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修编解读第一部分总体规划修编背景及工作历程1、总体规划修编背景晋江市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于2002年编制,2005年获省住建厅审查通过纲要成果。
规划实施以来,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但过去的六年,晋江市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日新月异,上轮总规对晋江市经济发展形势估计不足,其规划预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已经落后于晋江市的城市发展速度,需要重新审视,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当前,晋江市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现行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更高的要求,亟待进行修编。
(1)国务院确定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建设厦漳泉都市圈,统筹协调区域发展。
我市需要相应调整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空间布局,以便落实上述要求。
(2)2009年审批通过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确定的大泉州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打破原有行政区划的阻隔,以泉州湾为区域发展核心,建立“一湾两翼三带”的泉州规划区空间结构。
晋江作为大泉州区域协调发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衔接大泉州地区一体化发展思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需要调整城市发展规模。
(3)晋江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以村镇为源点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品质不高和整体风貌的不协调。
新的城乡统筹思路要求晋江改变原有粗放式发展的思路,在“全市一城”的思想指导下,以提高居民生活条件、改善城市面貌以及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为重点,统筹全市整体发展步伐,形成完整的、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鉴于以上原因,按照“五年一调整,十年一修编”的习惯做法,我市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总体规划工作历程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政府组织、部门联动,专家指导、公众参与,战略先导、研究起步、科学论证、综合协调”的工作方针,分三个阶段展开:(1)前期研究阶段。
2009年10月,我市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晋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步开展城市定位与特色研究、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功能区划研究、主城区中央商圈研究、交通专项研究、海域及海岸线利用研究、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生态保护研究等7个专题规划研究,以上专题研究为总规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纲要制订阶段。
在充分吸纳前期专题研究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方案先后几易其稿,编制了总体规划纲要。
在纲要制订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听取汇报,对编制规划纲要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规划编制中,设计单位加强了与海西发展规划、厦漳泉区域规划、晋江市“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晋江市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组织开展了十多轮的专家咨询会和有关部门座谈会,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修编期间,市政府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规划宣传和公众参与工作,面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总规“金点子”,在《晋江经济报》等媒体刊载专版,发动广大市民广泛讨论,参与总规修编工作。
(3)成果编制阶段。
从2011年底开始,以规划纲要为指导,全力推进总体规划方案及规划成果编制工作,完成了市域、主城区两个层次的规划方案,以及规划文本、规划说明和7个专题报告。
2012年,我市同步开展方案的咨询论证和征求意见工作,先后召开了多次各类专家咨询会和部门协调会。
8月15日,组织召开《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方案论证会,市直、镇街道共47家单位参会,会后形成会议纪要,设计单位根据会议纪要进行了修编调整。
8月15日、8月25日、10月12日、11月3日,陈书记、刘市长分别多次听取总规工作汇报,并做出重要指示,极大推动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11月5日,晋江总规修编成果正式向社会公示,标志着晋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成果编制工作,进入了规划成果审批的冲刺阶段。
第二部分“五点”看总规晋江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规)修编自2009年启动至2014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历时四年。
此次总规修编经历多轮的论证、听证、报告、公告、公示、公布、征求意见等环节,经多位市领导、局领导、专家的指导,终于于2014年圆满编制完成并获省政府批复。
现就晋江市总体规划做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读:1、城市性质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性质的确定,可从两个方面去认识。
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所承担的职能方面去认识。
城镇体系规划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
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城市性质的确定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1.1晋江市城市性质“中国品牌之都,海西地区现代产业中心、滨海生态城市。
”(1)现代产业基地发挥城市亲缘、地缘优势,利用政策导向,加强纺织服装、制鞋、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强化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的引入;结合航空、铁路、港口、高速等交通资源,加强不同交通体系的相互衔接,形成区域交通门户和集运枢纽,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配合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海西地区现代产业基地。
(2)滨海生态城市挖掘晋江山海资源优势,加强对紫帽山、灵源山、灵秀山、大觉山等城市核心生态资源的保护,梳理晋江九十九溪等主要的生态水脉,对晋江121 公里滨海岸线资源的保护开发实行差异化策略,对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泉州湾红树林保护区等滨海核心生态资源进行重点保护。
凸出滨海资源优势,构建市域“山海湾”的市域生态格局,打造山海联动、生态共赢的滨海生态城市。
1.2城市职能(1)中国品牌之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经济发展重点城市晋江一方面应立足自身优势,融入全球网络、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国际制造业的分工,发展对外交流、连接国际市场的平台。
另一方面,晋江应大力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加强海西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支撑和带动区域的融合与整体发展,成为中国品牌集聚地。
(2)海西经济繁荣带中的现代产业中心、两岸合作先行区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纸制品、食品、陶瓷建材类产业。
推动龙头企业主辅业分离,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延伸,加快传统支柱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形成传统制造业创新升级示范区,做强中国品牌之都的形象。
做精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链,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地位,对于具有传统优势的轻工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陶瓷材料、食品类产业。
要使其传统优势得以延续,同时注重产业的规模升级,以大型品牌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强调能级升级,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开发新型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
(3)大泉州地区服务核心区、交通门户和物流集散中心;在环泉州湾城市群中,晋江位于环湾中心区位:北接泉州、惠安,东连石狮,西通南安,西北以安溪、永春、德化为广阔的经济腹地,是泉州湾城市群中唯一具备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的交通枢纽城市。
滨海沿江地区是泉湾地区最佳的城市发展拓展空间。
2009 年,泉州GDP 总量为3002.29 亿元,晋江市GDP 总量为775.86 亿元,经济增长率为11.9%,是大泉州各区县之中经济总量和发展活力排名第一的地区,相对于GDP总量446.98亿元的鲤城区和丰泽区,晋江是名副其实的大泉州经济中心与物流中心,承担大泉州地区的次中心职能,重点发展金融、制造、商贸等功能,与泉州市区的政治、文化、休闲功能隔江相望,促进整体双星结构的“泉晋合作”,构建大都市格局。
晋江应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加强海西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同时应以构建快捷、通畅的物流体系为基础,完善人才、土地、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市场体系,以大流通促进大聚集,以大聚集产生大规模,打造形象鲜明的大泉州地区交通门户和物流集散中心。
(4)晋江市域公共服务核心在晋江的城市发展中应加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强化服务业能级提升,完善金融服务、商业商贸、产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域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在市域统筹考虑,在服务晋江产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兼顾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需求。
强化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的体系建设,形成体系完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5)城市特色滨海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多元文化融合的闽南侨乡,充分挖掘海洋、港口资源,突出“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组合城镇结构,依托晋江山海湾的生态资源,推动城市、产业、生态资源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打造体系完善、功能多元的生态宜居城市,强化水绿交融、山海呼应的滨海休闲城市。
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把晋江建设为服务全面、社会和谐的闽南侨乡。
2、城市中心城区规模2.1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统计范围本次规划的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布局范围,面积为288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是指该行政区范围内城市现状(或规划)建设用地部分,即行政区域中城市功能最集中、城市活动最活跃、城市建筑连绵成片、人口最为密集,因而最具有城镇形态的城市实体地域部分。
在人口统计中按照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新塘街道、灵源街道、陈埭镇、西滨镇、紫帽镇、池店镇、磁灶镇、永和镇(部分)、内坑镇(部分)、晋江市经济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的人口为中心城区的人口统计对象。
(2)预测人口规划预测2030年市域总人口约248.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92.17万人,城镇化水平约77.4%。
2030年中心城区常住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158万人。
2.2中心城区用地规模鉴于本轮规划背景的变化,中心城区的用地范围扩大为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和灵源6 个街道办事处及陈埭镇、西滨镇、紫帽镇、池店镇、磁灶镇以及永和镇、内坑镇部分区域构成,约288 平方公里。
根据统计,现状中心城区的人均建设用地为103.82 平方米/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考虑到环湾一体化城市建设,确定近期人均用地为100 平方米/人,远期人均用地为110 平方米/人。
至2015 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13 万,晋江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3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 平方米。
至2020 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28 万,晋江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34.4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 平方米。
2030 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158 万,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10 平方米/人,至2030 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约为174 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