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df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df


学海无涯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 心课程 。
三.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 理念。
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 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 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 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
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妙的欲望。
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学海无涯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四、设计思路
前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附录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分目标
学海无涯
总目标:
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 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 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 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 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分目标:
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 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 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 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 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
学海无涯
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 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 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 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 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 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学海无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
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 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 习,了解生命 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 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
学海无涯
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 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 道理。
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 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 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 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 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 词来涵盖。
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的许多奥妙,但还有许多领
域等待我们去探究,科学不迷信权威。
(三)科学知识
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
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 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
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 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
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 国的情感;
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
科技的新发展。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 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 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 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 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 识与技能的集合。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 型、设计等。
二.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 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 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