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获奖精品课件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⑤第三单元
林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通过细品语言,理解“木叶”的艺术特征。 3、学会文艺随笔的阅读方法。
下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niǎo A、袅袅
jiāo zhuó dìnɡ 皎皎 灼灼 锭
不尽长江滚滚来。”
送别
隋·陈子良
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A、木叶
B、落木
C、落叶
A、木叶 B、落木 C、落叶
如梦令
清·纳兰性德
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回扣目标,课堂总结
♦ 你收获了什么?
木 ②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
的,而不是湿润的。
①“秋月照层岭,寒 风扫高木。”
②门栓、棍子、桅杆。
①充满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木 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
叶 ②是木与叶的统一,也是疏朗 波兮木叶下。”
与绵密的交织。
落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没有 “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 一点绵密之意。
细读课文第⑤段,提取相关信息,解释一下什么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暗示性是
。
“暗示性”是隐藏在概念的背后,能够与概念中的意 义交织组合起来,使言说具有感染性、启发性,并能 够影响读者的一切潜在的力量。
要求:阅读第4、6段,思考并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意象
暗示性
例子
木
木叶
落木
意象
暗示性
例子
①含有落
quán
征戍 恽 不落言筌
qí xī sū bǎo cén
C、歧路
窸窣
褒
涔
要求: 小组共同讨论,快速浏览文章,勾画出能
体现段落中心意思的关键词句,并概括出各 段的中心意思。
提出问题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得出结论
1 “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 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 3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木”字。 4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 “木”具有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在于语言的“暗示性”。 6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7 “木叶”与“树叶”一字之差,艺术内涵却相差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