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研究文献目录稿荣新江王静编小引: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是隋唐帝国的都城,是隋唐帝国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活动中心。
长安作为当时国际的大都会,也是东西方各国、各族民众生活、学习、经商、娱乐的空间舞台,因此,对隋唐长安的研究,是隋唐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长安的博大与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有关长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非常分散。
近二十年前,妹尾达彦先生已经编出很好的《唐代长安城关系论著目录稿》,并且做了分类。
他的工作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我们在从事隋唐长安的研究过程中,陆续积累了一些有关的研究目录信息,本来只是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索引,但随着材料的增多,目录越编越长,也不时提供给其他学者使用,并且在我们的“《两京新记》读书班”的读书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在一些学界同仁的鼓动下,我们把这个目录稿本略加整理,发表于此,目的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工具,同时也希望能够把这个目录进一步完善。
与二十多年前相比,有关长安的论著已增加了不知多少倍,故此我们不敢遽然分类编排,作为初稿,为便于学者增补自己的大作,采用以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序,此实不得已而为之,亦故意而为之者。
此目只限专门研究长安的论著,兼收部分相关的研究论著;只限隋唐长安的研究论著,兼收研究后代但涉及到隋唐者。
我们尽力据原发表书刊编目,并注各篇论文页码,然有些旧书及海外论著难以寻觅,而新书亦层出不穷,故有些论文页码暂付阙如。
编者自知学力不逮,此稿体例、内容均不完善,敬请读者方家批评补正。
(2003年10月16日)AAcker,W.R.B, Some T’ang and Pre-T’ang Texts on Chinese Painting, Leyden1954.愛宕元,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58-68。
——,唐代两京乡里村考,《东洋史研究》40:3,1981,28-6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3—23。
——,李健超译,唐代两京乡里村考,《西北历史资料》1982:2,26—81。
——,唐宋时代の国都の时间と生活,《月刊百科》1:1,1983,18—21。
——,五代·宋初における长安とその周边——广慈禅院庄地碑の分析を通して——,堀川哲男编《昭和五九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1985;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32。
——,唐代京兆府の户口推移,唐代史研究会编《律令制——中国·朝鲜の法と国家》,1986,533-566;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95—121。
——,唐代东渭桥と东渭桥仓,《京都大学教养部人文》32,1986,1-31。
——,唐代关内道の城郭规模と构造——畿内の边境化との关连を中心にして——,谷川道(昭和六三年度科学研究费综合研究A研究成果报告书),雄编《中国边境社会の历史的研究》1989;氏著《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155—180。
——,《中国の城郭都市——殷周かり明清まで》,东京中央公论社,1991。
——(译注),《唐两京城坊考》,东京平凡社,1994。
——,唐代府兵制の一考察——折冲府の武官职の分析を通して,中国中世史研究研究会编《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京都大学出版会,1995,173-215。
——,判を通してみた唐代の都城管理,《古代の日本と古代文化》,学生社,1997,67-80。
——,唐代府兵制の再检讨——折冲府の历史地理的检讨,《东洋史研究》56:3,1997,61-89。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97。
——,唐代京兆府·河南府乡里村考,《东アジア史にぉける国家と地域》,东京刀水书房,1999,163-190。
——,隋唐长安城の都市计画上での中轴线に关する一试论,《唐代史研究》3,2000,4—18。
安家瑶,唐长安西明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唐研究》6,2000,337—352。
——,西安隋唐圜丘的考古发现,《文物天地》2001:1,7—10。
——,唐长安城的圜丘及其源流,《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06—515。
安旗《李白三入长安别考》,《人文杂志》1984:4,102—107、111。
B柏桦,《中国帝王宫——宫省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台北华世出版社,1991。
柏明,《唐长安太平坊与实际寺——西北大学校园考古新发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保全,唐重修内侍省碑出土记,《考古与文物》1983:4,38—44。
——,从几通碑石看荐福寺、小雁塔的变迁和修整,《考古》1985:1,42—47。
——,大雁塔级数考,《文博》1985:6,34—36。
Barrett, T.,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Capital”, Paper presented to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April 18-20, 2002.北村優季,日唐都城比較制度試論,池田温編《中国礼法と日本律令制》,东京東方書店,1992,307-331。
——,书评:妹尾达彦著《长安の都市计画》,《唐代史研究》6,2003,145—151。
毕化,唐代权贵多营私宅,《中国史研究》1983:3,167。
伯希和,冯承均译,景教碑中叙利亚文之长安洛阳,《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1,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34—35。
布目潮沨,唐代长安における王府·王宅につぃこ,《中国聚落史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115-124。
——,唐代前半期长安にぉける公主宅の道观化,《中国の都市と农村》,东京汲古书院,1992,203—234。
布目潮沨、山口修,《花ひらく长安》,集英社,1968。
C曹尔琴,唐长安城的里坊,《人文杂志》1981:2,83—88。
——,唐长安街道名称的解释,《地名知识》1981:4、5。
——,九衢风景尽争新——从唐诗看唐代长安街道,《百科知识》1982:3。
——,唐长安的游赏胜地曲江,《学林漫录》9,1983,148—168。
——,说唐长安的青门,《唐史研究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0—385;《学林漫录》7,1984,102—111。
——,唐长安的寺观及其有关文化,《中国古都研究》[1],1985,144—168。
——,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唐史论丛》1,1988。
——,唐长安的商人与商业,《唐史论丛》2,1987,118—136。
——,长安黄渠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53—66。
——,唐代长安的酒,《唐都学刊》1990:2,1—10。
——,唐长安章敬寺的位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2,147—150。
——,唐长安的球戏,《中国古都研究》7,1991,72—88。
——,唐代长安的丝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3,119—136。
——,唐长安与黄土原的利用,《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1998,223—241。
——,唐长安住宅分布,《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1999,65—81。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史语所集刊》9,1947,545—580;《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709-752。
柴晚秋,唐都长安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西北大学学报》1991:1,110—111。
长岛健,唐の长安,井上靖、宫川寅雄编《中国の美术と考古——新发掘报告》,六兴出版,1977,216—232。
长广敏雄,长安の寺塔と壁画(隋朝篇),《美术史》2,1950。
苌岚,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与日唐交流,《考古与文物》2001:1,60—64。
常青,洛阳龙门石窟与长安佛教的关系,《佛学研究》,1998,197—204。
——,略论唐代长安佛教造像艺术样式,《’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210-219。
常腾蛟、吕家新,唐长安坊里建筑遗址的地理位置,《考古与文物》1992:5,98—109。
畅耀,青龙寺与密宗,《考古与文物》1981:2,93—95。
——,《青龙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86。
——,慈恩寺与唯识宗,隋唐佛教学术讨论会编《隋唐佛教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30—43。
晁华山,唐长安城东市遗址出土金铤,《文物》1981:4,56—57。
车宝仁,杜甫长安故居考,《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3,20—33。
——,杜甫唐都故居考,《唐都学刊》1999:3,41—45、104。
陈安利,西安出土唐代建筑材料综述,《文博》1999:5,65—68。
陈峰、金城,唐长安立都之缘,《华夏文化》1997:2,58—59。
陈国灿,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帐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316—343。
——,关尾史郎译,长安、洛阳よりトウルファンに将来された文书につぃて,《东洋学报》72,1991,65—93。
陈家麟,长安的崛起,《历史知识》1984:5。
陈剑南,唐代的进奏院与四方馆《秘书》1999:12,36。
陈静,唐长安西明寺勾沉,《宗教研究论集》,1994。
]陈良伟,隋唐两京城门基本类型及相关问题,《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18—505。
陈明达,读《唐长安大明宫》后,《考古》1960:3,52—54。
陈启昭,唐代长安的金融业,《陕西金融》1991:8。
陈尚君,晏殊《类要》研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23-336。
陈喜波、李小波,中国古代城市的天文学思想,《文物世界》2001:1,61—64。
陈显昌,唐代长安通往渤海的交通要道,《学习与探索》1983:2,134—137。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陈直,西安出土隋唐泥佛像通考,《现代佛学》1963:3,42—47。
陈忠凯,唐代的长安城与丝绸之路,《文博》1992:2,66—71。
——,唐长安城坊里宅第的有序分布,《碑林集刊》7,2001,166—174。
——,唐长安外郭城区域结构之研究,《文博》2001:1,71—76。
陈忠凯、杨希义,唐长安城坊里宅第变迁原因初探,《文博》1991:4,42—47。
陈子怡,《校正〈两京新记〉》(西京筹备委员会丛刊之二),西安和记印书馆,1936。
陈尊祥,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考,《陕西金融》1984:1。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的研究,《中国钱币》1984:3,30—32。
程蔷,唐人饮食习俗与长安饮食业,《民俗曲艺》111,1998,1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