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国内国际形势

[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国内国际形势

[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国内国际形势分析正如题目所言,这篇论文是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浅析。

因此,该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来简单分析国际和国内形势走向。

国际形势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纪念魏征时所说的一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所以,我将从世界近现代史说起。

而世界现代史是指从20世纪初到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主要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科学技术和文化。

在了解了世界近现代史并对当今这个世界格局的形成有所知晓后,我再来说说世界格局及其特征。

现在世界总的来说是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是世纪的主题曲……..这样的格局。

大致有如下五特征: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

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壮大。

欧盟一体化进程在加速。

政治联合进入新的阶段后并不断的加强。

欧盟还在进行共同防务建设,自主意识和独立性在增强,国际影响进一步上升。

日本正在努力争当政治大国。

而北极熊俄罗斯经济增长加快,国力逐渐恢复。

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大国发展势头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图强,整体实力上升。

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

这种多极化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霸。

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

这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特点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经济全球化就发生在大家身边。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特点三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许多无神论者。

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

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个别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

这是对别国人权的侵犯,违背了民主潮流,也导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点四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还有一个好的现象——世界上开始出现学习汉语的热潮。

特点五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虽然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

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其中,恐怖主义威胁尤为突出。

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

能源安全、资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和运输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总的来看,世界正处在深刻变化和向多级格局过度的时期。

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到底如何。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

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

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

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与中国安全。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

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义、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④。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自称为大象的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

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

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

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和中国安全。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

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潜在对手。

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蒙古的全面关系。

国内形势人们常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离不开中国。

因而,撇开周围国际环境去单纯空谈国内形势是毫无意义的。

反之,只一味谈国际形势而忽视切身的国内那么我们应该先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两大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建立政权、巩固政权、探索与发展中国,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自立的一段发展史。

我重点分析现代史这段历史。

在这区区六十几载的岁月里,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吧:国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新中国的国防是在“小米加步枪”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然而,就是这“小米加步枪”的家底,让我们“最可爱的人儿”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当时世界头号强国。

因而,在凯歌高奏之中,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实现了数兵种从无到有的建设和陆军的不断壮大。

发展到现在多兵种合成的部队,联合作战的模式。

经济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但总的来说是实现了从完全的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华丽转变。

在改革开放总工程师邓小平的引领下,我们带着一路春风迈进了21世纪。

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任然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政治过去的60多年中,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走了很多弯路,时左时右。

我们祖辈经历了不合实际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的祖父辈经历十年民主被践踏的浩劫。

正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言,我们的长辈经历了黎明前的黑暗,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

从此,“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人心。

教育我国的教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社会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到有所发展。

但明显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当然,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和国防建设成果,实属不易。

然而,这种以消耗自然资源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

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