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 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 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 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 非都市化 时代或 逆城市化 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 非都市化 或 逆城市化 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 城市化 郊区化 大都市区化 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 逆城市化 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 。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 逆城市化 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十五 211 项目 地域文明重点问题 的成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 和 非都市区化 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 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Brian J.L.Berry,ed.,U rbanizat ion and Co unte rurbani 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 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Met ropolitan Ame ric a: U rban Li fe and U rban Polic y in the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所谓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
比如A.G.钱皮恩主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 (A.G.Champion,ed.,Counte rurbani zation: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 f Population De conc ent rat ion),纽约1989年版;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价 (U.S.Department of Co mmerce,Bureau of the Cens us,Migration to Nonmetropo litan Are as: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0年版。
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 ,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 城市经济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周一星在 城市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一书中认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 世界经济 1998年第4期)指出, 逆城市化 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李其荣在 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也持相同观点。
王旭在 逆城市化 论质疑 ( 史学理论研究 2002年第2期)一文中也对 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及其相互关系,否则就不能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脉络。
这两组概念就是城市(urban)、郊区(suburb)和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与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和大都市区化(metropolitanization)。
1 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关系在第一组概念,即城市、郊区和大都市区之中,城市是最基本、最宽泛的概念,是其它两个概念的基础。
城市(urban)是一种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
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人口统计中,人口达到2500人以上的居民点即为城市,不足2500人的居民点则为乡村。
这里的城市(urban)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城市(city),后者是一种法人资格,需要由州议会颁发特许状予以认可。
无庸质疑,具有政治法人资格的城市(city)必然是人口不低于2500人的城市(urban),因为一个城市地区不达到一定规模,州议会一般不会颁发城市特许状,但城市(urban)地区并不一定拥有法人建制。
为了利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资料,从而便于学术研究,美国学术界一般认为,郊区是指那些处于大都市区范围以内而又位于中心城市的行政界限以外、具有某些独特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特征、在经济和文化上对中心城市有很大的依赖关系、而在政治上却独立于中心城市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的居民社区。
因此,郊区是一个与中心城市相对立的概念,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包含着一定的政治意义。
郊区必须位于中心城市之外,如果被中心城市兼并就不再是郊区。
一个郊区也许人口不足2500人,但也许达到人口普查局规定的城市(urban)标准,即人口达到2500人以上,甚至达到数万人,还可能拥有城市(city)的法人资格,但仅仅相对于中心城市而言才成为郊区(sub to the city),被称为郊区的城市(suburban city)。
所以,郊区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即相对于中心城市而言是郊区。
大都市区是指一个达到5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以及与之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郊区县组成的共同体。
那么,那些处于大都市区界限以外,人口不足5万的中小城市就不包括在大都市区的范围内,属于非都市地区。
所以大都市区并不包含所有的城市人口。
比如,197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5%,其中60.5%位于大都市区以内,另外13.0%位于大都市区以外。
但是,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又包含了许多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社区,即乡村人口。
比如,1970年,美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6.5%,其中8.1%位于大都市区以内,18.4%位于大都市区以外 。
由此可见,城市和大都市区是一对交叉性的概念。
而非都市地区则不等于乡村地区,因为它还包括许多中小城市。
2 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1)城市化与郊区化的关系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过程,而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过程。
然而城市化与郊区化并不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发展过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城市的形成和扩大,产生一种向外扩张的压力,从而推动人口和产业向外分散,形成郊区化过程。
其次,随着郊区的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提高,人口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异质性不断提高,从而使郊区的城市性特征不断增强,最后转变为高度城20 世 界 历 史 2005年第1期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美国统计摘要:1975年 (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 t o f the U nite d States ,1975),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75年版,第17页。
市化的地区,或者干脆被中心城市所兼并。
这种城市化的方式就是城市化 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 新的郊区化,循环往复,交错发展,从而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可见,城市化是郊区化的前提,而郊区化则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
(2)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大都市区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中心城市和郊区。
整体孕育于部分,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是大都市区形成的基本前提。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的工业革命启动,工业化和城市化拉开了序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起步较早的大城市优先发展,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成为大都市区形成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由于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在大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分散的过程也在进行,因而,在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一些居民郊区和工业卫星城市,即住宅郊区和就业郊区。
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和郊区化的这种对流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组织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市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商业性、服务性和管理性为主的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以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将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紧密地联系为一个整体,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形成 。
因而,郊区化是大都市区形成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进入20世纪以后,大都市区化成为 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
可见,城市化是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大都市区化则是城市化的一种模式。
(3)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前文指出,郊区化是大都市区化的一个基本前提,没有郊区化的发展,大都市区是不可能形成的。
大都市区形成以后,中心城市和郊区的发展都推动了大都市区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到二战以后,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了衰退的局面,形成了两次遍及全国的城市危机 ,而郊区的发展速度却在不断加快,郊区化成为大都市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另外,虽然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都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但是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郊区化是考察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分散离心运动,从而便于了解城市内在结构的变化。
而大都市区化则是对城市的集中和分散两个过程同时着眼,它更突出一种整体感。
由于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着眼点不尽相同,它们对于考察美国城市的发展进程和揭示城市的发展规律可谓互有利弊,各有千秋。
二、20世纪美国大都市区发展进程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大都市区的孕育和形成阶段。
从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来,城市就在不断形成,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就在交错发展,在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到20世纪之初就形成了大都市区。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之初到1940年,为大都市区在全国的普遍发展并逐步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1940年到20世纪90年代,为大都市区迅速膨胀和多中心化阶段。
本文主要探讨后两个阶21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 逆城市化 现象及其实质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 世界历史 2001年第3期。
王旭: 大都市区化: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 美国研究 1998年第4期。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 世界历史 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