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社会工作
第一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定义:针对妇女在成长和发展中,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
中,遭受到的群体性和个体性问题而展开的社会服务性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以及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对象:妇女、儿童、男性、社会
3、内容:全体女性人口——“四自”教育、扫盲、技术、健康、合法权益、
婚姻家庭
特殊困难人口——打工妹、家暴、单亲女性、失业女工
4、目标:赋义(认知观念)、赋权(环境)、赋能(内在素质)
5、特点:服务对象范围最广、核心目标是创造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服务内容
往往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联
6、价值原则:(1)普适性原则
(2)妇女社工的基本原则
A、不应该把妇女问题个人化,妇女的个人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
B、承认妇女有独特的生活经验
C、要依靠集体力量解决问题
D、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
7、实务领域:(1)、公共领域: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教育制度、大众传媒
(2)、私人领域:自我价值观、美丽牢笼、婚姻的梯度效应、家庭
权力、家庭暴力
8、专业和传统妇女社会工作有什么不同?
9、对象为什么是妇女,而且大部分是中年妇女?
第二章
1、马克思妇女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
第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
第三、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第四、妇女解放时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2、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激进的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
3、女性主义的主要论题(共同点)
社会性别、父权制、女性解放
4、社会性别理论
内容:
运用:第一、为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提供性别意识的训练,加强他们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及认知度。
第二、训练决策层、执行层、监察层和评估层使用性别分析的工具,
是他们意识到妇女与男性的目的诉求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差异
性。
第三、将性别平等意识具体化、现实化、社会化。
第四、不断地向政府宣扬社会性别观点,促使政府将社会性别观点落
实到社会各个层面和角落。
第三章
1、关于基变社会工作P110
内容:问题归因——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
介入技术——重视政治和组织的技术
实现目标的方式——集体与政治活动的实现
原则:集体行动,提升案主的自尊、自信,与案主一起奋斗
2、性别理论
主要内容:性别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A、性别与发展理论不就妇女的问题而谈妇女问题,而是关注性别关系,即在不
同条件下男性和女性的关系。
B、性别与发展理论把妇女看成是积极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发展接收者,但并不
假设妇女对他们的社会地位有着全面的知识与理解。
C、该理论具有整体观,从社会组织、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去理解社会某一
特定方面的构型。
D、发展被看成是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的复杂过程。
E、该理论并不认为福利、反贫困或者平等是三个对立的不同选择,而是认为福
利和反贫困是平等的前提。
F、战略选择:WID关注妇女作为个体或集体对于现金收入的获得以及妇女组织
起来增强在经济系统中讨价还价的能力;而GAD强调妇女的自我组织以及提高他们在经济体系中的政治权力。
实践框架:社会性别计划,社会性别分析
3、运用赋权理论
赋权的重点是指向社会性别机制,是要完全改变那些使妇女处于社会性别屈从低位的结构。
赋权的三种方法:综合发展、经济上的赋权及提高思想意识。
4、优势视角——寻找资源
每个人与其所属的环境中,都存在一些有利于个体适应的资源。
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时,必须协助服务对象看到这些有利资源,并发挥这些资源的影响力,服务对象所面临的问题便能由另一个角度来解决。
5、女性主义干预的实务原则
A、妇女的问题应当被看做“在社会政治的框架内”,即“个人的就是政治的”。
B、传统的性别角色加剧了妇女成为受害者的危险。
C、干预是对服务对象的赋权过程。
D、服务对象的自尊应当被强化。
E、服务对象应当被鼓励基于自身的优势、属性、素质和成就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
F、服务对象需要评价和建立与其他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
6、妇女社会工作者的个体意识
A、工作者自身的性别偏见或刻板印象
B、工作者与案主的权力问题
C、案主的社会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历程
D、关注女性的发展
第四章
1、三大方法比较合适为妇女哪方面提供服务
个案——
小组——
社区——
2、三大方法的过程特点、技巧和服务重点
个案:过程特点——体现社会性别视角
技巧——专业关系:性别敏感度(支持性技巧)
预估:问题归因个人的就是政治的个人问题--社会因素
计划和实施
服务重点——A、理清案主的思路:问题排序解决方法
B、寻找案主的优势:本身不幸事件社会资源
小组:服务重点——A、工作者:帮助小组成员形成一个互助的体系
B、时刻利用小组过程
C、增强个别成员的能力
D、回顾
社区:服务重点——建立妇女支持网络(妇女志愿者为本、妇女自助互助为本、
社区紧急支持网络)
3、妇女小组工作的形式:发展型小组、支持型小组、预防型小组
4、为什么小组工作特别适合妇女?
5、从事妇女社区工作的技巧
A、社区团体:接触妇女技巧(个人化—集体化)处理人际关系技巧(人际
互动)成员互动的技巧
B、社区组织
第五章
1、妇女的生命周期的构成及其构成标志
构成: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2、四大年龄层次女性的心理特征
青春期:回归淑女、摄食障碍、性教育【性生理卫生(性病的传播途径)、性道德(性伙伴间的自主性)】
青年期: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自我意识过于强化、性心理
中年期:优势——观察力敏锐、意志力坚韧
劣势——缺乏自信、依赖感重、偏执、易受暗示和他人影响
老年期:性别劣势和年龄劣势
3、各个年龄阶段妇女工作的干预重点和问题
青春期:回归淑女、摄食障碍、性教育【性生理卫生(性病的传播途径)、性道德(性伙伴间的自主性)】
青年期:社会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适应、自我意识过于强化、性心理
就业指导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中年期:更年期综合症、抑郁、失业
生理心理上的调节,寻医问药;生活目标与态度的选择与调整,赋权老年期:经济贫困、保障缺乏、婚姻问题、精神孤独、家务
自我调适,提供疾病、卫生知识、社区资源
第六章
1、怎样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婚姻家庭冲突?
夫妻失调、婆媳冲突、亲子关系
2、对于传统模式婚姻家庭工作的评析
目标:家庭为服务本位
问题归因:妇女个人(性格、能力)
家庭功能失调(角色分工等)
工作方法:培养持家技巧,子女教育,性格
评估:性别复制(妇女仍被禁锢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
3、纳入性别视角的婚姻家庭工作
关注重点:妇女问题的归因
个人改变与社会改变之间的联系
家庭冲突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
关注婚姻家庭中存在的权利关系
第七章
1、妇女的需要、合法权益的内容和实现途径
需要:与男子同等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特殊保护
合法权益: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
2、保护妇女的方法:
主管部门保护——行政方面
司法保护
妇女组织、工会、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