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分的认识【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元旦联欢会的第一个信窗《认识时、分》。

【课标分析】知识技能通过具体操作,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钟面平均分成12大格,每大格又平均分成5小格。

通过游戏、谜语、操作、观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1小时=60分。

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教会学生认读钟面,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生活的必需。

在课上,要充分体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小建立科学的时间观念,良好的作息习惯。

【教材分析】《认识时、分》是青岛版版二年级下册第89页教学内容。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

这节课是“认识时、分”的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

而且,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有着较强的学习和交流的欲望。

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接触新知识慢。

针对这一特点,我注意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表、秒表、课件。

一、课前活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来猜一个谜语,请看大屏幕,你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生: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钟表,我们都知道,时间很珍贵,“光阴胜似无价宝,日夜累积时分秒。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单位:时和分(幻灯)老师今天6时零5分就起床了,你们呢?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看表)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钟表可以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钟表,它们是用来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的工具。

二、观察钟面:(实物或幻灯片)1、探索:(1)观察钟面,你看到了是什么?(2)转一转你手中小表上的针,你发现了什么?(3)对于时和分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交流2分钟)2、(汇报)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3、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现在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A、认识大格与小格:从几到几是一大格?如12到1,1到2,2到3都是一大格;相邻两个数字间是一大格。

我们一起来数一下有哪12大格。

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呢?(5个)。

那12个大格里面有多少个5小格?12个5是多少?怎么计算的?那我们一起5个5个数数看,是不是60个小格。

这组数字有规律吗?什么规律?(每次多5)B、认识表针:粗短的是时针,表示几时的。

较细长的是分针,表示几分的。

最细长的是秒针,表示几秒的。

它们是三个好朋友,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报时的任务。

你们知道这三根针是按什么方向转动的吗?用手比画一下。

(按顺时针方向转动)C、关系:它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呢?(1)分针与时间的关系: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1大格是5分,3大格是?6大格呢?怎么知道的?6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6X5=30(分)。

11大格怎么算?小结:分针走完一圈是60分。

(2)时针与时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用手拨一拨,转一转,看看分针走完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汇报交流:分针快,时针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师用课件再演示一遍:现在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请同学们观察后找出时和分的关系。

1小时=60分想一想2小时=()分。

三、读写时刻:1、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钟面分针和时针所指的时刻有是很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分针都指着12,时针指着不同的数字。

时针指着1是1时,指着6是六时,指着9是9时,这几个表显示的都是整时。

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着12,因此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数几就是几时。

你们能写出来吗?(找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分别写一个表上显示的时间,其余的在下面写)比较:她们3个人用的是同一种记时方法吗?这是普通记时法,这种是什么知道吗?(电子表记时法)在哪里见过这种记时法?(电子表、作息时间表、电脑、电视)电子表记时法一种简便记法,这两种记时法都可以用,咱们来看一下:1时1:00 6时6:00 9时9:002、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钟表,它们都是整时吗?为什么?(分针没有指着12,时针也没有正好指着某一个数字。

)(1)时针刚过了10,说明是10时多了。

读多少呢?再看分针。

分针走了15个小格,是15分。

这15分就是多出来的那部分。

所以是10时15分10:15(2)时针过了4,是4时多,分针走了45个小格是45分,所以是4时45分4:45 强调:注意时针快要指着5了,别错看成是5时45分。

我们来总结不是整时的时刻怎样读: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走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时刻。

3、练习:小组内互相读一读,再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评仪:我们平时习惯说的8时半用分怎么表示?8时30分评判:6时零5分怎样写对?6:05 6:5(错)强调:分不满十用0补上)四、情境图:探究:1、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块来解决。

1.第一个节目什么时间开始?8时31分8:31怎么看出来的?时针过了8,分针走了31个小格。

分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出来,谁会写这个算式?6X5+1=31(分)2.(欢会开始时刻是8时30分8:30)第一个节目开始时刻和联欢会开始时刻相差多少分?(1分钟)1分钟有多长?咱们来体验一下。

选择你喜欢的一件事,开始操作,看看一分钟能干多少事?一分钟还可以做许多事情。

同样一分钟,因为速度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查资料: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查了资料,请大家看一下,一分钟能做多少事?请看图片:(指生读)看来,一分钟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谈收获: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比一比,看谁的收获多。

六、作业:学习了这节课,你打算怎样珍惜时间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

【效果分析】本节课加入了让孩子充分动手操作的的环节,旨在让孩子能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现从几个重要环节对本节课的效果进行分析。

1.谜语导入:上课伊始,我以一个简单的、富于趣味性的小谜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所学的知识上,拉近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观察钟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和发现钟面中蕴含的新知。

学生从钟面上的“数”与“格”两个层次完成钟面知识的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了钟面,掌握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3.动手拨钟表:通过让学生拨一拨、数一数、想一想,发现1时=60分,亲自经历、体验、感悟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获得心里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4.体验一分钟的时间有多长:这一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知道了一分钟究竟有多长,在体会的过程中感受到时间的飞逝,并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接着又通过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明白:虽然一分钟很短暂,但是只要我们好好珍惜,善于利用,它也能为我们创造巨大的价值,从而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德育教育不留痕迹地渗透到了学科教学中。

5.认读时刻:“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这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

这一环节通过乐乐的一天,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亲切,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而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6.课堂总结,拓展延伸: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较好地落实了课标中倡导的多元评价要求。

最后送上一句关于时间的格言。

旨在鼓励孩子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观评记录】课堂观察记录表单课堂观察记录表单课堂观察记录表单【课后反思】《时分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

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教材是以元旦联欢会为素材,用钟面的形式呈现了联欢会及各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引发学生提出关于时刻的问题,引入对时、分知识的学习。

在经过对教材的深度研读之后,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大胆地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组。

主要体现在:1)引入课题时,我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直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

2)在教学新课时,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

7时、7时半学生可以说出时间,8时31分学生说不出准确的时间,产生内需,萌发探索的动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