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_新国际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从技术创新出发,论述了产品 贸易优势在创新国与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 移,这是富有创新意义的,也为研究一个 具体产品创新过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技术差距论只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 而无法充分说明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 的改变。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
二、研究与开发说(R&D说)(theory of factor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究与开发说是基辛、格鲁伯、弗农和梅 达等人提出的。 这一学说的核心思想是,研究与开发也是 一种生产要素,占有研究与开发的多寡可 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
1965年,基辛在《劳动技能与国际贸易:用单一 方法评价多种贸易》一文中,用美国在10个发达 工业国家各部分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表示美国的 竞争力,以美国用于研究与开发费用占美国各部 分销售额百分比、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美国各 部门就业人数百分比表示研发指标。 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产品竞争力强、出口占 10国出口总额比重大的部门,投入的研究和开发 费用占美国销售额的百分比也大,科学家和工程 师人数占美国该部门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大, 即研究与开发要素比重大小是影响产品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
上一章中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实 际上都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一系列假定 前提的修正,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确能够部 分地解释里昂惕夫悖论。但是,终不能解释里昂 惕夫之谜所产生的对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疑问。 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认为,应赋予国际生产要素 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生产要素不 仅仅是比较优势理论中的劳动,也不仅仅是要素 禀赋理论中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 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都是生产要素。
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 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 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 品。 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 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至国外,当一国创新 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 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 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 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 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商品生产中的资本除了包括物质资本以外,还应 该包括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本, 它是对物质资料投资的结果。 人力资本指寓于人体中的人的智能,表现为人的 文化水平、生产技巧、熟练程度、管理才能及健 康状况,它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投资于教育和培 训的结果。 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使劳动者的素 质得到极大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 该国的对外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人力资本丰富的国家,在知识、技术 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
二、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 偏好相似说又称需求相似(重叠)论,是 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 伯伦斯坦· 林德在1961 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 在该书中,林德第一次从需求角度试图对 当代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现 象进行解释。
林德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 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 移动。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商品 需求偏好也不同。 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理论只能解释初级 产品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这是因 为前者的贸易模式主要是由供给要素决定的,而 后者的国际贸易模式是由需求决定的。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有国内市场 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尔后再拓展国 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 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 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解释工业 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 论之一。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 德· 弗农于1966年在《生命周期 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 文中提出。 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 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 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 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撇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的前提,推出了如下假设: ⑴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 ⑵生产函数是可变的,而且当生产达到一定 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 ⑶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 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⑷不同收入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 的。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规模报酬递增说(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规模报酬递增说也称规模收益 递增说,是著名美国经济学家 保罗· 克鲁格曼在1985年和艾涵 南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 易》一书中提出的。 其论点为:规模报酬递增也是 国际贸易的基础,当某一产品 的生产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 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 因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 一产品。
一、人力资本说(human capital theory)
人力资本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 多· 舒尔茨创立的。该学说用人力资 本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和一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模式。 舒尔茨和许多其他西方经济学家认 为,劳动不是同质的,这种不同质 表现在劳动效率的差异上,而劳动 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 决定的,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 取决于劳动者受教育、培训等智力 投资的影响,因此,高素质的劳动 力是一种投资的结果,是过去资本 支出的结果。
1967年,格鲁伯、弗农和梅达发表了一篇 题为《美国工业中的国际贸易研究开发要 素与国际投资》的论文。 他们根据1962年美国19个产业部门的有关 资料,统计分析了研究开发费用、科学家 和工程师人数与出口的关系,得出了与基 辛基本相同的结论,即研究与开发要素和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研究与开发 要素比重大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也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凡是制成品都有一个生 命周期: ⑴新生期 ⑵成长期 ⑶成熟期 ⑷销售下降期 ⑸让与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 的地位是不同的。产品的创新国在开始时出口这 种新产品,但随着产品的成熟与标准化,创新国 逐渐丧失优势,最, 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大量进口时期;当创新国出口 下降时,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进口下降 时期;当创新国由出口高峰大幅下降时,正是其 他发达国家大量出口时期;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 下降时,正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增加、进口减少时 期;其他发达国家从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期, 正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时期。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一浪 接一浪向前传递和推进。近年来,新技术扩散滞 后期大为缩短,使得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 越短。
人力资本说在解释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时,引进 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即在劳动力身上的资本投 资,并从这点出发否定了过去理论中劳动力具有 同质特性的假设。 同时,这一学说也表明,一个国家要想在人力资 本方面占有优势,就需要在教育、卫生保健、职 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投资,通过不断的积累,逐步 形成本国新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 家,人力投资的结构比投资总量更重要。为了尽 快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这类国家应注重人力投资 结构,投资重点下移,主要集中于普及教育、扫 盲、职业培训及大众保健工作,这样才符合这类 国家的国情,能够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
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以规模报酬递增为 基础的分工和贸易会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使产业达到更大的国际规模而获利,而参加分工 和贸易的双方均获其利。 需要指出的是,规模报酬递增说不能事先预测贸 易模式,或者说某国生产何种产品是由随机因素 决定的。 在现实中,一国生产某种产品往往是由某些历史 原因造成的。 但是,规模报酬递增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即规模收益能够产生比较优势。 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放松要素禀赋、技术 水平、消费偏好均同,经济的绝对规模完全相同 的假设并不影响结论的成立。
作为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动态理论,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对二战后制成品贸易模式和国 际直接投资,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它考虑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 贸易国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以及进口需 求的动态变化,对落后国家利用直接投资 和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生产,具有较 大的指导意义。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把这种比较优势在不 同国家之间的变化,概括为亚洲经济发展 的“雁行模式”。 迈耶则称之为“爬梯”。在比较优势梯子 的最下端,是基本生产要素占统治地位的 李嘉图型商品和俄林型商品,以自然资源、 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在梯子的最上 端,则是资本与知识等先进生产要素占统 治地位的波特型商品和克鲁格曼型商品, 这种商品的比较优势是后天形成的,是一 种创造的比较优势。
波斯纳把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 易终止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滞后时期,全期 又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阶段,其中,反 应滞后阶段初期为需求滞后阶段。 反应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 他国家(技术模仿国)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 品的时间。 掌握滞后是指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新产 品进口为零的时间。 需求滞后是指技术创新国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开始 出口新产品的时间。
第十章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了解】 1、国际贸易新要素学说 2、技术差距论 3、规模报酬递增说 4、偏好相似说 【理解】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经济 形势的相对稳定,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国 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分布与战前相比发生了 很大变化,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作出有力 的解释。 一些经济学家围绕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在国 际贸易研究中另辟蹊径,从修正要素禀赋理论的 前提条件,提出了许多解释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 新学说,形成了与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不同的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事实上,新国际贸易理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而且它们只能解释国际贸易的特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