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五大题,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不能使用涂改工具!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2题。
(6分,每小题3分)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1.对上文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的“惨象”指的是“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的是“她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
B.“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不仅有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也指走狗文人们的造谣诬蔑,而且苟且偷生者特别容易忘却历史。
C.作者对“段政府令”和“流言”给予了反驳,刘和珍君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她“欣然前往”请愿,而不是受人利用的“暴徒”。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使用了不少整齐的句式,使用了反复和对偶的修辞,增强了语势,强烈地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2.作者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又说“我还有要说的话”。
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反映了作者悼念、愤恨交织的悲愤之情,这种悲愤之情也作为线索贯穿了全文。
B.烈士的惨死使他“出离愤怒”,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所以说“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而并非真的无话可说。
C.“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有话”显示作者化悲痛为力量的战斗行为。
D.反动派的残忍、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令人震惊,使作者无话可说,还有要说的话是要揭露敌人的真实面目。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6分,每小题3分)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行李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朝.济而夕设版焉”中加点的字“夜”“东”“西”“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中加点的“以”字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之往来”中加点的“以为”“东道主”“行李”在句中的.....”“行李意思与现代汉语都有所不同。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中加点的字“亡”“鄙”“利”都是使动用法。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谓倒装句) B.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动句) D.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5.下列关于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指爵位。
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B.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脚张开而坐,是一种不敬的坐态。
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挨着脚后跟,相当于跪坐。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
乘,指四匹马拉的车。
D.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古人很重视祭祀,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
6.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百侣同游的情境:寒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脚下的湘江水滚滚北去。
B.本词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也寄寓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火热的革命情怀。
C.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实际上也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二、本大题8小题,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1题。
(共25分)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①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
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
从入关,破秦。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汉王遁去,使周苛守荥阳。
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
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②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时③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④……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
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赵尧进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
”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独昌可。
”高祖曰:“善。
”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
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
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
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注】①从兄:堂兄。
②萧、曹:指萧何、曹参。
③燕时:闲暇休息之时。
④期:无义,口吃之声。
7.下列关于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史,官名。
秦、汉官署名的属吏。
古代官名很多,例如大夫、郎中、尚书等。
B.桀纣之主,桀纣一样的暴君。
桀是周朝最后一个君主,纣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C.万岁之后,一种避讳的说法,指皇帝死后。
后文中“崩”也指帝王之死。
D.左迁:降职。
迁,指官职的变迁,右迁为升职。
后文中“徙”也指贬谪。
8.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萧、曹等皆卑下..之鄙视、看不起B.昌还走..,高帝逐得转身便跑C.而周昌廷争..之强在朝廷上当面向皇帝谏诤D.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怎么,为什么9.下列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上欣然而.笑 B.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C.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D.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苛忠贞不二。
在荥阳一战中,周苛战败被俘,但他宁死也不为项羽领兵打仗。
B.周昌为人忠耿。
辅佐赵王时,吕太后让他召回赵王,他拒不执行,被吕后怒骂。
C.周昌敢于直言。
他敢说刘邦是暴君,还最终让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D.周昌受人敬重。
在大臣中,他颇有威望,高祖刘邦、吕后、太子都非常敬畏他。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3分)(2)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5分)(3)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
(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3题。
(11分)江城子·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②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此时,苏轼40岁,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
②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12.关于词的上片,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直写夫妻生死相隔,如今已是十年,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
B.“不思量,自难忘”,“不思”与“难忘”看似矛盾,但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诗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情感,夫妻情深,难以消除。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心情极为沉痛,如今远隔千里,凄凉也无处可话,孤苦难消。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诗人想象自己假如与妻子再见也应互不认识,表达了自己年老孤苦的无奈与痛苦之情。
E.词的上片直接破题,抒发诗人对亡妻的深情,诗句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寓意却十分深刻。
13.请找出词中“记梦”的部分,并加以赏析。
(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9分。
)(1)《沁园春·长沙》中写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2)荆轲在告别之际,和着高渐离击筑的曲子,悲壮而歌:“,”。
(3)《再别康桥》一诗中,集中表现了诗人离别的惆怅诗句:“,,”。
(4)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三、本大题4小题,共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