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及对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及对策

一、前言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在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一些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要在控物价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财政政策要继续稳增长、调结构、保供给、促创新;稳健货币政策要以控物价为重点,兼顾稳增长。

2012年同2011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

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各类风险明显增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国际经济环境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2011年虽然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

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增长1.8%,较2010年第三、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率指标表现良好,利润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了9.8%,接近历史峰值,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重新加速上行仍有现实基础。

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德、法两大主要经济体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表明欧债危机的心理影响要大于对实质经济增长的影响。

日本受强震影响,第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5%,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经济正增长。

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同比增长分别为7.8%、4.2%、4.1%、4.0%、6.2%和7.2%,增速较2010年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复苏势头依然比较平稳。

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这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同时,其复苏的基础却很脆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之路仍然崎岖,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大幅度增加,财政风险不断上升,不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将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构成制约。

二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

近一个时期,新兴经济体虽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货币紧缩政策等,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目前,国际资本仍然在不断流入新兴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日益加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宏观紧缩过度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依然较大。

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美元持续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

虽然市场普遍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

四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

在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加剧、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波动风险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又面临通胀上升压力的形势下,各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日益加大,处于两难境地,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存在明显不确定性。

这势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预期。

尽管存在上述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复苏态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私人需求有望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全年经济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放缓。

2012年1月17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调低了2012年的增长率预测,对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2011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5%和3.1%,把对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别从2011年6月份的6.2%和2.7%调低至5.4%和1.4%。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已大幅减速,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

近日,联合国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也指出,世界经济在又一次大衰退的边缘摇摆,总产出的增长在2011年已经大幅减慢,预计2012年和2013年增长乏力。

世界总产出的增长在2012年预计为2.6%,2013年为3.2%。

三、国内经济环境宏观经济运行渐趋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

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征,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并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

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下降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9.6%以后趋于平稳,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一、二、三、四季度的增速分别为9.8%、9.7%、9.5%、9.1%和8.9%,经济增长在有序回落中趋于平稳。

第一,从供给面来看,工农业发展情况基本稳定。

工业生产较2011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了13.9%。

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7 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 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 627万吨,增长2.5%;早稻产量3 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 218万吨,增长5.1%。

第二,从需求面来看,三大需求增幅回落,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投资增长小幅回落,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301 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8%。

消费名义增长小幅下滑,但实际增长回落较为明显。

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 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

外需增长小幅回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明显。

2011年,进出口总额36 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

其中,出口完成18 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口实现17 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 551亿美元,比2010年减少264亿美元。

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复苏进程有所放缓。

总的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温和放缓,但仍处高位,经济运行渐趋平稳,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平稳增长区间。

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GDP增速将保持在8.5%左右的高位上平稳运行。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1. 企业经济效益存在下滑的可能。

2011年,成本不断上升已给我国工业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如国际油价上升了约25%,黄金和铜等重要金属价格上涨了约15%,铁矿砂价格同比大涨约50%。

(2)国内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部分地区上涨20%以上。

(3)由于持续货币紧缩,加大了企业融资压力,为保证正常运营,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等形式进行融资,从而推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受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从2011年初34.3%回落至1-11月份的24.4%,39个工业大类行业亏损面也有所扩大。

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以继续,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进而对经济平稳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2. 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加速上涨,2011年7月份CPI同比涨幅创年度新高,达6.5%,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综合采取货币财政和行政措施后,价格走势在8月份出现趋势性转折,增幅回落至6.2%。

之后,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落,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尽管当前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仍然存在。

同时,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仍然强烈,近半数居民认为未来几个月物价可能继续上升。

因此,未来的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3. 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

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将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的制约,影响经济增长。

(二)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2011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正常。

但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1.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03 740亿元,同比增长24.8%。

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 306亿元,同比增长20.8%;地方收入52 434亿元,同比增长29.1%。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具体来看,主要源于以下四大因素:一是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长。

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9%(按可比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增长22.5%,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

二是价格上涨带动相关税收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