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力学第6章PPT课件
3
一 球体对气溶胶粒子的截留作用及气溶胶粒 子
在球体上的惯性沉降
• 在洗涤器中水形成水滴,在水 滴穿过含尘空气的过程中,有些 粒子与水滴表面接触并附着其上。 已给定直径和密度的粒子,
图 6-1 球体的绕流
如果它最初是位于液滴运动轴的一定距离y1内,粒子将撞 击到水滴,如图6-1所示。如果粒子离运动轴的距离比 y1 远,它将穿过水滴而不被收集。
第六章
气溶胶粒子的空气动力捕获—— 水滴捕尘理论
1
本章内容是湿式除尘的理论基础。所谓湿式除尘是由洗涤 介质形成的粒子或液滴(通常为水滴,其直径往往比被清除的 粒子大很多)穿过需净化的空气而清除固体粒子的过程。
湿式除尘的大多数情况,洗涤介质是水,偶尔使用其它物质。 不同的洗涤类型形成水滴的方法也不同。并以不同的方式来保 证水滴与被净化过程气体间有一相对速度。对所有的洗涤器, 其净化过程包括粒子与水滴接触;收集捕获粉尘后的水滴;排 走并清除水中的污泥。
流函数为: ψ= -
1 2
v0sin2θ((r62--2)
D 8
3
r
)
7
那么速度分量为:
ur
1
r2 sin
v0 c(o6s-(13)8Dr33)
v
1
rsin
r
1 2v0
sin(28Dr33
)
在球表面: ur=0 , uθ=
3v0 sin
2
由式(6-2),穿过点2的流线为:
ψ=-
v80[(D2y2)2
把有关方程代入上式得到
y2d2p752 rp3 dcp2vo0C 3s(D2y3)
(6-7)
距离y3可以表示为: y3 aD
(6-8)
则从图6-1知
sin3
y3 r3
aD r3
(6-9)
,由式(6-6),对穿过点3的流线
sin23(r32
D3 3 8r3)2Dy2
(6-10)
12
sin3
a(812y2
粒子可能反跳回气流中,而这些粒子又可能被其它水滴所捕获,
这一复杂过程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研究的不够,因而
我们在式(6-1)中用系数σ来考虑这种影响。
以ψ表示粒子最初遵循的流线,在点3处粒子的路径开始从气
体流线中分离,并在液滴上部表面的dp/2处横穿y轴,而气体流
线在点2处穿过y轴,与液滴上部表面的距离为y2。对粘性流,
2
洗涤器的类型包括:喷雾室(或喷雾塔);旋风(或离心 式)洗涤器;引射喷雾洗涤器;充填层洗涤器;雾化洗涤器和 文丘里洗涤器等。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认为水滴是坚硬的球体,所以解决水滴 捕尘的关键问题是绕球体速度场的计算,然后即可求出单一球 体对粉尘粒子的收集效率。水滴捕尘的机理也可为截留作用、 惯性沉降、扩散沉降、重力沉降及静电沉降等。二者只在流动 状况上有所差别。
5
不必把两种机理分开来研究。我们在这一讨论中把它们作为单 一捕获机理来处理。此时,水滴捕获粉尘粒子截留和惯性综合 效率ERI可用半径y1的圆面积和水滴的投影面积之比来规定。即:
ERI=y1Βιβλιοθήκη (46y-112)1 D 2
D2
4
其中D是水滴的直径。
6
撞击到水滴上的所有粒子,不可能全部被水滴所捕集,有些
由于该加速度,作用于粒子上的力为
Fmya6dp3pay
假设粒子的侧向运动是层流,则最终速度
vt
FC
3dp
pdp2ayC 18
其中C为肯宁汉修正系数。
11
那么vtt表示流线和粒子路径间在t时刻的垂直距离,从图6-1知,在粒子处于
点4位置时这个距离应该等于
y2
dp 2
,所以
y2 d2p vtt1 2dppd1p28aytC
4
对于沿直线运动而直径为dp的粒子,由于气体流线在水滴附 近弯曲,又由于粒子具有惯性而不适应气体流线,它将沿另一 曲线路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离轴线较近位置的粒子将 在水滴的前方与其相撞,这一捕集作用称为惯性作用。然而设 想一具有一定体积的但质量为零的粒子,如果其最初位置十分 靠近轴线,这一粒子将附着于水滴的上下两侧,粒子在此意义 上被捕获成为截流作用。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实际上这两种 捕获机理是很难分开的,由惯性作用捕获的粒子所处流线的极 限位置比由截留作用捕获的粒子所处流线的极限位置距离轴线 更远,因而在研究惯性捕获作用时,已经包括进了截留捕集作 用。
D3 ](6-4) D2y2
8
为了简化,我们把式(6-4)中最后一项的分母展开为级 数,则得:
ψ= - v 8 0 (D 2 4 D 2 4 y y 22 ) D 3 (D 1 2 D y 2 2 4 D y 2 3 2 8 D y 2 4 3 )
如果y2比D/2小很多,该方程可以近似为:
1
)3
a2D
把(6-8),(6-9)带入(5-98)并解出r3 : r3 (812y2Da2D)13
则由式(6-9)得: sin3a(812ay22D)13 , 因而
co 3 s1 s2 i3 n 1 a 2 (8 1y 2 2a 2 D )2 3 (6-11)
所以式(6-7)可以化为:
y2 1dp D 2D
5 pdp2v0C (812y2 a2D)13
(12a)
72 D 1a2(812y2 a2D)23
令 5 pdp 2v0C 那么式(6-12)可以写为
72 D
y21dp (812 y2 a2D)13(12a)
D 2D 1a2(812 y2 a2D)23
(6-12)
(6-14)
13
式(6-14)中的a值在0与1/2之间选择。我们选择使 y有2 最大值时的a, 为此我们把式(6-14)近似写为:
ψ= -
3 4 Dy(2 v60-5)
联合式(6-2)及(6-5)得:
Sin2θ( r2 -
D(63 -)6=)
8r
3 2 Dy 2
9
式(6-6)是经过点1,3的流线的方程,从点3开始,由于作用于粒子上的 惯性力的影响,粒子的路径与流线发生偏离,精确地确定粒子的运动需要解微 分方程组,这在数学上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对这一加速运动作近似处理。
粒子的速度假定与气体速度是相同的,气体在点3处的速度是v0,在点2处 的速度小于1.5 v0。取其平均速度1.25 v0,即
ux 5v0 4
则粒子从点3运动到点4所需之时间近似为:
t= r3con3 4r3con3
ux
5 v0
10
若粒子的加速度 a为y 常数,则
Ddp 22
y3
12ayt2
忽略其中的dp/2,则 ay (D2y3) 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