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在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并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最终推动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沿革现状传承保护发展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真切记录了每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快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和理想,少数名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的存在在体现其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与价值的同时,也正是中华民族音乐多样性的具体呈现。
它们绚丽多姿而又光彩夺目,同时又多元一体,为缔造中华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互相渗透融合,就逐渐形成了我们当前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
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裁多种,品种纷繁。
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从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艺术、民间戏曲音乐。
⑴民间歌曲,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称誉为歌海、音乐之乡。
很多音乐都是在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例如,苗族的龙船节及绕三灵、侗族的采桑节对歌、布依族的老鹰坡歌会、族的温泉水边赛歌节、瑶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节等。
民族乐器,类别多样,表现性能丰富多样。
在各少数民族中都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民间乐器和乐曲(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性质的乐器多大五百多种),并且都有它们各自颇具特色代表性的,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和纳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白族的洞经音乐、纳西族的白沙细月、景颇族的文邦木宽等。
民间歌舞,这是一种是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富特色的有鼓舞、跳乐、踏歌三种类型。
它们采用不同的乐器伴奏,不同的表达技巧,从而来展现他们所要传达一种文化理念。
如:如壮族的蜂鼓舞和扁担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摆舞,天鹅舞壮族的采茶舞。
民间戏曲音乐,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综合了民歌、歌舞、器乐及说唱的艺术形式。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剧种曲种如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彝剧、苗剧、布依剧、毛难剧、傣剧等。
⑵这些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乐种、剧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共同创造了我们的中华音乐,为我们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在现代网络和信息化的时代,少数民族音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现代文明,也一直在影响着中国歌坛。
我们深信,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少数民族音乐还会不断创造发展,源源流长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发扬光大。
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种音乐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了解我们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认识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有助于鼓励我们更好地去研究、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最终达到推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目的。
(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沿革与现状随着时间的变迁,少数民族音乐所处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先,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文革”结束,当时的少数民族音乐处于一种备受重视的核心地位。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同胞都从内心感到当家做主的喜悦,所以也就创作了很多在今天看来带有时代色彩和阶级色彩的歌曲,如《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翻身农奴把歌唱》,再加上当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也比较欠缺,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在当时处于“流行”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打开国门,各种外来流行音乐文化同时进入,给大众一定的文化冲击,造成了包括少数民族音乐在内的所有传统音乐文化,在短时间内被边缘化。
直到90年代初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又被重视,很多人都提出,应该更大范围的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以及向前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民族音乐再一次获得重视。
而进入20世纪以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模式的流行音乐体系,这种流行音乐和商品广告性、纯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站了绝对优势,这种现象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阻隔,,国民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而使民族音乐文化处于不断滑坡状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现在只有相对较少人会唱自己的民歌、会演具有自己家乡地方特色的戏曲! 我想,在少数民族音乐领域这方面的发展停滞,将会导致整个中国音乐发展的滞后,难以实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无法展现我们自己民族的特征。
因此,我们我们应当深刻意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只有高度重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采取真正有效的举措,才能够真正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进步。
(2)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无远弗届的城市化、全球化过程,使很多人无视原生态文化的存在,更无视它的价值。
让人们从无视变成有视,再变成重现,就要撕破一层层阻挡他们视线的壁障。
但是,原生态文化体现了文化自然生长的尊严,是其他一切文化的根脉所在、基因所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丢失自己的文化传承,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要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丰厚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民族的,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基所在。
纵观中国音乐史,哪一个时代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交流频繁,那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就会高度发达,否则必将走向衰落,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3)可以预见,将来的中国音乐也必然建立在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
所以,少数民族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密不可分的。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具备本民族自身的特点。
在目前阶段,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远比创作和改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重要得多。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继承”和“借鉴”中不断转换、曲折向前的。
而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在没有“继承”的语境下谈“借鉴”,本身就是一种空谈。
因此,在探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时,“传统”比“改变”重要,也就是要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力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必将带动中国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增强综合国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内容。
(4)藏族风格歌曲走红的歌手朱哲琴,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中国亲善大使,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她就这样说过,“我们希望能够保存少数民族音乐最原生态的样子,另一方面希望能够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我希望我能够把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去,然后等待它们生根、发芽。
”倘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怀,那我们的民族音乐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5)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实现整个民族音乐的长足发展,就必须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
三、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途径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
”(5)意思就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衰退乃至消亡。
(6)要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以保护与开发,首先要在它们孕育的地方给予健康的扶植,并得到更广阔的土壤来滋养,以至不脱离“母体”文化而消失;还有,就是要制定有效措施,更广泛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并扩大其传播和交流的范围;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防止在实施中不予重视或有意使其“边缘化”。
如何更好的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呢?对此,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途径:1、是博物馆式保存,如少数民族音乐文献的保护,它包括音像、图谱、文物等等。
2、是保护性的传承,特别强调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引起大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3、是开发性的保护。
这是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我们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必由之路。
4、要进行全民学习,重视教育。
要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
广大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认同这些丰富多姿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在维系民族的团结、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结语: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整个中国音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力传承,发展,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加以重视,了解并认识我们的民族音乐,并竭尽全力创造更好的民族音乐文化。
让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体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交流,最终形成中华音乐文化百花盛开,姿态万千的多彩现象。
参考文献:[1]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见上;[3]佚名.关于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思考.《环球市场信息导报》;[4]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5]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 2003;[6]范立志.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