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在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将奥尔夫音乐通过游戏导入、节奏运用、训练声势及动作、乐器应用等形式和唱游与律动教学相互渗透。
构建以故事和游戏为背景,用动作辅助引入的螺旋模式课程。
探索出了奥尔夫音乐与唱游与律动结合基本教学流程:点名问好-热身-律动-放松,再见歌。
以此丰富拓展《唱游与律动》课程资源,提高智障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能力,推动培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进程。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唱游与律动渗透方式螺旋课程教学流程一、问题由来与分析我所在的开化县培智学校创办于2008年10月10日,是一所全日制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开化县智障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工作。
现设有3个教学班,34名学生,其中重度10人,中度14人,轻度10人。
自2009年从普校调入培智学校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及数学和唱游与律动的教学。
然而自2010年本人教学唱游与律动时发现,学校根本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以提供,而与普小极其类似的音乐课程难以引起智障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率低下。
如何依据培智学生生理、认知及心理特点挖掘唱游与律动课程资源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急于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1-2012年我有幸参加了重庆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组织的创造性音乐教学在特殊教育的应用研习营和特殊需求学生之音乐种子教师系列研习培训,系统学习奥尔夫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附件3: 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在启智教育的应用(基础班)录取名单;附件4:2012年~2013年特殊需求学生之音乐种子教师系列研习培训录取名单)。
培训过程中,奥尔夫音乐原本性的音乐教育观念,从儿童的本性出发,提倡综合音乐及其自主表达和展现,把音乐、舞蹈、语言甚至绘画等多种手段结合应用,通过节奏朗诵、歌唱、舞蹈、演奏乐器、情景游戏等多种形式,以快乐的、游戏的、易于接收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体验甚至创造音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给我以启迪:奥尔夫音乐的理念与唱游与律动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能否以奥尔夫音乐的资源来丰富唱游与律动课程?以此丰富拓展唱游与律动课程资源,提高智障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能力,推动培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进程。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赴重庆江津向阳研习与应用奥尔夫音乐2011年9月30日—10月5日、2012年4 月7日(星期六)-4 月17日本人在重庆江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师从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特教部主任、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培训师陈玮静和中国奥尔夫协会早期教育中心副主任、国际奥尔夫音乐师资培训师、中央音乐学院奥尔夫培训特聘教师宋丹两位导师,系统学习奥尔夫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附件5:学员、导师合影、结业证书)奥尔夫音乐是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在智障儿童的接触方式中有着天然的优势。
奥尔夫音乐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把音乐、动作、舞蹈和语言这些人本身所具有的本能都调动起来,特别强调歌唱、节奏感、律动与音乐游戏,是一种儿童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
奥尔夫不仅着眼于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知、理解和表现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在语言表达、认知想象、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作为原本性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具有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大众性的特征。
(附件6:培训部分笔记)(二)尝试奥尔夫音乐在唱游与律动渗透方式唱游与律动课是以教育学、自理学、音乐美学等为基础,根据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歌表演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及律动训练等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韵律感和音乐感受能力,并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唱歌、游戏、律动表演、舞蹈、音乐欣赏等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刺激,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行为缺陷和情感缺陷,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力和身体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门培智课程。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唱游与律动实施时要注意将大运动、精细动作与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审美能力与情趣相结合,在艺术教育中增加社会交往能力,遵守活动规则,培养相互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2012年培训回来后,我将奥尔夫音乐引入到《唱游与律动》课程中,在《伊比呀呀》、《母鸡孵蛋》、《身体音阶歌》等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附件7:公开课证明及课堂教学场景图),我发现孩子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奥尔夫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肢体、语言、乐器自由地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先后对奥尔夫音乐在唱游与律动渗透方式进行了研究:1.游戏导入奥尔夫认为: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通过即兴演绎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
因此,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我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不能协调的特点,选择以游戏和模仿导入,帮助孩子加强记忆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课例1:学习歌曲《小鸭子游泳》时,我首先提问孩子:“哪位小朋友知道小鸭子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小鸭子是怎么叫的吗?”“哪位小朋友上来模仿小鸭子呢?”启发其他小朋友也上来模仿小鸭子的叫声还有一摇一摆走路的样子,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动起来。
接下来我又问:“那小鸭子是怎样游泳的呢?哪位小朋友愿意来模仿一下?”然后播放音乐,小朋友们可以伴随着音乐进行表演。
在一遍遍的播放音乐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无意中加强了记忆和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2.运用节奏奥尔夫音乐认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应从其自然趋势出发。
因此唱游与律动教学中引入奥尔夫音乐的“节奏基石”——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的训练方法,激发孩子兴趣,培养节奏感觉,强化自我意识。
(1)字词节奏朗诵起始教学对于智障儿童的节奏感培养,最需要用最简单的技法得到最好的效果,以字词节奏朗诵作为“节奏基石”的训练方法最佳选择。
课例2:班里的孩子姓名有的两个字,有的三个字,刚好符合“最小节奏单元”。
我特别选择了一个自闭症的孩子的名字童x,与另外单纯智障的孩子何xx,以他们的名字来作“节奏基石”的训练。
即:童x,何xx。
孩子们对朗诵同学名字格外起劲。
在这两种节奏型掌握了之后,再把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念“童x”,另一组念“何xx”,合起来念,从而形成简单的二声部。
再进一步把两个名字连起来,构成两小节4拍的结构单元。
由一组先开始,另一组在两拍之后再进入,则形成了最简单的卡农形式。
这种用孩子姓名所做的“节奏基石”训练,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节奏感觉,而且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
练习时也可换用学生熟悉的事物:食物名称、动漫卡通、动物名称、交通工具等进行节奏教学。
这会使学习充满乐趣,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节奏感训练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2) 儿歌练多声部节奏朗诵对于中轻度的智障儿童我们可以用童谣为例进行节奏训练,通过多声部节奏朗诵伴以律动,使学生体验节奏教学的乐趣。
课例3:《两只老虎》童谣: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跑得快| 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 真奇怪| 真奇怪|a.用手拍二拍子节拍,使学生能跟上拍子说儿歌。
b.围成圆圈走节拍念儿歌,手也跟着拍节拍C.分成三个组轮说(分三组边念边走圆圈)d.只念儿歌不拍手,自然的走圈,让学生适应去掉节拍的感觉。
e.加入声势伴奏分三组:一组拍手、二组拍腿、三组念儿歌(完成后交换声部)f.每个学生用三种节奏说和律动g.围成三圈轮说和律动,每组错开一小节形成“卡侬”形式。
通过多声部节奏教学能使学生一脑多用,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控制力。
3. 训练声势奥尔夫音乐认为音乐应该是和身体动作相融合的。
智障儿童更需要运用身体动作去感受音乐,通过感受节奏律动内化为动态的心理平衡能力。
唱游与律动教学中引入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的奥尔夫声势设计,训练孩子身体各个部位的平衡及与他人合作能力,增强集体主义感。
(1)纯正声势声势是用人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节奏的一种手段。
它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这四个基本形式。
课例4:教学《四拍子的游戏》时,可以通过声势训练培养学生稳定的拍率感。
a.出示4张白纸分别代表4节,白纸上有一根筷子代表一拍。
b.教师按4/4拍带领学生念“DaDaDaDa,并以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的形式做出来。
连续反复,形成稳定的拍率感。
c.练习中任意抽出来一张纸,形成空拍,此拍休止,次拍相应声势动作停止,让学生以两手向外翻做休止。
d.引入放2根筷子的纸,念“TiTi”,教师把这张纸任意盖在其它4张纸上,采用各种组合法,使拍率不变,形成固定音型。
e.根据需要引入十六分音、前八后十六分音、前十六后八分音等各种节奏型。
在看似简单却变化无穷的节拍节奏声势训练学生匀速拍率感,这也是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理念的教育特点。
(2)掺和动作对于中轻度智障儿童则要求他们多器官参与活动,在玩、说、动、奏的动作掺和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激发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课例5:通过《听鼓走》中的动作训练培养学生对各种节奏型的认识。
a.模仿老师做“一个人很放松的走着”(代表四分音符)b.“一个很高兴的人在走路”(代表八分音符)c“一个很累很累的人走路”(代表二分音符)d.“一个很疯狂的人走路”(代表十六分音符)e.学生任意选择一种“人”节奏开始走,听到鼓声再做变化,根据鼓的节奏型变化自己的动作。
学生被鼓声“吸引”,随之做出相应的节奏反应。
也可以通过鼓声音量、速度变化对学生动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如倒着走、用脚尖走、蹲着走等,锻炼学生的反应及节奏感。
在奥尔夫声势训练中,每个孩子不需要任何动作准备就能做到。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节奏。
4.乐器应用奥尔夫说:“我追求的都是通过要学生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生的主动性。
”我将奥尔夫乐器纯节奏性乐器(三角铁、钹、串铃、手鼓、沙锤等)引入唱游与律动教学,随着音乐即兴演奏,培养孩子奏乐的灵活性、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合作能力。
由于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简易,和声思维单纯,而且伴奏的各个声部均以固定的节奏型为基础。
因此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各选一种乐器,让孩子一开始就利用奥尔夫乐器作自由即兴性演奏,打出不同强弱的节奏,边敲边做舞蹈动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学校没有条件购买这些打击乐器,当然也可以利用其它能发类似声响的东西来代替,如:鼓类声响——拍桌子、敲纸盒等;散响类声响一摇晃钥匙串、文具盒、装了沙子的瓶子等;木质类声响——敲铅笔、筷子、竹竿等,为孩子们参与和体验音乐找到了捷径。
(三)研究奥尔夫音乐与唱游与律动教学模式1.设计螺旋式课程在奥尔夫音乐在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我不断规范奥尔夫音乐在培智学校唱游与律动整合的教学设计。
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我对奥尔夫音乐与唱游律动结合所积累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发现培智学校的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因此在设计活动时一般考虑到以故事和游戏为背景,突显动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