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

青铜器鉴定范铸法造假问题新朋友点击上方“龙腾古玩城”一键关注分别回复:“古玩|书画|青铜器|金银器|漆器|佛像|瓷器|青花瓷|景德镇瓷|建盏|景泰蓝|紫砂壶|古玉|玉器|清代玉器|玉雕|古珠|玉石|翡翠|和田玉|绿松石|南红|天珠|琥珀|蜜蜡|手串|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崖柏|菩提|金刚菩提|凤眼菩提”可进入了解相关收藏知识。

1、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性根据我们的研究,失蜡工艺在我国青铜时代是不存在的【2】,“三代”青铜器皆由传统范铸技术铸造。

因此,器物上都会留下范线、范缝等范铸工艺固有的特征。

但是,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铸造的方式方法并不相同,所制做的纹饰、产生的范线、范缝等工艺特征也不尽相同,不能一概无论。

器物表面有缝线,不等于就是范缝,亦不等于就是范铸法造。

鉴定青铜器的真伪,首先要了解范铸技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在战国及其以前,范铸技术包括了石范、陶范及铜范铸造。

石范主要用于铸造一些小型生产工具,铜范主要用于铸钱,而礼器、兵器等青铜器之大宗则基本上由陶范铸造。

因此,在此我们只讨论陶范铸造青铜礼器的基本工艺特征。

谈到范铸法,一般自然会联想到青铜器表面的范缝及垫片,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古代青铜器固然会留下范缝的痕迹,而现代的复制品及臆造品也会留下与范缝类似的痕迹。

关键在于,古代青铜器的范缝痕迹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按各个历史阶段的制模方式的不同而变化。

范模的设计决定了范缝必然产生的部位及其构造,不同的时期范模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说,根据制模方式,一件古代青铜器必须在某些部位留下范缝,而某些部位不应有范缝;该有范缝的部位即使打磨成了平面,也可看到痕迹。

如果在该有范缝的部位没有范缝,即可判为伪品;在不该有范缝的部位有了范缝,也可判为伪品。

那么,哪个部位该有范缝,哪个部位不该有范缝?这些完全取决于古代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制模方式。

从商代早期到战国晚期,各个时期青铜礼器的分型制模有多种方式,但规律是十分明确的。

例如,同样是一个圆形鼎,商代圆形鼎与战国圆形鼎的范缝,绝大多数不会在同一部位。

前者的范缝应该是从口沿通过腹部至足外侧一条直线到底,而后者绝大多数情况下足外侧的范缝与腹部不贯通。

这就是科学地宏观鉴定青铜器时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同时也是不同于眼学鉴定青铜器的根本所在。

下面就一些标准器的实例,运用青铜范铸学的方法论具体阐述。

2、商至西周铜器的范铸规律青铜礼器的整铸与分铸,基本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界线。

西周及其以前的青铜礼器,绝大多数为整体铸造,只有极少量的附件为插件或铆件,如套有圆环的鋬等。

西周以后直至青铜时代结束,这之间绝大多数礼器采用了分型铸造及铸后焊接技术。

当然也有少数是整铸的,如越式鼎的腹与足为整铸。

因此,越式鼎不在讨论范围内。

下面分别以圆形及方形青铜器的铸造加以说明。

在商周时期铸造的青铜器上呈现外范的范缝,其特征应当是从口沿经腹部与足贯通到底的特征。

一般而言,正圆形器如鼎、鬲、斝等其模大多为三分法【3】。

制作时只做出一个120度的模,造3块120度的外范合成的整器,铸后其范缝都留在了每个足外侧面的正中心。

但是,如果两足之间的腹部中心具备两边有阴槽纹饰的扉棱,则必须从扉棱厚度的中心再分型制模。

因此,120度的一个模就必须改成60度的左右两个模。

也就是说,凡在两足之间的腹部具有阴槽纹饰扉棱的圆形器,必会留下6条范缝痕迹。

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腹下有芯与腹下无芯的问题。

如圆形青铜斝、鬲都是腹下无芯的。

即三足之间的空腔不需另外做芯,制范时外范自带了全部腹底的型,也称自带芯。

当3块范对合后,范缝是从腹底的正中心分开的。

因此,斝、鬲的范缝都是从腹底正中心分向足内侧的正中心。

而圆形青铜鼎则不同,其铸制方式有腹下自带芯与腹下不带芯两种。

所谓自带芯,即是与斝、鬲完全相同的工艺,其范缝的特征也完全相同。

所谓不带芯,是指外范范面的两个边只包括了足的一部分型腔,范面的中间部位没有包括腹底的型。

当3块范对合后,中心会形成一个圆形空腔。

因此,必须在3块范之间夹一个泥芯,才能铸出足之间的空腔与腹底的外面。

按上这个泥芯后,就会在外范与泥芯之间产生出一个圆形的腹底范缝。

而这圆形范缝必须要与每个足两边直立起的范缝对接,才是商代之西周时期圆形鼎夹泥芯工艺的范缝特征。

在这一时期的圆形3足的礼器上,一般不会超出以上两种情况。

以上所述只是对常见尺寸的圆形有三足器而言,特大的分型就更多,有四分法甚至六分法,这里就不再提及了。

图1 1997年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时期的5个青铜方鼎之一商至西周时期铸造的方形青铜鼎,其分型制模的原理与圆形器是相同的,在能够少分的前提下,不可能多分。

图1为1997年湖北黄冈市蕲春县蕲春县博物馆在当地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时期制造的5个青铜方鼎【4】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青铜鼎口沿下面至中心扉棱之间的空带上有一残留的范缝,扉棱有3个面。

上述提到,凡扉棱两边具有阴槽纹饰的,则必须从扉棱的中心分型制模。

因此,此方鼎的中心会留下范缝,尽管经过了打磨加工,但这条缝还是可以看到痕迹。

这是商至西周时期青铜范铸法中分型制模的必然结果,也是范铸法在这一历史阶段内的规律及基本特征。

商代至西周时期的青铜鼎一般为整铸,制模时只有将足与腹部设计到同一个模面上,才可能实现整铸。

这就限制了范面不可能平直,必须在腹部下面拐弯。

商中期以后,大多拐进青铜鼎足的半径处分型。

图2为同一遗址出土的另一个方鼎腹部的底面。

我们可以看到,腹底的范缝是分在每个圆形足的半径处,即90度。

制模时如果再多分度数,制范后范面就无法脱模了。

如果少分度数,4个足之间的泥芯的4个角上足的型也无法脱得出。

铸造具有圆足的方鼎,必须如此分型制模。

所以,从腹底边沿至范缝的距离,大多等于圆足的半径。

图2 1997年湖北黄冈市蕲春县出土的商晚期至西周时期另一个青铜方鼎的底部从这方鼎的腹外底面,就可看出其模具的分型方式是属于商代中期以后的分型制模方式。

二里冈期方鼎的分型面稍靠外些,但也必须与足上的缝线贯通。

西周以后,仍在使用这种方式制模。

3、商至西周铜器的纹饰规律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处在摸索阶段,大多使用了范面压塑纹饰技术及范面堆塑泥条纹饰技术。

所谓纹饰压塑技术,是指在无纹饰的模上制范后,在没有纹饰的范面上压塑出各种纹饰的工艺。

商代早期二里冈铜器的表面纹饰,多数采用了这种技术。

图3 盘龙城出土商早期斝腹部的一组纹饰图3为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叶店乡杨家湾盘龙城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斝【5】腹部的一组纹饰。

我们可以看到其明显的特征:其一,纹饰高出斝腹表面的基准面。

其二,以中间兽面鼻梁为中心比较两边的纹饰,会发现左右对称性明显差。

其三,纹饰区地张的表面光洁度,与纹饰区以外部位的表面光洁度相同。

其四,纹饰区的地张,与纹饰区以外部位为一个基准面。

这四个特征说明此纹饰是采用范面压塑工艺制做的:纹饰不对称说明了手工压塑操作的不准确性。

由于制范时范面用的是同一种面料,没有被压塑的部位即是地张。

因此,地张的表面光洁度与纹饰区以外部位相同,而纹饰皆高出斝腹基准面。

这是商早期阳文纹饰的普遍制作方法,区别只是纹饰有宽有窄;还有用管状工具直接在范表面压塑小圆圈的工艺也较常见。

以上是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制作工艺的概况。

商中期以后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有所发展,开始在模上塑造了一部分凸起的纹饰。

翻出范后,再在范面上呈凹下去的纹饰面上粘贴细泥条,形成铸件表面凸起的阳纹纹饰表面带细线阴槽纹的视觉效果。

这类纹饰的制作方法始于商代中期。

西周以后,出现在模上将全部纹饰堆塑到位。

制出范后,范面上已具备了全部纹饰的工艺。

所谓堆塑泥条技术,是指在无纹的范面用粘贴泥条的方式制作纹饰的技术。

将泥条以纹饰的形式粘贴到范面,浇铸时,泥条占据了铜液的空间。

铸后掏出泥条料,即成各种阴槽纹饰。

现举一例在有纹的模上制范后,再在范面粘贴细泥条的实物例证。

这种纹饰也具有几个特征:其一,纹饰区主纹以外大多被地纹填满,地纹呈阳纹。

其二,地纹及主纹都属在模上制范后的自带纹【6】。

其三,在凸起的主纹上,一般会有细线阴纹。

其四,以扉棱为中心,两边的细线阴纹对称性较差。

图4 河南省洛阳市北窑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青铜方鼎的局部图4为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青铜方鼎【7】的局部。

我们可以看到,青铜鼎主纹以外布满了地纹,主纹上有较细的阴槽纹饰。

关于范面纹饰是模上自带还是范面操作的鉴别方法,请参看《论中国古代的青铜范铸技术》一文,其中有详细解释。

4、商至西周青铜礼器的芯痕所谓芯痕,是指在两块范之间夹的泥芯浇铸后产生的痕迹。

一般商至西周时期青铜礼器中的容器大多具有鋬,如簋、斝、爵等或一个鋬或多个鋬。

鋬的型在模上是无孔的,制范后如果不安置泥芯,浇铸后的鋬与腹之间就不会有孔。

为使鋬与腹之间有孔,须在范面安置泥芯。

因此,浇铸后就会留下芯痕。

商至西周时期青铜礼器的鋬大多与腹部为整铸。

凡与腹部整铸的鋬,大多会在鋬与腹之间留下芯痕。

在图5中,左图为商代的一个青铜角【8】的鋬部。

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青铜鋬的上下两头与腹部交接处,有一条自上而下类似范缝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芯痕。

芯痕以外为腹部的纹饰区,芯痕内无纹饰而有铭文。

右图为商代的青铜爵【9】,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铜鋬与青铜爵腹部的交接处两边,都有明确的芯痕。

图5 商代青铜角与青铜爵的鋬部对比图如这样的芯痕,在商至西周有鋬的青铜礼器上十分普遍。

因此,在有鋬的青铜礼器上芯痕也较普遍。

但并非绝对,如商周青铜爵中有的鋬部芯痕处应有铭文的,却改成了纹饰。

这是由于在泥芯的浇铸面上做了纹饰,而没作铭文。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发现芯痕范围内的纹饰与两边的不一致。

此爵鋬部的芯痕属于既未作铭文又未作纹饰的泥芯。

这样的例子,在商至西周的铜器上时常能够见到。

有无芯痕,要看鋬的形态及腹部形态而定。

如果器形为方形,腹部相对平坦,自带芯【10】是不可能的,必然会在鋬内的腹部留下芯痕或纹饰。

如果为圆形器,鋬的形态也是圆形,器的腹部则为凸面,就可以从鋬的中心分别制出左右两块范,制范时就可以自带芯,合范时不需要夹芯。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鋬的内外中心留下一道范缝。

鋬外中心的范缝可能会被打磨掉,但里面的范缝一般会留下痕迹。

其特征是在鋬内的宽度中间,有一道范缝。

这里所举芯痕问题,皆属商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春秋以后与此工艺截然不同了。

5、春秋以后铜器的范铸规律春秋以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较大的改变,大多数礼器的铸造改为分型铸造和铸后连接(插、铆、焊等)。

铸造方式与西周及其以前截然不同,其范缝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了。

所谓分型铸造,是指将一件礼器的型体分开来设计制造,即分别制模、分别制范与分别铸造成散件,然后经过修整加工后,再组合成整器。

如制造一件青铜敦,敦有上下2腹、4个鋬及6个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