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脏疾病的定义
慢性肾脏疾病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损害≥3个月,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
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表现下列之一(1)肾脏病理形态学异常(2)具备肾损害的指标,包括血尿成份异常或肾脏影像学检查异常。
或者GF R<60ml/min∙1.73m2≥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表现。
1期为肾损害,GFR正常甚至上升(GFR≥90 ml/min∙1.73m2)
2期为肾损害,GFR轻度下降,一般GFR在60-89 ml/min∙1.73m2
3期GFR中度下降,即肾功能不全期.GFR在30-59 ml/min∙1.73m2
4期,即肾功能衰竭期.肾脏功能已损害相当严重,此时GFR严重下降,在15-29 ml/min∙1.73m2
5期,GFR降至15 ml/min∙1.73m2以下或需进行透析
【临床表现】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肾衰时,酸碱平衡失调和各种电解质代谢紊乱相当常见。
(1)代谢性酸中毒:
(2)水钠代谢紊乱
(3)钾代谢紊乱:易于出现高钾血症;严重高钾血症(血清钾>6.5mmol/l)有一定危险,需及时治疗抢救。
(4)钙磷代谢紊乱:
(5)镁代谢紊乱:
2.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3. 心血管系统表现
4. 呼吸系统症状
5. 胃肠道症状
6. 血液系统表现
7.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
8. 内分泌功能紊乱
9. 骨骼病变
实验室辅助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4)二氧化碳结合力、电解质
(5)血甲状旁腺激素增高
(6)泌尿系超声
【诊断要点】
1. 诊断要点:
(1)慢性肾脏病史超过 3 个月。
所谓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包括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
(2)不明原因的或单纯的 GFR 下降<60ml/min(老年人 GFR<50ml/min)超过 3 个月。
(3)在 GFR 下降过程中出现与肾衰竭相关的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
以上三条中,第一条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根据第二条做诊断时宜慎重或从严掌握。
如第三条同时具备,则诊断依据更为充分。
2. 鉴别诊断:
(1) CRF 与与肾前性氮质血症的鉴别: 在有效血容量补足 24-72 小时后肾前性氮质血症患者肾功能即可恢复,而 CRF 则肾功能难以恢复。
(2) CRF 与急性肾衰的鉴别: 往往根据患者的病史即可作出鉴别。
在患者病史欠详时,可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如 B 超,CT 等)或肾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如双肾明显缩小,或肾图提示慢性病变,则支持 CRF 的诊断。
(3)慢性肾衰伴发急性肾衰: 如果慢性肾衰较轻, 而急性肾衰相对突出, 且其病程发展符合急性肾衰演变过程,则可称为“慢性肾衰合并急性肾衰”(acute on chronic renal failure), 其处理原则基本上与急性肾衰相同。
如慢性肾衰本身已相对较重,或其病程加重过程未能反映急性肾衰演变特点,则称之为“慢性肾衰急性加重”(acute progression of CRF)。
【治疗方案与原则】
一、延缓或逆转早中期慢性肾衰进展的对策:
1.坚持病因治疗:
2.避免或消除 CRF 急剧恶化的危险因素:
(1)严格控制高血压:
(2)严格控制血糖:
(3)控制蛋白尿:
(4)饮食治疗:应用低蛋白、低磷饮食,单用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EAA/KA),可能具有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多数研究结果支持饮食治疗对延缓CRF 进展有效, 但其效果在不同病因、不同阶段的 CRF 病人中有所差别。
(5)其它:积极纠正贫血、减少尿毒症毒素蓄积、应用他汀类降脂药、戒烟等,很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二、早中期慢性肾衰的治疗措施
1.营养治疗
蛋白摄入量一般为 0.6-0.8g/(kg.d),磷摄入量一般应<600-800 mg/d;病人饮食中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包括大豆蛋白)应保持合理比例,一般两者各占一半左右;对蛋白摄入量限制较严格[(0.4-0.6)g/(kg.d)]左右的病人,动物蛋白可占 50%-60%。
如有条件,病人在低蛋白饮食[(0.4-0.6)g/(kg.d)]的基础上,可同时补充适量
[(0.1-0.2)g/(kg.d)] 的必需氨基酸和/或酮酸,此时病人饮食中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比例可不加限制。
2. 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1)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2)水钠代谢紊乱的防治
(3)高钾血症的防治
应采取积极的降钾措施:①及时纠正酸中毒,除口服碳酸氢钠外,必要时(血
钾>6mmol/l)可静滴碳酸氢钠 10-25g,根据病情需要 4-6 小时后还可重复给予。
②给予襻利尿剂:最好静脉或肌肉注射呋塞米 40-80mg(或丁尿胺 2-4mg),必要时将剂量增至 100-200mg/次。
③应用葡萄糖-胰岛素溶液输入(葡萄糖 4-6g 中加胰岛素 1 单位)。
④口服降钾树脂,一般每次 5-20g,每日 3 次,增加肠道钾排出, 以聚苯乙烯磺酸钙(如Sorbisterit 等)更为适用,因为离子交换过程中只释放离子钙,不致增加钠负荷。
⑤对严重高钾血症(血钾>6.5 mmol/L),且伴有少尿、利尿效果欠佳者,应及时给予血液透析治疗。
3. 高血压的治疗
ACEI、ARB、钙通道拮抗剂(CCB)、襻利尿剂、β-阻滞剂、血管扩张剂等均可应用,透析前慢性肾衰患者的血压应<130/80mmHg,维持透析患者血压一般不超过
140/90mmHg。
4. 贫血的治疗
如排除缺铁等因素,Hb<100-110g/L 或 HCT<30%-33%,即可开始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
一般开始用量为每周 50~100U/kg,分 2~3 次注射 (或
2000-3000U/次,每周 2-3 次),皮下或静脉注射,以皮下注射更好。
在应用 rHuEPO 时,应同时重视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主要有琥珀酸亚铁等。
5. 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的治疗
当 GFR<30ml/min 时,除限制磷摄入外,可口服磷结合剂,以碳酸钙、Renagel(一种树脂)较好。
口服碳酸钙一般每次 0.5-2g或醋酸钙1.334-2.668g,每日 3 次, 餐中服用。
对明显低钙血症患者, 可口服 1,25(OH)2D3(钙三醇),血 PTH 保持在150-300 pg/ml,以防止生成不良性骨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可用骨化三醇4-6μg,每周两次口服。
也可以用西那卡塞治疗。
药物控制不佳可考虑甲状旁腺切除。
6. 防治感染:应选用肾毒性最小的药物。
7. 高脂血症的治疗:透析前慢性肾衰患者与一般高血脂者治疗原则相同,应积极治疗。
8.口服吸附疗法和导泻疗法:透析前 CRF 患者,可口服氧化淀粉或活性炭制剂、大黄制剂或甘露醇(导泻疗法)等,可以应用肾康注射液60ml,日一次,静点,以利用胃肠道途径增加尿毒症毒素的排出, 海昆肾喜胶囊对减轻患者氮质血症起到一定辅助
作用。
三、尿毒症的替代治疗
替代时机:当慢性肾衰患者 GFR 6-10 ml/min(血肌酐高于707μmol/L)并有明显尿毒症临床表现,经治疗不能缓解时,则应进行透析治疗。
对糖尿病肾病,可适当提前(GFR 10-15 ml/min)安排透析。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和腹膜透析(简称腹透)的疗效相近,但各有其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可互为补充。
但透析疗法仅可部分替代肾的排泄功能(对小分子溶质的清除仅相当于正常肾脏的 10%-15%),而不能代替其内分泌和代谢功能。
替代方式:血液透析
腹膜透析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