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

鉴定商周青铜器的方法探讨晚清民国时期,古玩业已成为一项重要职行业,当时古玩大家们总结归纳了青铜器鉴定格言:“先看形、后看花、拿在手里看底下;紧瞪眼、慢开口、工艺地子是关口”。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来讲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一件青铜器放到我们面前,我们从哪些方面进行着手分析、判断呢?只有从青铜器的材料、铸造工艺、造型、花纹、铭文和材料工艺造型花纹铭文组合的匹配原则(只有极少的不符合规则)、表皮重量声音气味等辅助条件七个方面去分析,才能对青铜器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对青铜器的年代、价值、辨伪做作出精准的判断,大大降低鉴定的误判率。

一、材料青铜就是指铜、铅、锡为主的合金,生锈后呈青色。

青铜器就是指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代用青铜原料铸造的器物。

汉、唐时期也用青铜铸造的各式铜镜,但不划归青铜器类。

青铜器所铸器物的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其成份铅锡含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酒器、食器、兵器的合金成份都有所不同。

现代仿造的材料中多含金属锌,是古代青铜中所不含的。

古青铜合金呈色偏红,为暖金色,现代含锌的铜合金发色则略显偏白,呈冷金色。

透过胎体看本质,才是鉴定青铜器材料的关键所在,不要被其表皮的锈色彩所迷惑。

二、铸造工艺现代铸造常用的是砂型铸造(翻砂制范),其次是特种铸造方法,如:金属型铸造(金属范)、熔模铸造(失蜡法)、石膏型铸造等。

而砂型铸造又可以分为粘土砂型、有机粘结剂砂型、树脂自硬砂型等等。

中国青铜器以泥模块范铸造法为主流,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地域,使用过失蜡法工艺。

中国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的方法十分先进,用粘土作块范和芯掌,浇注青铜后,范毁器成,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两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

由于当时奴隶主贵族对器物的造型和花纹雕刻考究,模范制作工艺精细复杂,是现代仿制工艺无法比拟的。

现代考古学上已经确认,在夏晚期青铜容器已经开始使用,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已出土有中国最早的青铜酒器——青铜爵。

夏晚期到商盘庚时期以前,青铜器多采用包底裹足的浑铸法铸造。

商晚期的盘庚以后开始大量使用分铸法铸造青铜器,浑铸法则很少使用。

浑铸法与分铸法在组范方法上有根本很大的不同,在青铜器上显现出的范线痕、浇口、冒口痕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盘庚以前的三足青铜器斝、爵、鼎等的范线由口沿处直通至足尖,腹底部范线呈不规则“丁”字形,即由底中心内一点向三足根延伸。

器物足内空心,足部空心与器身相通。

盘庚以后,青铜器铸造普遍采用分铸法,腹底的范线“丁”字形转变为弧边的三角形或圆形。

觚、簋等平底器圈足上多有“十”字镂孔,无镂孔的圈足内的平底上常常出现不加修整有毛边的方格纹或斜方格纹线。

早期的青铜器有的器身上有补铸的现象。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地区,出现了使用失蜡法铸造复杂青铜器的工艺,以河南南阳出土的青铜禁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为代表的失蜡法铸造工艺,至今人们还无法恢复。

现代仿制青铜器,花纹等细部位用硅橡胶脱模,有的用失蜡法制砂型范铸造模,再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的砂型范铸造,这与中国泥范铸造有很大区别,铸造效果也不相同。

砂范铸造,器物表皮比较粗糙,花纹细部存在变形,区别比较明显。

用失蜡法制模铸造的青铜器所产生的范线,往往无棱角,比较圆滑,软绵无力,与泥范产生的范线痕有根本的不同。

三、造型青铜时期由于当时各个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生活追求不同,以及青铜原料的产地、供应情况的差异,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也不相同。

从夏晚期——商晚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以后,青铜器胎体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轻薄向厚重再趋于轻薄的过程。

夏晚期到商早期,由于原料紧缺,无论大件还小件的青铜容器,器壁都很轻薄、器型也不规整,器物口沿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厚保护器物口部。

爵、斝、盉等分节明显、平底、三尖足。

商早期以后,爵的流逐渐变粗变短、柱变大、腹部变粗,商后期和西周时期,则为圜底、卵圆形腹。

商中期以后斝的三足变得更加粗壮。

觚的腰部开始向外凸出,圈足下开始出现台阶棱。

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圆形鼎由小立耳向方形附耳发展,鼎腹由上下的半椭圆形腹向宽垂腹、扁圆腹发展,鼎足由锥尖状足向柱足、蹄状足和半圆形蹄状足(足内侧有上下的凹槽)发展,根部也由腹底部向腹中部上移。

早期鼎的耳足布局呈四点配列式(即一耳对足),到商中期发展为耳足五点配列式(足不对耳)。

到西周中期,商朝流行的酒器普遍消失,出现了盨、匜、簠、铺、浅腹圜底鼎等食器或水器新器类,并开始流行。

春秋以后又出了现盆、舟、钮钟等器类。

进入春秋后,王室和王室大臣的铸造铜器急剧减少,诸侯及其卿大夫所作的铜器占据主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失蜡法工艺流行。

现在复制青铜器广泛使用硅橡胶脱模技术,复制品与真品造型几乎没有区别,只有劣质的仿造造型才有差别。

用硅橡胶脱模铸造的复制品,在器物棱角处、范纹线形态、花纹线型、铭文笔道和表皮光洁度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别,鉴定时需要认真甄别。

四、花纹中国青铜器花纹变化多端,由简单的表现到三层花的复杂,由商晚期的兽面纹、西周凤鸟纹的主题表现形式,到战国的刻划纹和镶嵌工艺,都反映着不同的时代气息和追求。

熟练地掌握青铜器的花纹变化,一般都能判断出器物大致的年代。

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青铜器素面的较多,花纹也很简单,是花纹的初始阶段。

商早期一般只在爵、斝、鼎的腹部饰一周纹饰带,纹饰上下两边饰不规的边珠纹,中间为简化的兽面纹。

纹饰以线条形式或以减地小宽带形式表现。

商中期以后,兽面纹也趋于复杂,动物的眼珠出现瞳孔和“臣”字眼框展。

在主题纹饰上加上云雷地纹、高浮雕,向三层花方向发展。

商未期,兽面纹又趋于减化,鸟纹、列旗纹开始出现。

西周早、中期主题纹饰开始流行凤鸟纹,流行向外蹦出的较长的扉棱(“扉棱四射”)和尖长的乳钉纹等。

扉棱呈向外飞射状、乳钉尖长,纹装饰呈夸张状态。

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波带纹、垂鳞纹、瓦纹等又成为器物的主要流行纹饰,春秋中期又以曲龙纹为主。

春秋战国之际,装饰风格陡变,流行刻划纹和镶嵌工艺。

看花纹时,要注意其细部特征,如:商早期的连珠纹,横向排列高低不一、珠的直径大小不一;云雷纹带的云雷纹两个卷曲部分大小不同,纹线外方内圆,转角圆润。

若云雷纹纹线转角过直、内外皆方,就要注意细心分析其真伪性。

在花纹中有范线经过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序的错位。

兽面和凤鸟主题花纹的共同特点是貌似轴对称,但细部不完全对称。

器物上,饰完全轴对称的兽面、凤鸟等花纹一定是现代赝品。

无论哪个时期,花纹的力道都是苍劲有力、干净利落、表现完整。

现代作伪者常用硅橡胶复制花纹,但花纹的层次、纹路的力度无法与真品相比拟。

真接用硅橡胶制作青铜花纹粘贴在器物上,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分析判断时,要倍加谨慎。

五、铭文商代后期,铭文逐渐增多,但铭文都很短,长篇铭文少见,目前,发现最长的商代铭文也不超过五十个字,如“妇好”、“司母戊”、“司母辛”等。

内容多为族氏铭、天干记日铭和受赏赐后“作尊”、“作尊彝”、“作宝彝”铭等。

铭文中间或结尾处常有动物图形或族徽。

铭文字形方正,大小不一,起笔时欲横先竖,欲竖先横,字边似刀,笔画首尾有波磔等,象形意味较强。

进入西周以后,铭文书写方法与商晚相近,长篇铭文迅速增多,且篇幅不断加大,册命类铭文出现,还有土地狱讼、约剂、追孝等内容,多与战争、政治、封赐活动有关。

铭文体例也发生改变,在铭文中有时会出现“对扬”、“丕显考”、“休”、“王令”、“周公”、“拜稽首”等套话字样,用月相“既望”、“既生霸”、“初吉”、“既死霸”等记时。

西周中期,铭文格式较固定,“唯……扬休……永宝用”铭文格式流行。

字体变得规整,文字的象形性已很弱,形象称为“玉箸体”。

西周晚期出现较多的长篇铭文,内容多为套式化的宫廷册命,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的内容也较多见。

流行“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辞例。

春秋后,铭文内容多是婚媾媵①器和自作用器的记录,有关册命内容的铭文已不复见。

春秋中期以后,铭文多趋于艺术化、多样化,也出现了一些类似手写体。

到了战国,铭文以刻划为主。

出现物勒工名②的铭文。

多用利器刻出,字迹潦草。

六、青铜器材料、工艺、造型、花纹和铭文之间的匹配原则要相符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在材料、工艺、造型、花纹、铭文五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综合分析,要求其五个方面,都要同时具备同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若有违背,必伪无异。

在青铜器作伪中,很难把材料、工艺、造型、花纹、铭文五者做到统一。

七、其他辅助手段(表皮、重量、声音、气味等)1、表皮表皮锈色只能作辅助参考作用。

青铜器的埋藏地区不同,产生的皮锈也不相同,地下水、土壤性质、气候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有很大区别。

三门峡、河套地区以及黄国等众多的青铜器至今无锈、金黄耀眼。

2、重量重量严格说是无标准的,只能凭感觉判断。

3、声音在众多刚出土的青铜器中,很多器物声音洪亮者,有好多伪器,通过处理后,声音沉闷。

4、气味民国以前仿制的青铜器不存在气味问题。

只有现代作伪者为提高效率,采用酸类侵蚀或电解处理时才产生气味。

一般气味也只能保存两年左右。

青铜器鉴定,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只能对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发展的规律了如指掌,才能在鉴定的实战中运用自如。

文物鉴定的过程,就是人与物的交流过程,而器物的语言是无声的,只能全方面掌握器物的语言特征,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降低误判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