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根及根茎类

根及根茎类

一、根及根茎类中药乌毛蕨贯众RHIZOMA BLECHNI【别名】贯众、管众、贯仲、龙船蕨、黑狗脊、赤蕨头。

【来源】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的干燥根状茎及叶柄残基。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2m。

根状茎直立,粗壮,木质,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暗褐色、有光泽鳞片。

叶簇生;叶柄坚硬,棕禾杆色,表面有纵沟,沟两侧有瘤状气囊体疏生,基部以上无鳞片,叶片披针形,革质,长50~120cm,宽25~40cm,一回羽状复叶,羽片多数,下部数对缩短,最下的突然缩小成耳片;中部羽片长15-25(40)cm,宽1-2cm,线状披针形,基部圆或楔形,无柄,全缘,侧脉细而密,通常分叉,少有单一,孢子囊群线形,沿主脉两侧着生,囊群盖同形,开向主脉。

生长于海拔100-1300米较阴湿的水沟旁及坑穴边缘,也生长于山坡灌丛中或疏林下或溪沟边。

该种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酸性土指示植物,其生长地土壤的pH值为4.5-5.0。

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湾等地,亚洲热带地区,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广有分布;【药材性状】本品全体呈圆柱形或棱柱形,切片者多为斜形片块,厚约2cm。

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密布中空的叶柄残基、残基周围密生棕褐色的鳞片及棕黑色须根。

叶柄残基扁圆柱形,外侧有一瘤状突起,其上簇生十余条须根,质硬如小竹枝,难折断。

断面不平坦,横断面中央多呈空洞状,皮部薄,有十数个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内方的两个稍大。

气微弱而特异,味微苦涩。

【性味与归经】苦,凉。

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驱虫。

用于风热感冒,温热斑疹,吐血,衄血,肠风便血,血痢,血崩,带下,驱绦虫、蛔虫、蛲虫等。

【用法与用量】3-12g,水煎服。

【品种情况】(1)乌毛蕨属植物全世界约35种,中国仅有1种。

(2)全国各地使用的中药贯众植物来源共有5科29种之多,东北地区以鳞毛蕨科植物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为主(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品种);华北和西北地区以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Lm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及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L.)Todaro 为主;华东和西南地区以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iaponica Thunb.为主;中南地区以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 L.为主。

均以干燥根茎人药。

其中的紫萁生于林下或溪边的酸性土壤上,是我国温暖地带及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一种蕨类。

我省主要分布在云浮、粤西、北等地,从我省向北至秦岭南坡均有分布,其干燥根茎于20世纪50年代在我省药材市场上一度作贯众销售。

(3)我省除普遍使用乌毛蕨贯众外,在省内部分地区亦有以同科植物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 (Hook.)J.Sm.的干燥根茎作贯众使用。

该植物生于干旱荒坡上,分布于我省及台湾、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详见“苏铁蕨贯众”项下。

附:乌毛蕨叶,又称“东方乌毛蕨叶”,亦供药用,有拔毒生肌,消肿止痛之功效,民间有用其鲜叶捣烂外敷,治痈疮肿痛。

苏铁蕨贯众RHIZOMA BRAINEAE INSIGNIS【别名】贯众、贯仲、凤尾草。

本品为我省常用中草药,以其根状茎作贯众人药,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

贯众一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本草纲目)时珍曰:“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故名凤尾草,根名贯众”。

目前称贯众的药来源颇多,《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绵马鳞毛蕨Dryopteris crrasirhizoma Nakai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来源】本品为乌毛蕨科植物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Hook.)J.Sm.的干燥根茎。

全年可收,削去叶柄及叶柄残基,须根,除去泥沙,洗净,切片,晒干。

【植物形态】乌毛蕨科植物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Hook.)J.Sm.为长绿粗大多年生蕨类植物,高约1.2m。

根状茎木质,粗短,直立;有圆柱状主轴,连同根茎密生,红棕色长钻形鳞片。

叶多数,簇生主轴顶部;叶柄长6~20cm,黄棕色,叶片革质,光滑,长圆披针形,长60~100cm,宽10~30cm,1回羽状;羽片条状披针形,长10~15cm,宽1~1.5cm,先端渐尖,基部斜心形,边缘有细密钝锯齿,常向下反卷;叶脉下凹,主脉两侧各有一行斜上的三角形网眼,网眼外的小脉分离。

孢子囊最初沿网脉生长,以后向外布满叶脉全部,无囊群盖。

主产于台湾、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分布;生于海拔200~1800m 的干旱荒坡上。

【药材性状】本品圆柱形,稍弯曲,直径3~5cm,多切成块片。

叶柄残基多已全部被除去,偶残留;未除尽叶柄残基的表面密被极短的须根及少量呈棕黄色毛茸状的鳞片;除尽叶柄残基的外皮黑褐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

横切面灰红色、红棕色、密布黑色小点,皮层可见环列的10数个黄色分体中柱,多呈“U”字形,“V ”字形或短线形。

气微,味涩。

2010.04.08MISSLIU苏铁蕨贯众药材【性味与归经】苦、涩,微寒,归肝、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用于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 ,血痢衄肠风便血,血崩带下,产后血气胀痛,虫积腹痛,热毒疮疡。

【用法与用量】5~10g;驱虫、清热解毒用生品,止血用制炭品。

【注意】阴虚内热,脾胃虚寒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了哥王RADIX WIKSTROEMIAE INDICAE了哥王原名九信菜,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

《岭南采药录》称了哥王,云:“了哥王,有大毒……其子红色,八哥爱食之,其子敷瘰疬痈疽,其叶和盐捣烂,能去皮肤红黑淤血,拔毒消肿……。

”[1]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以“了哥王”名收载,以后历版药典均未收载。

【别名】地棉皮、山雁皮、狗信药、雀仔麻、南岭荛花、九信菜。

【来源】本品为瑞香科植物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 (L.) C. A. Mey的干燥根或根皮。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晒干,或剥取根皮,晒干。

【植物形态】为半常绿小灌木。

高50~100cm;茎皮富纤维性,枝红褐色,无毛。

单叶对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cm,宽8~15mm;顶端钝或尖短,基部楔形,全缘。

侧脉多数,纤细,干时褐色。

近无柄。

花两性,数朵组成顶生的聚伞花序或近无柄的头状花序;花被黄绿色,管状,长9~12mm,被疏柔毛,顶端4裂,裂片阔卵形或长圆形,长约3mm;雄蕊8枚,上下两轮着生于花被管内,花丝短,花药椭圆形;子房上位,倒卵形或椭圆形,花柱极短,柱头头状。

果为核果,椭圆形,长约6mm,宽约4mm,夏、秋季成熟时呈暗红色至暗紫黑色。

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区。

分布于山坡、丘陵、旷野、路旁的灌木丛中。

【药材性状】 本品根呈弯曲的长圆柱形,常有分枝,直径0.5~3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略突起的支根痕及不规则的纵沟纹及少数横裂纹,有的可见横长皮孔状突起;质硬而韧,断面皮部类白色,易剥离,木部淡黄色。

根皮呈扭曲的条带状,厚1.5~4mm。

强纤维性,纤维绒毛状。

有刺鼻辛臭气,味微苦、甘,嚼后有持久的灼热辛辣不适感。

以根条粗壮、皮部厚者为佳。

【性味与归经】 苦,寒;有毒。

归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逐水。

用于肺热咳嗽、痄、瘰疬,风湿痹痛,风湿痹痛,疮疖肿毒,水肿腹胀。

【用法与用量】 根15~30g,根皮9~21g,久煎4~6小时后服用。

外用鲜根捣烂敷或干根浸酒敷患处。

①治痰火疬(腋下鼠蹊生核疮或四肢掣挛疼痛):了哥王叶五钱,加入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岭南草药志》)②治鹤膝风:南岭荛花、接骨草。

水煎,对酒服。

(《湖南药物志》)③治疗疮肿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小儿头疮:鲜了哥王茎叶,捣烂外敷或挤汁外涂。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④治疮疡,乳痈:了哥王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广西中章药》) ⑤治无名肿毒:丁哥王叶,捣烂,加米酒少量,敷患处。

(江西《草药手册》)【注意】 孕妇忌服。

粉碎或煎煮过程易引起皮肤过敏,宜注意防护。

了哥王果实、叶、茎和根皮有毒。

中毒症状:呕吐、腹泻。

解救方法:先洗胃,后饮浓茶,服活性炭或鞣酸蛋白;大量饮盐水或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针刺上脘、中脘、足三里穴位。

对症治疗:民间吃冻冷白粥;如腹泻严重,用蕃稔干三钱,石榴皮三钱,土炒白术三钱,清水三碗煎至一碗饮服。

”【成分】 根皮含南荛苷(wikstroemin)约0.05%,根含树脂酸、甾醇、挥发油、树脂、牛蒡酚(arctigenin)、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松脂醇(pinoresinol)、南荛酚(wikslronol)、白瑞香素(daphnoretin)、β-谷甾醇等;还含了哥王多糖体-1(WIP-1),其平均分子量约5000~6000,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木糖(摩尔浓度比为28:6:1:2:1)组成[2]。

千 斤 拔RADIX FLEMINGIAE本品为广东地区常用中草药。

《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千斤拔,产湖南岳麓,江西南安亦有之,丛生,高二尺许,圆茎淡绿,节间微红。

附茎参差生小枝,一枝三叶,长几二寸,宽四、五分,面背淡绿,皱纹极细,夏间就茎发苞,攒密如球,开紫花,独根,外黄内白,直韧无须,长至尺余,俚医以补气血,助阳道,亦呼黄土鸡,南安呼金鸡落地,皆以其三叶下垂如鸡距云。

”《增订岭南采药录》谓:“其根形如鼠尾,颇长,味辛,性温,祛风去湿……。

”所述即本品。

【别名】 土黄鸡、金鸡落地、透地龙、老鼠尾、千里马。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 Merr.et Rolfe的干燥根。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

【植物形态】为直立或蔓生半灌木,高1~2m。

嫩枝被短柔毛,小叶3,质厚,顶生小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0cm,宽2~3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楔形。

上表面被稀疏短柔毛;下表面密被锈色贴伏柔毛;侧生小叶基部偏斜,基出脉3条;叶柄被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长2~2.5 cm,花密集,萼齿5,披针形,下面一萼齿较长,外面被白色长硬毛,具密集的腺点,花萼紫色,稍长于萼,旗瓣椭圆形,基部变狭,翼瓣具耳及爪,龙骨瓣无耳,有细爪;雄蕊10,两体,雌蕊1,子房上位,有毛。

荚果长圆形,长0.7~0.8 cm,被黄色短柔毛,种子2枚,圆形,黑色。

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主产于分布在广东、湖北、湖南、福建、江西、台湾、贵州、广西、海南等省区;菲律宾亦有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