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二、辞赋的类别
• 魏晋南北朝辞赋大体可分为叙事、咏物、抒情三 大类。 • 1、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赋。叙事赋是从汉大赋发展而来的,但这 时期的叙事赋很少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也很少 采用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并列铺陈的方法,而是着 重叙写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变化的角度来铺写社 会生活事物。叙写事物时,着重渲染气氛,着重 描绘景物的生动形象。赋家的语言充满诗情,体 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作家身世感。
• 2、咏物赋。咏物赋在汉代还多赋写个体事 物,虽有托物言志之意,但寄托兴发不深。 魏晋南北朝咏物赋题材广泛,风花雪月、 江海山云、水禽林鸟、春燕秋蝉皆有赋文, 它们广泛地表现了自然与社会中诸种事物 的意义和个性特征,反映出人们对事物观 察理解的细致和深入。这些咏物赋也都有 浓重抒情,虽是一草一木,都赋有人的性 情思想,赋家不仅通过个体事物的特性写 出它的社会象征意义,同时还把咏物与写 景结合,写出某种事物的环境特点,写出 某种事物的生活与时代氛围。
• 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语言凝炼,诗 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有的数十 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情性极 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诗句, 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本事 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然 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概况
• 一、辞赋新的发展变化。魏晋南北朝辞赋在建安、 魏晋、南北朝三个阶段上,都呈现出新的发展和 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汉末长期 的社会战乱,铺陈宫苑、京都及由猎隆盛的大赋 已失去了它的社会生活基础,代之而起的是抒情、 咏物小赋。这类小赋题材广泛,大凡游览、物色、 鸟兽、伤别、山川、草木都是赋家咏育对象。受 诗歌的影响,这时期辞赋都充满诗意,或表达社 会事件,或抒写个人命运,或表现人生理想,或 描绘山水田园,抒情的成分都很浓,作家都表现 出鲜明的个性。赋的语言在发展中逐渐华丽,追 求句子齐整,排比对仗,声律和谐。
骈文
• 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其一,对仗,即 骈偶,句子通常为四、六字句。其二, 声律和谐。其三,用典。其四,藻饰。 • 骈文起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盛行于 南朝。
骈文的特点
• 1 语句方面:讲究对偶,多用四六句式, 所以骈文又称“四六文”
• 2 语音方面:讲究平仄相对,追求声律 和谐 • 3 用词方面:多用典故和华丽的辞藻。
• 《登楼赋》作于建安九、十年间,他避难 荆州时候。赋中表达了一种动乱社会中眷 念乡土与怀才不遇的感情,反映了军阀混 战造成社会离乱的真实面貌。赋家的形象 在赋中十分鲜明,感情由舒缓而紧张,由 单纯而复杂,写景、抒情融合,用典喻事 适可而止,没有过多的铺陈藻饰,情感于 朴素的言语中自然溢出。这篇赋充分地体 现了建安小赋的特点,篇幅短小,叙写简 要,情韵流溢,有紧系心弦的艺术魅力。
• • • • • • • • 王粲 《登楼赋》 曹植《洛神赋》 向秀《思旧赋》 阮籍《猕猴赋》 刘伶《酒德颂》 嵇康《琴赋》 潘岳《秋兴赋》、《闲居赋》 陶潜《归去来兮辞》
(一) 建安赋家
• 1、王粲 • 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 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 文学家。王粲出身于东汉 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 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 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都 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是 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 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 学家和幕府名士。
四、代表作家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赋家甚多,如 建安时代的曹植、王粲、祢mí衡;魏 晋时代的向秀、陆机、左思、潘岳、 郭璞;南北朝时代的鲍照、谢惠连、 谢庄、江淹、庾信等等。这些赋家都 各有独到成就,或叙事,或咏物,或 抒情,他们的赋篇都表现出鲜明的时 代特色与作家的风格特征。
魏晋抒情小赋的繁盛
• 王粲今存赋20余篇, 咏物、抒情都有。王 粲赋的特点也是篇幅 • 短小,形式活泼,多 数篇章采用骚体诗句。 抒情性很浓,即使是 写槐、柳、莺、鹤, 也都有着鲜明的社会 象征意义。他以抒情
赋见长,最著名的 是《登楼赋》。
《登楼赋》
•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 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 jù,jǔ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xí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 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曹纷浊而 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 思之可任。凭轩槛jiàn,kǎn以遥望兮,向北风而 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 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 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xì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 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 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 终于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 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 等作品。当时,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 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不仅名列其中, 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 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 《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 之冠冕”。
• 咏物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已经臻于 完美成熟。 • 抒情赋。在汉代就间有出现,司马相如的 《长门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 《刺世疾邪赋》,都充满赋家浓重情思, 富有诗意。从建安开始,这类小赋更加兴 盛。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觉醒时代,作家 多用作赋来驰骋才华。赋文甚多,呈现出 缤纷灿烂摇曳多姿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
• 1、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 “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 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 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 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 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柳宗元《乞巧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