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树理

赵树理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是除鲁迅 外唯一一个没有到过延安,但能获得 延安文化高度认同的作家。1943 年,《小二黑结婚》发表后,很快得 到杨献珍、彭德怀、李大章等中国共 产党北方主要负责人的高度评价。在 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后,能在 极短时间能发现赵树理这样的作家是 非常难得的。1947年夏天,晋冀鲁豫 边区文联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赵树理 的文学创作,最后得到一致意见,认 为赵树理的创作精神和他的文学成 果,应当成为延安文艺工作者实践毛 泽东文艺思想的具体方向。后来由陈 荒媒执笔写成《向赵树理方向迈 进》,由此开始,当时左翼文化界的 代表性人物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
学,特别是同民间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 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中国老 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他根据农民的欣赏 习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构造了一个有 头有尾、首尾呼应的完整的故事,并采用中 国古典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结构 形式,保证了小说故事的连贯性和生动性。 在叙述方式上,赵树理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 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较客观的或说书人 的角度叙述故事。这种叙述方式由一个现代 叙事学所谓的“隐含读者”所控制,强调故 事的动作性,很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写和 肖像描写。在语言上,他吸取了大量的民间 口头语言,并对民间口语进行艺术加工,创 造出一种独特的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学语言, 既通俗易懂、朴实精练,又生动形象,具有 丰富的表现力。
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 到长期的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 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 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被打断 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 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 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 月23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4岁。
一、作家介绍
二、生平经历
三、代表作品 四、文学成就
五、影响评价
(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
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以其巨 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 “铁笔”、“圣手”,也是现当代文学 史上的一座丰碑。
创作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 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斗 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 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 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为 农民而创作,做一个"地摊文学
家"。赵树理从抗战开始到"文革"
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一生也始终站 在农民的立场上,以农民为对象, 为农民而写作,为农民而鼓呼,并 把他的看法体现在自己的"问题小说 "中。赵树理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 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一种独特的 价值。
在艺术上,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
•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他的创 作理念,代表了“山药蛋派”的文学 追求:写农民看得懂的书,出农民买 得起的书。
赵树理植根于家乡,用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 和形式,通过自己的审 美加工,把纯朴的民俗, 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 题材,为世人展现了一 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 的、生动鲜活的农村生 活画卷
1906——1930年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贫 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使他不仅了解农民, 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如“上党绑子”、打鼓板, 戏剧和民间乐器等,自小接受了民间艺术和农民语言的熏陶。)青年 时代外出求学,就学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 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1936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打卦歌》是公开
1943年以前的作品:
《铁牛的复职》、《金字》、《蟠龙
峪》(又作《盘龙峪》)、《打倒汉奸》
1943-1948年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 家庄的变迁》、《地板》、《催粮差》、《福 贵》、《刘二与王继圣》、《邪不压正》等。
1949-1965年的作品:
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金字》、 《“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 叶》长篇:《三里湾》 电影故事:《表明态度》 评书:《灵泉洞》(上部)、《实干家潘永 福》。 鼓词:《石不烂赶车》 小调:《王家坡》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文革"后赵树理研究的特点和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文革”后的赵树理研究是从批判“文革” 的角度出发,对赵树理创作的现实主义精 神和反封建的主题给予高度赞扬开始的。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80年 代前期,以周扬、黄修己的 观点最有代表性; 二是80年代后期,以戴光中的批评 性 意见最有代表性; 三是90年代,以钱理群、温儒敏、吴福 辉,以及陈思和的观 点最有代表性。
在1949年前,除了《邪不压正》外,几乎所有的 作品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而在 1949年后,除了 《登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 批评。时代在变 ,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几乎没 有变化,仍然是站在农民有立场上,为农民说 话。 特别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之后,对农村 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 一再受 到批判。 赵树理在40年代后期获得的广泛赞誉,主要 在于他的小说紧密配合了当时的 实际工作,如 写《李有才板话》是"配合减租斗争",是针 对"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 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 惑"这一现象 的;写《李家庄的变迁》中"为了动员人民参加 上党战役";写《地板 》是为了配合减租减息, 反驳收租不纯是剥削的观点。所以这三篇小说都 曾作为 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 必读材料。而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则 主要 表现在并没有人指出,赵树理的小说与实际工作 贴得太近,特别是小说注重 的是"问题的形成、
故事从“从旗杆院说起”,讲述了 1952 年 9 月一个月里发生在三里湾这个老解放区里 围绕着扩社、开渠两件事而展开的合作化运 动。作品着重突出了两个家庭的鲜明对比:
一是王金生的民主和睦的模范家庭,一是马 多寿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家庭,其中,又重点
描写了村支部书记王金生的妹妹王玉梅、中 农马多寿的四儿子马有翼、村长范登高的女 儿范灵芝三个年轻人的爱情婚姻变化等,其 间还穿插了何科长巡查工作,党内对多留自 留地的党员袁天成和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村 长范登高的斗争,马家大院家庭生活的分裂, 最后是皆大欢喜: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 渠圆满成功。
《三里湾》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建国后赵树理艺术 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作者紧紧围绕秋收、 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娓娓动听地讲述了 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一 桩桩有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交织着党内斗 争和家庭矛盾,爱情与婚姻的纠葛也穿插其间。 作者饶有情趣地描述了这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 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展示了合作化的农 村在经济、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发 生的巨大变化。 通过家庭、爱情问题的生动描写展示农村 在合作化运动中发生的巨变,传递出农民前进 的脚步声,是赵树理创作《三里湾》的思路, 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
但如今,“山药蛋派”已渐渐 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名词,了解的人 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的读者群体, 更是几乎从未耳闻。
2011年1月17日山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家胡 正在太原病逝。作为 “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胡正与已经辞世的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并称为 “五战友”。而随着这位硕果仅存的大师的离去,“山 药蛋派”或将淡出文学舞台。 “值得学习的不是风格,是精神” “‘山药蛋派’在某种意义上是‘时代文学’, 即在特定时代环境下诞生并起到影响。 真正值得我们 借鉴和学习的,并非是创作风格,而是创作精神。风格 会改变,但精神是不会过时的。山药蛋派”的主要成员 在当时都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他们的创作过程历经了 许多艰辛,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为人民大众奉 献了反映生活、具有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尽到了作家 的社会责任。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时代文学,反之, 文学也是了解时代的渠道之一。 ‘山药蛋派’的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到当时农村社会的风貌。 ”
小说主要描写了四个家庭的内部的关系 变化及主要人物的历史命运,反映了当 时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起步时出现的新气 象和新矛盾。其中有以“糊涂 涂”、“常有理”、“铁算盘”、“惹 不起”等人为主的颇具封建宗法性的马 家大院;有土改中得利高的村长范登高 家;还有处处受制于老婆的袁天成家。 这几家人或因实力雄厚、或因土改得利 过高,或因土地质量特别好,或因有些 轻微的剥削而构成扩大合作化运动的离 心倾向,这些人对合作社的基本态度是 拆。对于这些思想落后的人物,作者抱 着批评的态度来刻画,其中不乏幽默辛 辣的讽刺和戏谑的喜剧效果。
《三里湾》在艺术形式上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艺术追
求, “偏重传统多一些”,力求通俗、雅俗共赏。 小说的叙述语言口语化,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在叙 述中,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将情节描写融化其中。 运用评书中“保留关节”的手法来调整情节节奏, 如小说中的“刀把地、一张分单、灵芝与有翼的关 系、范登高问题” 等,一个关节连一个关节,高潮 迭起、起伏曲折,很引人入胜。在塑造人物上,往 往采用传神的白描手法,用几句话、几个动作便写 活一个形象的性格和精神。作者又善于给人物起绰 号,既生动概括,又幽默风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三里湾》在艺术上也留有遗憾,结构上前紧后 松;有时叙述过于冗长,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闷,
赵树理的创作是能体现毛泽东《讲话》 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 赵树理的 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顺应 了农民化的审美追求;赵树理的创作 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 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 崇到主流的位置; 赵树理的创作成为 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 的一种阐释与倡导; “赵树理方向” 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 年代的文学,都影响巨大。
“山药蛋派”作品体裁以小说为主,题材大多 围绕农村生活,语言主要采用山西民间的乡音 土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山药蛋派”逐 渐发展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他们以农村和农民作为关注 对象,同时将笔触伸向厂矿企业和 基层,把曾高高在上的文学变成了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得 到了全国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在当 时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