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贵州省贵阳市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某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可能是( )A.长方体B.圆锥C.正方体D.球2.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3x 2−2x +m =0的一个根是−1,则m 的值为( ) A.5 B.−5C.1D.−13. 已知AC 为矩形ABCD 的对角线,则图中∠1与∠2一定不相等的是( )A.B.C. D.4. 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5,7,另一个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长边是21,则该三角形的最短边是( ) A.6 B.9 C.10 D.155. 下列各点不在反比例函数y =12x上的是( )A.(3, 4)B.(−3, −4)C.(6, −2)D.(−6, −2)6. 如图,在6×6的正方形网格中,连接两格点A ,B ,线段AB 与网格线的交点为点C ,则AC:CB 为( )A.1:3B.1:4C.1:5D.1:67. 小敏不慎将一块矩形玻璃打碎成如图的四块,为了能在商店配到一块与原来相同的矩形玻璃,他带了两块碎玻璃,其编号应该是(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8. 如图所示电路,任意闭合两个开关,能使灯L 2亮起来的概率是( )A.12B.13C.23D.159. 如图,是三个反比例函数y=k1x,y =k 2x,y =k 3x在x 轴上方的图象,由此观察得到k 1,k 2,k 3的大小关系为( )A.k 1>k 2>k 3B.k 3>k 1>k 2C.k 2>k 3>k 1D.k 3>k 2>k 110. 如图,矩形ABCD 的周长是20cm ,以AB ,AD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EF 和正方形ADGH ,若正方形ABEF 和ADGH 的面积之和为68cm 2,那么矩形ABCD 的面积是( )A.9cm 2B.16cm 2C.21cm 2D.24cm 2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方程3x 2−5x =0的二次项系数是________.如图所示,此时的影子是在________下(太阳光或灯光)的影子,理由是________.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 =x +1与反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的一个交点A(a, 2),则k 的值为________.小明和小花在玩纸牌游戏,有两组牌,每组各有两张,分别标有数字1,2,每天每次从每组中抽出一张,两张牌的数字之积为2的概率为________.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EF // AB 交AD 于E 交BD 于F ,DE:EA =3:4,EF =6,则CD 的长为________.三、解答题(满分50分)如图,已知△ABC ,利用尺规作出一个新三角形,使新三角形与△ABC 对应线段比为2:1(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4个质地,大小均相同的小球,这些小球分别标有3,4,5,x ,甲,乙两人每次同时从袋中各随机取出1个小球,并计算两个小球数字之和.记录后将小球放回袋中搅匀.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如表:(1)如果实验继续进行下去,根据上表提供数据,出现和为8的频率将稳定在它的概率附近,估计出现和为8的概率是多少.(2)如果摸出这两个小球上数字之和为9的概率是13,那么x 的值可以取7吗?请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说明理由.如图所示,某小区计划在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使得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其中花园每个角上的扇形都相同,则每个扇形的半径x 是多少?(精确到0.1)已知,如图,AC ⊥BC ,BD ⊥BC ,AC >BC >BD .(1)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BC 相似于△CDB ,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2)若DB =3,BC =4,在(1)的条件下,求AC 的长度.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E 是BD 延长线上的点,且△ACE 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2)若∠AED =2∠EAD ,求证: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 =2x +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与反比例函数y=4x 在第一象限交于点C .(1)写出点A ,B ,C 的坐标.(2)过x 轴上的点D(3, 0)作平行于y 轴的直线l 分别与直线AB 和反比例函数y =4x 交于点P ,Q ,求△APQ 的面积.对某一种四边形给出如下定义:有一组对角相等而另一组对角不相等的凸四边形叫做“等对角四边形”. (1)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是“等对角四边形”,∠A ≠∠C ,∠A =70∘,∠B =80∘.则∠C =________度,∠D =________度.(2)在探究“等对角四边形”性质时:小红画了一个“等对角四边形ABCD ”(如图2),其中∠ABC =∠ADC ,AB =AD ,此时她发现CB =CD 成立.请你证明此结论;(3)已知:在“等对角四边形ABCD ”中,∠DAB =60∘,∠ABC =90∘,AB =5,AD =4.求对角线AC 的长.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16-2017学年贵州省贵阳市九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答案】A【考点】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解析】根据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确定即可得.【解答】解:A,长方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矩形,符合题意;B,圆锥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等腰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正方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正方形,不符合题意;D,球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均为圆,不符合题意.故选A.2.【答案】B【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解析】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定义把x=−1代入方法得到关于m的一次方程,然后解一次方程即可.【解答】解:把x=−1代入方程得3+2+m=0,解得m=−5.故选B.3.【答案】D【考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矩形的性质【解析】根据矩形的性质,逐一进行判断即可求解.【解答】解:A,对顶角相等,A一定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B,不确定,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C,不确定,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故C不符合题意;D,一定不相等,因为∠1=∠ACD,∠2>∠ACD,故D符合题意.故选D.4. 【答案】B【考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析】首先设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短边的长为x,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得方程x3=217,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设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短边的长为x,∵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3,5,7,另一个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长边是21,∴x3=217,解得:x=9.故选B.5.【答案】C【考点】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解析】分别把各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进行检验即可.【解答】解:A,∵x=3时,y=123=4,∴此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x=−3时,y=−123=−4,∴此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x=6时,y=126=2≠−2,∴此点不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x=−6时,y=−126=−2,∴此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6.【答案】C【考点】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解析】构建如图所示的图形,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得到ACCB=ADDE=15.【解答】解:如图,∵ CD // BE , ∴ ACCB =ADDE =15. 故选C . 7.【答案】 B【考点】 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解析】确定有关平行四边形,关键是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 只有①③两块角的两边互相平行,且中间部分相联,角的两边的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顶点, ∴ 带①③两块碎玻璃,就可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大小. 故选B . 8.【答案】 C【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解析】先根据题意画出树状图,得出共有6种情况,再根据能使灯L 2亮起来的情况有4种,即可得出能使灯L 2亮起来的概率. 【解答】解:根据题意画树状图如下:∵ 共有6种情况,能使灯L 2亮起来的情况有4种, ∴ 能使灯L 2亮起来的概率是46=23. 故选C . 9.【答案】 C【考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解析】根据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点可得k =xy ,进而可分析k 1、k 2、k 3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读图可知:三个反比例函数y =k 1x的图象在第二象限;故k 1<0;y =k 2x,y =k 3x在第一象限;且y =k 2x,的图象距原点较远,故有:k 3<k 2;综合可得:k 2>k 3>k 1. 故选C . 10.【答案】 B【考点】 正方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解析】设AB =x ,AD =y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x 2+y 2=68,2(x +y)=20,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即可求出xy 的值. 【解答】解:设AB =x ,AD =y ,∵ 正方形ABEF 和ADGH 的面积之和为68cm 2, ∴ x 2+y 2=68.∵ 矩形ABCD 的周长是20cm , ∴ 2(x +y)=20.∵ (x +y)2=x 2+2xy +y 2, ∴ 100=68+2xy , ∴ xy =16,∴ 矩形ABCD 的面积为:xy =16. 故选B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答案】 3【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析】先找出方程的二次项,再找出项的系数即可. 【解答】解:方程3x 2−5x =0的二次项为3x 2,二次项系数是3.故答案为:3. 【答案】太阳光,通过作图发现相应的直线是平行关系 【考点】 平行投影 【解析】连接两个实物顶点与像的对应顶点,得到的两条直线平行可得为太阳光下的投影. 【解答】解:此时的影子是在太阳光下(太阳光或灯光)的影子, 理由是:通过作图发现相应的直线是平行关系.故答案为:太阳光;通过作图发现相应的直线是平行关系. 【答案】 2【考点】函数的综合性问题 【解析】将y =2代入y =x +1中求出x 值,进而即可得出点A 的坐标,由点A 的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出k 值,此题得解. 【解答】解:当y =x +1=2时,x =a =1, ∴ 点A 的坐标为(1, 2).∵ 点A(1, 2)在反比例函数y =kx 的图象上,∴ k =1×2=2. 故答案为:2. 【答案】12【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解析】先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分析所有等可能的出现结果,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出该事件的概率. 【解答】解:画树形图得:由树状图可知共有2×2=4种可能,两张牌的积为2的有2种, 所以概率24=12. 故答案为:12.【答案】 14【考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解析】由于DE:EA =3:4,所以DE:DA =3:7,又因为EF // AB ,所以△DEF ∽△DAB ,所以DEDA =EFAB ,从而可求出AB 的长度. 【解答】解:∵ DE:EA =3:4, ∴ DE:DA =3:7. ∵ EF // AB ,∴ △DEF ∼△DAB , ∴DE DA =EF AB,∴ 37=6AB,∴ AB =14,∴ CD =AB =14. 故答案为:14.三、解答题(满分50分)【答案】解:如图,△A′B′C′即为所求作三角形.【考点】作图-相似变换 【解析】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射线AO 、BO 、CO ,再射线上分别截取OA′=2OA 、OB′=2OB 、OC′=2OC ,顺次连接A′、B′、C′即可得. 【解答】解:如图,△A′B′C′即为所求作三角形.【答案】解:(1)根据随着实验的次数不断增加,出现“和为8”的频率是33100, 故出现“和为8”的概率是33100.(2)假设x =7,则P (和为9)=16≠13,所以,x 的值不能为7.【考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列表法与树状图法【解析】(1)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结合表格中数据得出答案即可;(2)假设x =7,根据题意先列出树状图,得出和为9的概率,再与13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1)根据随着实验的次数不断增加,出现“和为8”的频率是33100, 故出现“和为8”的概率是33100.(2)假设x =7,则P (和为9)=16≠13,所以,x 的值不能为7. 【答案】解:根据题意得:4×14πx 2=12×20×15,解得:x 1≈6.9,x 2≈−6.9(舍去). 答:每个扇形的半径为6.9米. 【考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几何图形面积问题【解析】根据4个扇形的面积是长方形荒地面积的一半即可得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4×14πx 2=12×20×15,解得:x 1≈6.9,x 2≈−6.9(舍去). 答:每个扇形的半径为6.9米. 【答案】 ∠A =∠DCB(2)∵ △ABC ∼△CDB ,DB =3,BC =4,∴AC BC=BC DB,即AC4=43, 解得AC =163.【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解析】(1)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2)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 AC ⊥BC ,BD ⊥BC , ∴ ∠ACB =∠CBD , 又∠A =∠DCB , ∴ △ABC ∼△CDB .∴ 可以添加的条件是∠A =∠DCB . 故答案为:∠A =∠DCB .(2)∵ △ABC ∼△CDB ,DB =3,BC =4, ∴ ACBC =BCDB , 即AC 4=43,解得AC =163.【答案】证明:(1)∵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O =CO .又∵ △ACE 是等边三角形, ∴ EO ⊥AC (三线合一),即AC ⊥BD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O =CO .又∵ △ACE 是等边三角形, ∴ EO 平分∠AEC (三线合一), ∴ ∠AED =12∠AEC =12×60∘=30∘, 又∵ ∠AED =2∠EAD ∴ ∠EAD =15∘,∴ ∠ADO =∠DAE +∠DEA =15∘+30∘=45∘(三角形的一一个外角等于和它外角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 ∠ADC =2∠ADO =90∘, ∴ 平行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考点】 正方形的判定 菱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析】(1)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由题意易得△AOE ≅△COE ,∴ ∠AOE =∠COE =90∘,∴ BE ⊥AC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2)根据有一个角是90∘的菱形是正方形.由题意易得∠ADO =∠DAE +∠DEA =15∘+30∘=45∘,∵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ADC =2∠ADO =90∘,∴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解答】证明:(1)∵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O =CO .又∵ △ACE 是等边三角形, ∴ EO ⊥AC (三线合一),即AC ⊥BD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 AO =CO .又∵ △ACE 是等边三角形, ∴ EO 平分∠AEC (三线合一), ∴ ∠AED =12∠AEC =12×60∘=30∘,又∵ ∠AED =2∠EAD ∴ ∠EAD =15∘,∴ ∠ADO =∠DAE +∠DEA =15∘+30∘=45∘(三角形的一一个外角等于和它外角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 ∵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 ∠ADC =2∠ADO =90∘, ∴ 平行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答案】解:(1)当y =2x +2=0时,, ∴ 点A 的坐标为(−1, 0); 当x =0时,y =2x +2=2, ∴ 点B 的坐标为(0, 2);联立两函数解析式成方程组, {y =2x +2,y =4x,解得:{x 1=−2,y 1=−2,或{x 2=1,y 2=4.∴ 点C 的坐标为(1, 4).(2)当x =3时,y =2x +2=8,∴ 点P 的坐标为(3, 8); 当x =3时,y =4x=43,∴ 点Q 的坐标为(3, 43). ∴ PQ =8−43=203,AD =3−(−1)=4,∴ S △APQ =12PQ ⋅AD =12×203×4=403.【考点】函数的综合性问题 【解析】(1)分别将x =0、y =0代入y =2x +2中求出与之对应的y 、x 的值,由此即可得出点B 、A 的坐标,再联立两函数解析式成方程组,解之取其正值即可得出点C 的坐标;(2)将x =3分别代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求出y 值,由此即可得出点P 、Q 的坐标,进而即可得出PQ 的长度,由点A 、D 的坐标即可得出线段AD 的长度,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APQ 的面积. 【解答】解:(1)当y =2x +2=0时,, ∴ 点A 的坐标为(−1, 0); 当x =0时,y =2x +2=2, ∴ 点B 的坐标为(0, 2);联立两函数解析式成方程组, {y =2x +2,y =4x,解得:{x 1=−2,y 1=−2,或{x 2=1,y 2=4.∴ 点C 的坐标为(1, 4).(2)当x =3时,y =2x +2=8, ∴ 点P 的坐标为(3, 8); 当x =3时,y =4x=43,∴ 点Q 的坐标为(3, 43).∴ PQ =8−43=203,AD =3−(−1)=4,∴ S △APQ =12PQ ⋅AD =12×203×4=403.【答案】130,80(2)证明:如图2所示,连接BD ,∵ AB =AD , ∴ ∠ABD =∠ADB .∵ ∠ABC =∠ADC ,∴ ∠ABC −∠ABD =∠ADC −∠ADB , ∴ ∠CBD =∠CDB , ∴ CB =CD .(3)分两种情况:①当∠ADC =∠ABC =90∘时,延长AD ,BC 相交于点E ,如图所示.∵ ∠ABC =90∘,∠DAB =60∘,AB =5, ∴ ∠E =30∘,∴ AE =2AB =10,∴ DE =AE −AD =10−4=6 ∵ ∠EDC=90∘,∠E=30∘, ∴ CD =2√3,∴ AC =√AD 2+CD 2=√42+(2√3)2=2√7.②当∠BCD =∠DAB =60∘时,过点D 作DM ⊥AB 于点M ,DN ⊥BC 于点N ,如图4所示,则∠AMD =90∘,四边形BNDM 是矩形, ∵ ∠DAB =60∘, ∴ ∠ADM =30∘,∴ AM =12AD =2,∴ DM =2√3,∴ BM =AB −AM =5−2=3, ∴ 四边形BNDM 是矩形,∴ DN =BM =3,BN =DM =2√3, ∵ ∠BCD =60∘,∴ CN =√3,∴ BC =CN +BN =3√3, ∴ AC =√52+(3√3)2=2√13. 综上,AC 为2√13或2√7. 【考点】 四边形综合题 【解析】过点CCE ⊥AB 于点E ,交BD 于点M′点M 作M′N ⊥BC 于′,则CE 即M +M 的最小再根据BC4√2,∠ABC5∘BD 分∠AB 可知BCE 是等腰角三角形,由锐角角函数的定义即可出E 的长. 【解答】(1)解:∵ 四边形1是“等对角四边形”,∠A ≠∠C , ∴ ∠D =∠B =80∘,∴ ∠C =360∘−∠A −∠B −∠D =360∘−70∘−80∘−80∘=130∘. 故答案为:130;80.(2)证明:如图2所示,连接BD ,∵ AB =AD , ∴ ∠ABD =∠ADB . ∵ ∠ABC =∠ADC ,∴ ∠ABC −∠ABD =∠ADC −∠ADB , ∴ ∠CBD =∠CDB , ∴ CB =CD .(3)分两种情况:①当∠ADC =∠ABC =90∘时,延长AD ,BC 相交于点E ,如图所示.∵ ∠ABC =90∘,∠DAB =60∘,AB =5,∴ ∠E=30∘,∴ AE=2AB=10,∴ DE=AE−AD=10−4=6∵ ∠EDC=90∘,∠E=30∘,∴ CD=2√3,∴ AC=√AD2+CD2=√42+(2√3)2=2√7.②当∠BCD=∠DAB=60∘时,过点D作DM⊥AB于点M,DN⊥BC于点N,如图4所示,则∠AMD=90∘,四边形BNDM是矩形,∵ ∠DAB=60∘,∴ ∠ADM=30∘,∴ AM=1AD=2,2∴ DM=2√3,∴ BM=AB−AM=5−2=3,∴ 四边形BNDM是矩形,∴ DN=BM=3,BN=DM=2√3,∵ ∠BCD=60∘,∴ CN=√3,∴ BC=CN+BN=3√3,∴ AC=√52+(3√3)2=2√13.综上,AC为2√13或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