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猛禽

猛禽

猛禽1.鹰雕外形特征:大型猛禽,头后有长的黑色羽冠,比棕腹隼雕的羽冠要显著得多,常常垂直地竖立于头上。

虹膜为金黄色,嘴为黑色,蜡膜为黑灰色,脚和趾为黄色,爪为黑色。

上体为褐色,有时缀有紫铜色,腰部和尾上的覆羽有淡白色的横斑,尾羽上有宽阔的黑色和灰白色交错排列的横带,头侧和颈侧有黑色和皮黄色的条纹,喉部和胸部为白色,喉部还有显著的黑色中央纵纹,胸部有黑褐色的纵纹,腹部密被淡褐色和白色交错排列的横斑,跗跖上被有羽毛,同覆腿羽一样,都具有淡褐色和白色交错排列的横斑。

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错的横斑极为醒目。

虹膜金黄色,嘴黑色,蜡膜灰黑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台湾、四川、云南、西藏、海南等地。

种群现状: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2.金雕外形特征:全长76~102厘米,翼展平均超过2.3米,体重2~7.2千克。

头顶黑褐色,后头至后颈羽毛尖长,呈柳叶状,羽基暗赤褐色,羽端金黄色,具黑褐色羽干纹。

上体暗褐色,肩部较淡,背肩部微缀紫色光泽;尾上覆羽淡褐色,尖端近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具不规则的暗灰褐色横斑或斑纹和一宽阔的黑褐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赤褐色,羽端较淡,为淡赤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内翈基部灰白色,缀杂乱的黑褐色横斑或斑纹;次级飞羽暗褐色,基部具灰白色斑纹,耳羽黑褐色。

下体颏、喉和前颈黑褐色,羽基白色;胸、腹亦为黑褐色,羽轴纹较淡,覆腿羽、尾下覆羽和翅下覆羽及腋羽均为暗褐色,覆腿羽具赤色纵纹。

虹膜栗褐色,嘴端部黑色,基部蓝褐色或蓝灰色,蜡膜和趾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佳木斯、绥化、广东、大兴安岭,吉林、云南西部,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种群现状:被评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暂时没有灭绝的危险,虽然并不是非常常见,但它们却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大型猛禽。

3.林雕外形特征:又叫树鹰,中型猛禽,通体为黑褐色,跗跖被羽,尾羽较长而窄,呈方形。

飞翔时从下面看两翅宽长,翅基较窄,后缘略微突出,尾羽上具有多条淡色横斑和宽阔的黑色端斑。

嘴较小,上嘴缘几乎是直的,鼻孔宽阔,呈半月形,斜状;外趾及爪均短小,爪的弯曲程度不如雕属种类,而且内爪比后爪为长;两翼后缘近身体处明显内凹,因而使翼基部明显较窄,使翼后缘突出,飞翔时极微明显。

下体也是黑褐色,但较上体稍淡,胸、腹有粗着的暗褐色纵纹。

嘴铅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黄色,趾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分布于福建、海南、台湾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台湾为留鸟,在海南东南部为旅鸟。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4.白腹隼雕外形特征:大型猛禽,上体暗褐色,头顶和后颈呈棕褐色。

颈侧和肩部的羽缘灰白色,飞羽为灰褐色,内侧的羽片上有呈云状的白斑。

灰色的尾羽较长,上面具有7道不甚明显的黑褐色波浪形斑和宽阔的黑色亚端斑。

下体白色,沾有淡栗褐色。

飞翔时翼下覆羽黑色,飞羽下面白色而具波浪形暗色横斑,与白色的下体和翼缘均极为醒目。

虹膜为淡褐色,嘴蓝灰色,尖端为黑色,基部灰黄色,蜡膜黄色,趾为柠檬黄色,爪黑色。

分布范围:中国国内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种群现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5.斑头鸺鹠形态特征:小型鸟类,但却是我国鸺鹠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20一26厘米,体重150—260克。

面盘不明显,没有耳羽簇。

体羽为褐色,头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细的白色横斑,腹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宽阔的褐色纵纹,喉部还具有两个显著的白色斑。

虹膜黄色,嘴黄绿色,基部较暗,蜡膜暗褐色,趾黄绿色,具刚毛状羽,爪近黑色。

上体棕栗色而具赭色横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线条将上体断开;臀片白,两胁栗色;白色的颏纹明显,下线为褐色和皮黄色。

分布现状:广东省内为分布于华南地区。

种群现状: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6.长耳鸮形态特征:耳羽簇长,位于头顶两侧,竖直如耳。

面盘显著,棕黄色,皱翎完整,白色而缀有黑褐色。

上体棕黄色,而密杂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颏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而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

腹以下羽干纹两侧具树枝状的横枝。

跗跖和趾密被棕黄色羽,眼橙红色。

以小鼠、鸟、鱼、蛙和昆虫为食。

分布现状:生活在中国的长耳鸮除了在青海西宁、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数地区为留鸟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均为候鸟,其中在广东以及东南沿海各省等地均为冬候鸟。

种群现状: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迁徙行为于其他物候现象稳定的候鸟。

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7.领鸺鹠形态特征:领鸺鹠是我国体形最小的鸮类,体长14一16厘米,体重40—64克。

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

上体为灰褐色而具浅橙黄色的横斑,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两侧各有一个黑斑。

下体为白色,喉部有一个栗色的斑,两胁还有宽阔的棕褐色纵纹和横斑。

虹膜鲜黄色,嘴和趾为黄绿色,爪角褐色。

分布现状:在我国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台湾等地。

种群现状: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8.鹰鸮形态特征:夜行猛禽。

体长22-32厘米,体重212-230克。

无明显的脸盘和领翎,眼先具黑须。

迁徙。

眼大,深色,似鹰,故名。

喙坚强而钩曲。

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

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

尾短圆,尾羽12枚。

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

爪大而锐。

尾脂腺裸出。

无副羽。

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

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喜欢在夜间和晨昏活动,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

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

雏鸟晚成性。

分布现状:华南亚种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

种群现状: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9.凤头鹰形态特征:中等猛禽,体长36~49厘米,体重360~530克。

头部具有羽冠。

体大(42厘米)的强健鹰类。

具短羽冠。

成年雄鸟:上体灰褐,两翼及尾具横斑,下体棕色,胸部具白色纵纹,腹部及大腿白色具近黑色粗横斑,颈白,有近黑色纵纹至喉,具两道黑色髭纹。

亚成鸟及雌鸟:似成年雄鸟但下体纵纹及横斑均为褐色,上体褐色较淡。

飞行时两翼显得比其他的同属鹰类较为短圆。

分布现状:国内分布于四川峨嵋山、云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南部、贵州、广西、海南岛和台湾。

种群现状:数量较普遍,区域性非罕见,但种群数量不高。

10.褐耳鹰形态特征:褐耳鹰的体形比苍鹰要小得多,为小型猛禽,体长为31—44厘米,体重217—325克。

头部灰白色,颊部灰色而缀有棕色,虹膜金黄色,嘴石板蓝色,尖端黑色,基部较淡,嘴角黄色,蜡膜亮黄色到橙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上体为蓝灰色,后颈有一条红褐色的领圈。

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横斑;4枚中央尾羽为淡灰色,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

飞行时从上面看,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淡色的翅膀和体羽形成鲜明的对照。

广东省内分布现状: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中以及在有稀疏树木的农田种群现状: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

11.赤腹鹰形态特征:中等体型的鹰类,体长约267-283毫米。

下体色甚浅。

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

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蜡膜橘黄;脚橘黄。

雄鸟体型略小于雌鸟。

雄鸟上体灰色,下腹较白,眼睛红褐色;雌鸟胸部深棕色,眼睛黄色。

亚成鸟脸灰色,眼睛黄色,身体上部为纵纹,至下部为横纹。

分布现状: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及南部的广东、海南、台湾等省区。

种群现状:赤腹鹰数量甚少而极珍稀,被列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也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Ⅱ,予以保护。

12.松雀鹰形态特征:中等体型(33厘米)的深色鹰。

似凤头鹰但体型较小并缺少冠羽。

成年雄鸟:上体深灰色,尾具粗横斑,下体白,两胁棕色且具褐色横斑,喉白而具黑色喉中线,有黑色髭纹。

雌鸟及亚成鸟:两胁棕色少,下体多具红褐色横斑,背褐,尾褐而具深色横纹。

亚成鸟胸部具纵纹。

广东省内分布现状:常栖息于海拔2800公尺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冬季时则会到海拔较低的山区活动。

种群现状: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3.凤头鹰外形特征:中等猛禽,体长36~49厘米,体重360~530克。

头部具有羽冠。

前额、头顶、后枕及其羽冠黑灰色;头和颈侧较淡,具黑色羽干纹。

上体暗褐色,尾覆羽尖端白色;尾淡褐色,具白色端斑和一道隐蔽而不甚显著的横带和4道显露的暗褐色横带;飞羽亦具暗褐色横带,且内翈基部白色。

颏、喉和胸白色,颏和喉具一黑褐色中央纵纹;胸具宽的棕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胸以下具暗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排列的横斑。

虹膜金黄色,嘴角褐色或铅色,嘴峰和嘴尖黑色,口角黄色,蜡膜和眼睑黄绿色,脚和趾淡黄色,爪角黑色。

广东分布:终年留居在广东连县、乐东等地。

种群现状:全世界共有11个亚种,我国有2个亚种,区域性非罕见,见于中国中南及西南包括海南岛及台湾的低地森林。

在香港现已常见。

台湾亚种为我国的特产亚种,仅分布于台湾,不常见;分布于其他地区的是普通亚种,为留鸟。

14.秃鹫外形特征:体形大,全长约110cm,体重7~11kg,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猛禽,成年秃鹫头部为褐色绒羽,后头羽色稍淡,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白褐色。

上体暗褐色,翼上覆羽亦为暗褐色,初级飞羽黑色,尾羽黑褐色。

下体暗褐色,胸前具绒羽,两侧具矛状长羽,胸、腹具淡色纵纹,尾下覆衬白色,覆腿黑褐色。

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腊膜铝蓝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

具松软翎颌,颈部灰蓝。

幼鸟脸部近黑,嘴黑,蜡膜粉红;成鸟头裸出,皮黄色,喉及眼下部分黑色,嘴角质色,蜡膜浅蓝。

两翼长而宽,具平行的翼缘,后缘明显内凹,翼尖的七枚飞羽散开呈深叉形。

尾短呈楔形,头及嘴甚强劲有力。

分布:全国多个省份。

种群现状:全球性濒危。

罕见,但在分布区的北部较常见。

15.苍鹰外形特征:身长48 - 61 cm,翼展135-165 cm,雄性体重800 à1350 g ,雌性体重500-1100 g。

前额、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颈部羽基白色;眉纹白而具黑色羽干纹;耳羽黑色;上体到尾灰褐色;飞羽有暗褐色横斑,内翈基部有白色块斑,初级飞羽第4枚最长,4~5枚,第2~6枚外翈有缺刻,第1~5枚内翈有缺刻。

尾灰褐色,具3~5道黑褐色横斑。

喉部有黑褐色细纹及暗褐色斑。

胸、腹、两胁和覆腿羽布满较细的横纹,羽干黑褐色。

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有少许褐色横斑。

虹膜金黄或黄色,蜡膜黄绿色;嘴黑基部沾蓝;脚和趾黄色;爪黑色;跗蹠前后缘均为盾状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