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梁板锚下应力测试
预应力桥梁梁板锚下应力测试方法
一、 测试方法 我们采用的是现行新方法:全自动反拉测试法。即在测试锚下应
力的过程中全程自动控制、自动加压、自动测读、自动记录。这与传 统的测试方法相比,能把在测试过程中由于一些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 差降到最低,其测试结果精确度高,更能真实反映梁板锚下的实际张 拉力。这种方法的测试条件:1、对于后张法梁板,应在梁板张拉后 至波纹管未注浆之前,并且预留有足够的自由端,这样便于千斤顶及 测试位移传感器的安装;2、对于先张法空心板,测试应在张拉后且 未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锚固完毕并经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切除端头 多余的预应力筋。
(3) 反拉力 F 反持续反拉,钢绞线与夹片之间发生滑动,两者之 间的静摩擦力已经消失,转而为滑动摩擦力,内外钢绞线之间的应力 已经调整完毕,此时由于夹片已经被拉动,两者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较 小,预应力锚索为外露段与自由段共同受拉,反拉力与伸长量之间又 出现与锚索材料相关的特性,三个力之间的关系为:F 反>F 静摩+F0。 通过对以上三个状态的分析可知,想求得预应力锚索自由段的应力 F0,可以通过较为直观的反拉力来求得。在第二个阶段中出现了反拉 力与有效预应力之间的等式关系,但由于在反拉力大到与静摩擦力与 有效预应力平衡一瞬间,且此时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小,而且不能计算 出钢绞线与夹片之间的摩擦力;当反拉力稍大于第二阶段的反拉力 时,钢绞线内外段预应力得以调整,仪器检测的应力和位移发生波动, 在 F-S 曲线图上将有所波动,当预应力调整完毕,内外钢绞线同时 受力,自由段钢绞线即将拉动时静摩擦力已经消失,而滑动摩擦力由 于没有滑动,摩擦力为零,此时的反拉力是锚索内外段调整后的应力, 因此不能作为有效预应力。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锚索钢绞线与锚夹 具之间的摩擦力相对较大的反拉力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并且此时的反 拉力最小,因此可以采用第二阶段的反拉力作为最终的有效预应力, 即在图 1 这样的 F-S 曲线图上为 B 点所对应的应力。
图 1 采集的 F-S 曲线 (2) 反拉力 F 反继续增大,当反拉力增大到一定程度,使得:F 反=F 静摩+F0,此时由于锚索内外拉力非常接近,静摩擦力达到最小,
锚索在反拉力作用下达到一个平衡,锚索处在一个即将被拉动而没有 发生移动的状态,锚索的外露反拉段与自由段一同受力,锚索在这一 瞬间将调整受力。
锚索锚下预应力的反拉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锚索的外露段施加与锚下预应力方向相反的拉力,采集并记录 拉伸位移数值和拉力数值,以拉伸位移为横坐标,拉力为纵坐标建立 拉伸位移和拉力二维坐标系,在二维坐标系内根据拉伸位移数值和拉 力数值建立拉伸位移-拉力曲线; b.计算拉伸位移-拉力曲线 的斜率,斜率为拉伸位移-拉力曲线上一点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比值; c.判断斜率变化情况,如果斜率稳定,继续施加拉力,如果斜率突 然变小,曲线上突变点对应的拉力数值即为锚下预应力数值。
不得少于 15%; 3、 连续梁、联系钢构桥等边、中跨合龙段预应力筋不得少于
20%; 4、 斜拉索、吊桥和系杆索不得少于 15%。
预应力张拉跟踪控制 在施工张拉过程中,利用全自动反拉测试装置对整个张拉过程进 行全程监控,以检验施工张拉应力的质量。
1、 张拉施工时,应对张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2、 张拉跟踪监控频率:对一般桥不宜少于 10%,对连续
二、 测试原理 从理论上说,在理想的情况下,外锚段锚具与夹片的摩擦合力
F1、夹片与钢绞线的摩擦合力 F2、锚索自由段所受的拉力 F3、索体
与粘接剂之间的摩擦和粘接合力 F4、应该均相等,这样锚索体结构 才能平衡,因此,需要检测出预应力锚索的预应力是否在合理范围之 内,只需求出以上其中任意一个即可。由于预应力锚索预应力的主要 受力体为钢绞线,在一定的受力范围内,可以将其看成弹塑性材料, 采用反拉法,通过监控锚索体的伸长量 S 和反拉的力 F,进一步拟合 成 F-S 曲线,在这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推算出预应力锚索的 有效预应力。
在反拉过程中有三个关系: (1)反拉开始时,反拉力慢慢增大,反拉力 F 反小于锚索与夹片之 间的静摩力和有效预应力,各个部件设备间空隙进一步被排除,在 F-S 预应力曲线上斜率慢慢增大,如图 1 中的 OA 段,然后随着空隙 全部被压紧,受力关系为外露段钢绞线的受拉,曲线的斜率区域稳定, 如图 1 中的 AB 段。
F 大到将锚索外露段和自由段一同受力时,曲线出现拐点,斜率明显 变化,据此推算出锚索的有效预应力,同时发出警报停止加压反拉, 不破坏锚索结构。
五、 测试内容 1、 摩阻力测试 A、 在梁体的两端装千斤顶后,连通全自动反拉测试装置同时
加压,并保持一定数值约 4MPa; B、 甲端封闭,另外一端张拉。张拉时分级加压,直至张拉控
为被动端,乙端作为主动端,张拉至控制吨位。圈口摩阻力 就为两端读数的差值,如此反复进行 3 次,取平均值; B、 把乙端封闭,甲端为主动端张拉,重复上述试验 3 次。取平 均值。 3、 锚下应力测试方法
在工作锚上安装限位器,在限位器上安装千斤顶,在千斤顶上安 装工作锚,利用预应力的特性,采用体外反拉的方法,用与锚下预应 力方向相反的拉力,在二维坐标系内建立拉伸位移-拉力曲线,分析 曲线斜率变化过程,如果斜率稳定,继续施加拉力,如果斜率突然变 小,曲线上突变点对应的拉力数值即为锚下预应力数值。根据拉伸位 移与拉力关系,能够准确的测得锚下预应力数值,及其相对应的位移 -拉力曲线。
2.预警终止反拉的两个标准 反拉法检测预应力锚索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被检测锚索的 不破损,在反拉检测法中,通过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可以达到不破 损的目的。预警方法是设定一个检测标准,对于被检测的锚索,根据 各种影响因素,最终确定一个认为合格的预应力标准值上下限,对有 效预应力小于下限的锚索判断为不合格,而对于有效预应力大于上限 的则判断为超张拉而判定为不合格。在检测过程中,当反拉力和位移 一直增大,一直没有减缓的趋势时,当反拉力达到了设定的合格标准
六、 检测频率 《公路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F50-2011》中虽没有对检测频率 做明确说明,但可借鉴其他地方同行业标准。其中,《重庆市公路工 程行业标准》CQJTG/T F81-2009 中,第 6 章“张拉施工质量检测” 第 6.1.2 条对预应力、索力检测频率做了规定,即根据桥梁安全等级、 预应力筋、索工作形式的不同,检测频率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检测以抽检为主,预应力筋不少于 10%; 2、 体外筋、环形筋、无粘结筋、竖向筋、负弯矩段预应力筋
制应力。如此反复 3 次,取两端压力差的平均值; C、 仍按上述方法,但乙端封闭,甲端张拉,取两端 3 次压力
差的平均值; D、 将上述两次压力差的平均值再次平均,即为孔道摩阻力的
测定值。 2、 锚圈口摩阻损失的测试
采用油压千斤的测试时,可在张拉台上或用一根直孔道钢筋 混凝土柱进行。两端均用锥形锚时,其测试步骤如下: A、 两端同时充油,游标数值均保持 4MPa;然后将甲端封闭作
梁桥、连续钢构桥不宜少于 20%,合龙段不宜少于 20%; 3、 多顶张拉同步性控制精度为±2%; 4、 张拉控制应力精度为±1.5% 5、 张拉至控制应力后,应保持足够的持荷时间。
测试原理图 三、 测试成果解释 1.数据整理与分析
锚下应力测试成果
张
孔 混凝
拉 后
试验 设计要 最大
实测 锚下
锚下
检
道 号
土龄 期
(天)
测 试 时
求张拉 张拉 力(kN) 力
有效 张拉
力
应力 损失
测 结 果
间
(kN) (kN)
(h)
N2 6
1
1551.备注 建议补张
位移-拉力曲线 7-6#梁板 N2 索锚下应力检测
完整的位移——拉力曲线应该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OA 段) 为锚夹具与千斤顶之间的接触空隙位移,第二阶段(AB 段)为工作锚 与工具锚之间的伸长变形,第三阶段(BC 段)为大于实际施工锚下应 力测试值时梁体内部的锚索拉出值,其中第二阶段的拐点处即为实际 施工锚下应力。
值,系统就发出预警,以引起操作人员注意,当反拉力达到合格标准 的上限仍没有被拉动,马上停止反拉,则可以判定该锚索超载,有效 预应力被判定为不合格。
五、 判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T F05-2011 第 7 章“预应力混凝土工程”7.12 条中有明确规定,即张 拉锚固后,预应力筋在锚下的有效预应力应符合设计张拉控制应力, 两者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5%,且同一断面中的预应力束其有效预应 力的不均匀度应不超过±2%。
三、检测设备及仪器 检测过程主要有两大系统,反拉实现系统和数据采集记录分析系 统。反拉系统实际就是张拉系统,包括了空心千斤顶、高压油泵、油 管、锚夹具、锚垫板和限位板等。如果是采用的逐根钢绞线检测法的 话,可以采用单孔手提式千斤顶,手压油泵,还需要锚索接长器。数 据采集记录分析系统主要是应力采集记录和位移采集记录,还需要辅 助的磁性吸附底座,计算机分析软件。其中应力采集可以采用应力传 感器,目前用的较多的经济且够精度要求的是数显示锚索测力计,可 以配合锚索应力记录仪实用,而数显式位移计能精确到 1/100mm。 四、检测工艺 设备安装布置:工作锚后依次安装锚垫板,空心千斤顶,限位板, 应力计,限位板,工具锚垫板,工具锚和工具锚夹片。磁性表座吸附 在千斤顶表面,如果表面不能稳定吸附,需要设置支撑平台,安置表 座,但需要保证稳定牢靠,在检测过程中不能有丝毫晃动。位移传感 器顶在限位板上,记录伸长的位移,将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引出 线分别接到记录仪后接入计算机系统。 检测前,为了使锚索体各股预应力钢绞线在张拉时受力均匀,采 用单孔千斤顶对预应力钢绞线进行逐股预紧,所有预应力钢绞线全部 预紧完毕,此时安装好位移传感器,通过油泵加压,位移传感器产生 位移,应力计受压量测出应力,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将数据传入 记录仪内,通过记录仪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 分析,同时利用软件显示 F-S 曲线,监控曲线的斜率变化。当反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