5年以上的土地,施圈肥5000公斤,骨粉25公斤,深翻20厘米,经冰冻风化,播前整平,作成宽1-1-2米,高15-20厘米的畦。

(二)种植方法1、选种、育苗选叶色深绿,质厚,花蕾扁平肥大的大叶型种株,留中期开放饱满的花蕾5-8个,摘除其他花蕾。

立冬后,种子充分成熟,择晴天,剪下地上部分,连秆缚成束,悬挂避雨通风处,阴干20-30天,再日晒2-3天,收集饱满的种子,置布袋中,悬挂阴凉通风处。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行距15厘米,播幅8-10厘米,播后覆土以盖上种子为度,再盖草或树叶,保持土壤湿润。

每亩用种量4-5公斤。

霜降至立冬,苗叶枯黄,择晴天,挖起根茎(即术栽)剪去茎杆及尾部细根,剔除病、残株,在阴凉通风室内摊放1-2天,术栽表皮发白后贮藏。

2、术栽贮藏选阴凉干燥、避日光的室内泥地,铺含水20%的细沙5厘米厚,上放术栽8-12厘米,再放一层细沙,如此堆放30-40厘米高,再盖上4厘米的沙或细土,上面覆盖杉树刺以防鼠害,四周砌矮墙栏住,术栽堆的中央隔40-60厘米插上一个草束以排湿散热,严冬时盖稻草防冻,贮藏期间每隔15-30天检查1次,上下翻动,发现病栽及时剔除。

室内不可烧火,术栽堆上也不可洒水。

在较温暖的地区可不采挖,等到12月至次年2月发芽前,边挖、边洗、边栽。

病虫害防治:1、病害铁叶病:又名"癞叶病"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发病,主要危害叶片,由植株基部叶片逐渐向上蔓延,在白术整个生长期间均能危害,一般4月下旬开始发病,直至收获都有发生,6-8月为发病盛期,摘蕾后发病最快,病情发展后,白术叶片枯死。

白绢病:又称"白糖病"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病状,后期根茎内菌丝穿出土层,并布满茎杆基部根茎及四周土表。

被害植株顶梢凋萎下垂,最后整株枯死。

4月下旬开始发病,6-9月高温高湿为盛发期,土壤排水不良及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均能使发病加重。

根腐病:又称"干腐病",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发病后白术枝叶成萎蔫状,干枯至死。

4月中旬开始发病,6月为发病盛期。

病菌在土壤中能活5年以上。

在根线虫或地下害虫活动频繁,以及天气时晴时雨,植株生长不良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立枯病:又称"烂茎瘟"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发病时茎基部出现黄褐色的病斑,扩大病部呈黑褐色干缩凹陷,最后病株倒伏而死。

早春多阴雨、土壤粘重板结时易发生。

锈病:又称"黄斑",由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引起。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绿色略隆起的小点,后期病斑处破裂穿孔,叶片枯死。

5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发病盛期,潮湿是锈病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上述病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白术收获时把病株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选育抗逆力强的高产品种;严格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忌连作,间隔3-5年再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和经腐熟的有机肥,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白术抗菌力;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露水未干时不可在田间操作。

药剂防治:整地时每亩用1公斤五氯硝基苯,也可用石灰50公斤或石灰氮30公斤撒于土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术栽种前用甲基托布津或苯骈咪唑1000倍液浸种10分钟,晾干后再种;防治铁叶病可在发病前用1:1:100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每隔10-15天1次,连续3-4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