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及其文化价值研究_李响
湖北档案 10 2010·3
睹,举目可详,此其所以为快也。 ”此表体对谱牒学 的发展特别是对家谱族谱的编修产生了非常深刻 的影响。 ⑥
3、魏晋南北朝的谱牒遗存。 如《姓氏簿状》,这部 谱书由谱学家贾氏所撰,属于亲表谱中的一类。 它集 合了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即全国的所有士庶,合七百 一十二篇。 此书修成后,正本藏于秘阁,另录副本存于 左户。 ⑦
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管理体系,并设置了专门的管理 机构。
谱局是魏晋南北朝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档 案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晋太元间,贾弼之笃好谱 籍,广 集众 家,专 心治 业 ,受朝 廷之 命,编 撰 18 州 ,126 郡谱牒 ,合 712 卷,藏在秘阁。 自此,历代统治 者都 十 分注重谱牒的编修和整理工作,宋、齐之际,为了清查 冒牌士族,都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检籍”活 动。 梁、陈二朝,也留心谱学,派员整理各士族谱系。 北 朝谱籍成书虽少,但北魏太和间,也曾诏诸郡中正各 立本地姓族,名曰“方司格”。
明清时期, 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的集中代表, 主要收藏皇帝的实录、圣训(宝训)和玉牒。 这些档 案均收贮于楠木制成鎏金铜皮包制金匿内。 除了皇 史宬外,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它保管 着官修的实录、圣训、玉牒、会典等书籍的稿本和因 修史而征集的档案材料。 大库的防范十分严密,“三 百年来,除舍人省吏循例编目外,学士大夫罕有窥其 美富者。 ” ⑤
谱牒资料与人口学研究: 谱牒的核心是世系,每 一部家谱都用连线、图谱或横竖表格的形式,将一姓 一族的始祖及其以下各世子孙上下左右地布列起来, 给人一览便知的清晰印象,并且完整的谱牒应登录该 家族全部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日、婚姻状况、子嗣状 况等。 与官方的户口资料相比,这些统计往往更加完 善真实。 ⑩
二、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直接遗存
古代谱牒档案遗存种类和代表作 1、西周王室谱牒遗存。 本时代编修的《历谱牒》和 《牒记》的档案原件没有传下来,只是司马迁撰《史记》 时在一些篇里曾加以采用。 世系档案后来汇集在战国 时写定成 书的 《世本 》中 。 司马 迁在 《史记·三 代世 表》 中曾载:“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 周以来乃颇可 著”。 这就是说,自周以后,就有谱牒可以考查了。 桓谭 《桓子新论》 载:“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 并效周 谱”。 这类世系档案也为后世封建帝王所沿用,我国几 千年来的帝王谱牒,成为过去史家叙述中国历史的纲 领性线索。 2、西 汉 时 期 的 谱 牒 遗 存 。 《汉 书·艺 文 志 》著 录 的 《 帝 王 诸 侯 世 谱 》20 卷 、 《 古 来 帝 王 年 谱 》5 卷 都 是 记 载帝王、诸侯的谱牒著作。 在汉代,见于文献记载的 谱牒类文献尚有 《邓氏官谱》、《聊氏万姓谱》、 王符 《潜 夫 论·志 氏 姓 》、应 劭 《风 俗 通 义·姓 氏 》篇 等 。 《聊 氏 万 姓 谱 》, 仅 见 郑 樵 《 通 志·氏 族 略·氏 族 序 》 中 有 “颍 川 太 守 聊 氏 《万 姓 谱 》”的 记 载 ,其 他 文 献 则 未 见 著录。 司 马 迁 《 史 记 》 中 设 有 10 表 , 史 家 评 之 曰 : “ 观 太史公之创表也,于帝王则叙其子孙,于公侯则纪 其年月,虽燕、越万里,而于径寸之内犬牙可接;虽 昭穆九代,而于方尺之中雁行有叙。 使读者阅文便
至唐中后期,随着士、庶矛盾的缓和以及新的矛 盾之产生,官修谱牒日益衰落。 然而,谱牒发展的另一 个分 支— ——私 修谱 牒 又开 始崭 露头 角 ,并 对 后 世 民 间 修谱成风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宋代,理学之风兴起, 理学家们将孝悌等理论观念渗透到谱牒文化之中以 推行其教化理想。 于是敬宗法族取代了政治角逐成 为宋以来私家修谱者的基本宗旨和最终目的。 欧阳 修所作《欧阳氏谱图序》(集本)谈及修谱目的时,曾 云:“某不幸幼孤,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德,然传于其家 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 ”③ 到 明代,朝廷允许民间祭祀始祖,这为宗族的联宗提供 了良好的契机, 谱牒的功能在以前的基础上扩展到 全面管理宗族, 成为带有明显地域性的宗族内部经 典。 由于“新儒学”思想的复兴,儒家思想大量入驻谱 牒,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更使得谱牒反映出 强烈的致用愿望。 此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 阶段,地方宗族势力逐渐强大,谱牒在维系宗族内部 团结、巩固自身势力、满足文人愿望方面的作用更加 凸现。 ④
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然等级森严,人们的交往、 婚娶也以门第为依据,高门士族以门第自矜,绝不与 寒门之士往来,士族寒门之间不得通婚。 在社会交往 中,谱牒更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时社会上避 讳之风盛行,与别人书信、交谈,都不能触犯对方的家 讳,否则就会招惹麻烦。 特别在官场交往中,官员必 须熟悉各家谱牒, 免得触犯了别人父祖的名讳。 可 见,谱牒已非一家之私事,它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 领域。
谱牒资料与社会史研究: 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细 胞,即使在如今,家族依旧对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 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作为家族档案的谱牒无 疑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这些内容中记载了家族 的家庭教育、科举中第、技艺诗文以及该家族的组织 系统、族规、婚丧礼仪制度等,其具体、详细的程度是 其他史料无可比拟的。
官修谱牒在唐朝时期形成巅峰。 宋代史学家郑樵 就评价道“姓氏之学,最盛于唐”。 唐代谱牒编撰是魏 晋以来谱系之学的继续和发展。 当时,地主阶级中士 族地主和庶族地主的矛盾和斗争异常激烈,官修谱牒
9 湖北档案
2010·3
学 HUBEI ARCHIVES
术新论
成为上层阶级政治斗争的工具,其修撰活动也是为最 高统治集团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地主阶级各阶层关系 服务的。 唐太宗时期修订的《氏族志》是唐代第一部 大 型 官 修 谱 牒 ,成 书 于 贞 观 十 二 年 (公 元 638 年 ),参 加编撰的高士廉等人,不仅出身士族,熟习各地的士 族门第, 且都是著名文学之士。 唐高宗显庆四年即 《氏族志》成书二十一年后,在武则天支持下,又改修 《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 开元二年又修成《姓族 系录》, 从修撰到定稿前后经十年, 这是唐代官修谱 牒发展到全盛时期的主要标志。 此后修纂的还有唐 肃宗年间的《百家类例》,唐宪宗年间的《元和姓纂》, 唐代宗年间的《皇室永泰谱》与《续皇室永泰谱》以及 开成二年的《皇唐玉牒》等。 除官修谱牒外,还有许多 私家著录的谱牒,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撰《刘氏家史》 及《谱考》。
三、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间接遗存
现存中国古代谱牒档案汇编 1、古人所编谱牒档案汇编。 古人所编谱牒档案汇 编主 要有 《世本 》、《史记·表 》、《新唐 书·列 传》、《百 家 谱》、《氏族志》、《姓氏录》、《苏氏族谱》、《欧阳氏谱图》、 《孔子世家谱》,等等。 2、国内出版今人编辑的古代谱牒档案汇编。 国内 出版今人编辑的古代谱牒档案汇编主要有《隋唐制度 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出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谱牒学研究》(常建华,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版 )、江 苏 常 州 《周 氏 宗 谱 》(周 体 洽 ,1943 年 爱 莲 堂 木 活 字 本 )、湖 南 湘 乡 《阙 里 衍 派 湘 乡 孔 氏 支 谱 》(孔 继 亻圣, 清乾隆六十年木活字本)、《清漾毛氏族谱》(毛 兆镁,毛溥)、《中国地方志综录》(朱士嘉,商务印书馆
学 HUBEI ARCHIVES
术新论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遗存
及其文化价值研究
○李 响
一、 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起源、 形成与 管理
(一)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起源 谱牒,又有族谱、家谱、宗谱、房谱、家乘、世谱、 会谱、统谱等不同名称。 是一种以图表书谱形式记 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 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式。 ① 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 为纲,记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 等情况。 谱牒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 缘关系的文献,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 家族制度已经形成,需要谱牒来记录它内部的血缘 关系;二是文字的产生,并且有了简单的书写工具。 中 国 古 代 的 著 名 谱 牒 《 五 帝 德 》、 《 大 戴 礼 记·帝 系 》, 都曾记载着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片段世系。 它 成为人们区分血缘、记录家族内成员情况的依据。 ② 对于谱牒的起源,档案界至今仍存在争议。 但关于 夏朝的王室世系,从夏禹立“国”到夏桀灭亡,《史 记·夏 本 纪 》中 都 已 经 有 了 详 细 的 说 明 。 它 阐 述 了 夏 朝的世系及王朝更迭,这表明夏朝已有了谱牒或者 说是有了谱牒的雏形。 而在考古发现中的几片商代 刻辞和彝铭中也有对殷商世系、祭祀表谱和贵族家 谱的甲骨文刻写,即表谱刻辞。 其中,包括了祀谱和 家谱。 在长期绘制谱牒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改进 绘制技术,增强谱牒的逻辑性和明确度,使原始表 谱演变成为比较完善的谱牒档案,并逐渐形成了图 画和象形文字融为一体的谱牒发展阶段,即谱牒档
5、宋代的谱牒遗存。 如欧阳修编撰的《欧阳氏谱 图序》是谱学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册体现了欧 阳修修谱的创新思想和主张,用表以记世次,以牒注 其行实,做到谱牒互见,亲疏有伦。 欧式体例是宋代编 谱体例中最为优秀的代表,并被后世奉为私谱体例的 楷模。 ⑧
6、清代的谱牒遗存。 《孔子世家谱》是此时期最为 著名的私修谱牒。 孔子世家于乾隆甲子年确立了修谱 事宜和原则。 如其凡例所示:“家谱标题旧曰孔氏族 谱,与编氓家乘何异。 昔太史公叙孔氏世次,特称曰孔 子世家。 素王之尊等于侯国,此家谱所托始也。 ”“今特 别为姓源一卷,冠之于首” ⑨
(三)中国古代谱牒档案的管理 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档案中,谱牒档案产生较 早,种类和形式亦较繁多。 无论对于上层统治者加强 集权还是文人立世、百姓传宗接代而言,谱牒档案都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统治者上至王者下至地方长 官, 都很重视谱牒的绘制和谱牒档案的保管工作,以 备在各种管理活动中使用。 从西周至明清,中国历朝 对谱牒档案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科学管理, 对其绘制、 收集、管理、利用等技术较为详尽。 其中,魏晋、明、清 三朝的管理成果最为显著,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