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1

第十八章 透皮给药制剂1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背衬膜常为铝塑膜;药物储库膜是药物分散在聚异丁 烯等压敏胶中,加入液状石蜡作为增粘剂;控释膜常 为聚丙烯微孔膜,膜的厚度、微孔大小、孔率及填充 微孔的介质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胶粘层亦可用 聚丁烯压敏胶,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充填封闭型:
与复合膜型不同的是其药物储库是液体或软膏和 凝胶等半固体充填封闭于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通常其透过速率一定,属于零级反应过程。 经皮给药后到达稳态药物浓度所需时间称为滞 留时间(lag time)。 tlag=h2/6D 通常药物的滞留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四)体外经皮吸收的研究 1、透皮扩散池
• 扩 散 池 由 供 给 室 (donor cell) 和 接 收 室 (receptor cell)组成,在两室之间可夹持皮肤 样品、TDDS或其他膜材料, 在扩散室一般装入 药物或其裁体,接收室填装接收介质。 • 常用的扩散池有直立式和卧式两种。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储库型:
该类系统可以有经皮吸收促进剂和药物两个储库, 二者之间用控释膜隔开,控释膜用于控制经皮吸 收促进剂的释放速度进而控制药物的经皮吸收速 度。该类系统适用于药物与促进剂长期接触会产 生相互作用或促进剂需控制释放的情况。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使用者活化型:
有些药物制成经皮给药系统在存放过程中不稳定, 为 克 服 这 个 问 题 , 有 人 设 计 了 user activated transdermal system (UATS),这种系统含有无渗 透活性的药物及活化剂,二者之间由隔膜分隔开, 无渗透活性的药物在存放过程中较稳定,应用前 使用者稍施压力使隔离膜破裂,无渗透活性的药 物与活化剂混合转变成具渗透活性的药物。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微孔骨架型:
由背衬膜、含药微孔骨架和胶粘层组成。微孔骨 架的材料可以是聚氯乙烯、聚氨酯、纤维素酯类 等,将微孔骨架浸渍在含有药物的扩散介质中, 药物均匀的分布在微孔结构中,扩散介质可以是 水、低级醇类、聚乙二醇和矿物油等。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胶粘剂骨架型:
将药物分散在胶粘剂中,铺于背衬膜上,加保护 膜而成。常用的胶粘剂有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 烷类压敏胶。
三、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经皮吸收制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储库型:该类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或经皮吸收促 进剂被控释膜或其它控释材料包裹成储库,由控 释膜或控释材料的性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骨架型:该类经皮给药系统是药物溶解或均匀分 散在聚合物骨架中,由骨架的组成成分控制药物 的释放。
2、体内评价

主要是指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和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
(二)其他一些质量控制

粘性是TDDS制剂的重要性质之一。 1、粘附力(adhesive strength)的测定

粘附力指的是贴剂与皮肤或与基材充分接触后产 生的抵抗力。 通常采用测定剥离力的方法,一般使用剥离角度 为180°。
180°剥离试验可以得到压敏胶变形和破坏的状态 ,同时容易得到重现性良好的结果。


(三) 经皮吸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F测定有血药法, 尿药法和血药加尿药法。 生物利用度=(AUCTDDS/DTDDS)/(AUCiV/DiV)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1、物理学方法(physical approach):

①除去角质层(striping of stratum corneum); ② 角 质 层 的 水 化 作 用 (hydration of stratum corneum); ③离子渗透法(iontophoresis); ④电 致 孔 法 (electroporesis) ; ⑤ 超 声 波 法 (phonophoresis); ⑥温热热能法(thermal energy) ; ⑦无针注射系统,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liquid injection)、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 injection)。
(一)经皮吸收制剂的处方研究步骤
1、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动学性质进行可行 性分析; 2、建立药物的分析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 3、设计经皮给药系统,了解药物的经皮透过率, 测定体外药物的透过率与时滞; 4、进行药动学研究; 5、进行临床研究。
(二)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速率(吸收速度)J(dQ/dt): J=dQ/dt=ACsPsc=ACsKD/h 式中,Cs-基质中药物的浓度;Psc-角质层中 药物的透过系数;A-透过有效面积;K-角质层 与基质间的分配系数;D-角质层中药物的扩散 系数;h-角质层厚度。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经皮给药的药物选择
选择经皮给药的最主要因素是临床的合理性。药 物在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道粘膜与肝脏的首 过效应,生物半衰期小和需长期给药等都是应考 虑的主要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
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不是系统内药物的含量,应 该是药物的给药速率,或是单位面积的给药速率 与给药面积。



2、快粘力(tacking strength)的测定 系指TDDS系统在较小压力下粘附在皮肤上的能力。

TDDS系统在应用时靠的是手指压力,因此快粘力是 很重要的性质。 测定快粘力的方法有多种:
(1) 拇指试验(thumb tack test) ;




(2) 滚球试验(roling ball tack test) ;
胶 粘 层 干 燥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药 物 贮 库
药 物
混 悬介质 压敏胶
混 合
混合液(糊剂, 凝胶,软膏) 定量 注射
背衬膜 压敏胶
成型 机械
保护膜 压敏胶 包装 机械
35
成品
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药物 压敏胶的配制 含药胶液 脱气泡 背衬膜 涂膜
干燥
保护膜
叠合
切割 包装
一、TDDS 的特点
局限性:

①由于皮肤对药物的吸收率低,只有作用 剧烈的药物,即用药剂量很小就能产生药 效的药物才能选用;②不是所有的药物都 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对皮肤具 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③要防止 控制释放速度的薄膜破裂或损坏,否则会 引起释放速度的剧烈增加,可能导致严重 的后果。
2、化学方法(chemical approach)
①脂质类物质的合成(synthesis of lipophilic analogs); ②角质层去脂质化(delipidization);
③化学吸收促进剂的合用(coadministration of chemical permeation enhancer); ④前体药物的合成(synthesis of prodrugs) 。
2、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 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 接收液浓度(至少10倍以上)。
(2)接收液: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 冲液。 在接收液中药物的溶解性能小,可选用不同浓度的 PEG400、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面 活性剂溶液等。
成品
36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药物 亲水胶 水 丙二醇等 冷却
加 热
胶液
含药胶
浇铸
切割
圆片
背衬膜 保护膜 包装 机械
37
成品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
(一) 经皮吸收制剂释放度测定法

TDDS制剂的评价可分为体外和体内评价两部分:
1、体外评价

主要包括含量测定、体外释放度检查,体外经皮 透过性的测定及粘着性能的检查等。
二)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根据其类型与组成有不同的 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1、涂膜复合工艺;
2、充填热合工艺; 3、骨架粘合工艺。
复合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
贮 库 组 成


压敏胶
背 衬 膜
涂 布 贮 库 层
贮 库 层 干 燥 叠 合 切 割
成 品
粘 胶 层 组 成


压敏胶
保 护 膜
涂 布 胶 粘 层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包囊储库型:
将药物制成微型胶囊后分散在胶粘剂中,涂布在 背衬膜上,加保护膜而成。亦可以将经皮吸收促 进剂制成微型胶囊,与药物一起分散在压敏胶或 聚合物骨架中,促进剂的释放速率控制药物经皮 吸收速率。
四、经皮制剂的研究
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那些能够渗透进入皮肤降低 药物通过皮肤阻力、降低皮肤的屏障性能,加速 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可分如下几类: 表面活性剂 有机溶剂 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氮酮,Azone) 有机酸 角质保湿与软化剂 帖烯类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多层胶粘剂骨架型:
由于在系统中如果只有一层胶粘剂骨架时,药物 的释放速率往往随时间而减慢。为了克服这个缺 点,可以采用成分不同的多层胶粘剂膜,与皮肤 接触的最外层含药量低,内层含药量高,使药物 释放速率接近于恒定。
三、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由背衬膜、药物储库膜、控释膜、胶粘层和保护 层组成。其药物储库是药物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 物膜中,控释膜是微孔膜或均质膜。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骨架型 骨架型 经皮给药系统 微孔型 复合膜型 胶粘剂型 具限速膜型 充填封闭型
储库型
无限速膜型
多储库型 黏胶层限速型
包囊储库型 微储库型
四、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聚合物骨架型:
该类系统常用亲水性聚合物材料作骨架(如PVP, 天然的多糖,聚丙烯酸酯类等),骨架中还含有一 些润湿剂(如水、丙二醇、PEG等),含药的骨架 粘贴在背衬材料上,在骨架周围涂上压敏胶,加 保护膜即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