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积累

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积累

点滴积累,课堂内外——小议古代诗歌的阅读与积累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廖世美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

紫薇①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

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

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

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注]①紫薇: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经登临浮云楼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开头两句,“霭霭春空”描写云层低垂,春雨迷蒙,而“画楼森耸凌云渚”表现浮云楼雕栏画栋的美和高耸人云、俯瞰沙渚的气势。

B.“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两句,既称赞杜牧题浮云楼诗写得绝妙,也隐约道出自己具有登高能赋的才情。

C.“惆怅相思迟暮”上承“关情”,下启追忆,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内心倍感惆怅。

D.“悄无人、舟横野渡”化用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但着一“悄”字,那种落寞孤寂的心境全出。

E.词作上片和下片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上片写景叙事,下片集中抒情,全词景物切换自然,意境清新,语淡而情切。

15.前人认为上片结尾三句“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是“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4. CE(C“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有误,E“表达方式明显不同”欠妥)(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15.①这三句融情于景,借塞鸿、岸柳、纷絮等意象来抒发离愁别恨,尤其是“柳”谐“留”音,见柳思人,以此表达惜别怀远之情。

②离人似高飞的鸿雁,一去无踪,而最能牵动人们离愁别绪的岸柳却一眼望不到头,“塞鸿难问”与“岸柳何穷”构成对比,使离别的愁绪表达得更加深切。

③“愁思”本为无形的东西,作者以“纷絮”喻别愁,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以上为今年武汉市二月调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及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在这次考试中对学生而言是难点,不论是多选题还是主观题,学生失分都很严重。

在分析了学生的答案,了解了学生的答题过程后,我觉得学生们在诗歌阅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阅读习惯不好多选题部分,大部分学生能够选出E项,说明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掌握得还是不错的,但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肯定地选出C项,而此选项中“表现作者在人生迟暮之年登临此楼,自然引发对杜牧的思念之情”是错得很明显的。

词中“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明显表明作者思慕的对象是一位女子。

况且作者廖世美是宋代人,怎么会无端思念晚唐的杜牧呢?上课的时候讲到这一点,学生哇哇大叫,说是试卷上并没有注明廖世美是宋朝人,如果知道,一定能够选出来。

原来,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首词前面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单单只看到后面的廖世美。

诗歌阅读题的文字部分非常少,可谓字字千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强调读题时不要漏掉任何信息,从题目、作者、作者年代、诗歌到注释。

所以,此次的失误再次证明,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要遗漏任何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二、平时积累太少这次的主观题是鉴赏诗句,也是平时训练比较多的题型。

这类题型首先要能够读懂诗句,写出诗句的妙处,其次,如果句中用到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答题时一定要点出,并分析。

这次考试中大部分学生都只能答出融情于景,少量学生还能答出“柳”谐“留”音,“塞鸿难问”与“岸柳何穷”构成对比基本上没有学生答出,这一点在教师们的意料之中,而以“纷絮”喻别愁,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思化为有形之物,将愁思之多而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应该来说是很明显的,但是没想到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答出比喻,即使答出以纷絮喻愁的学生也答不出这个比喻凸显了愁思如柳絮多而纷乱的特点。

这个比喻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贺铸写愁的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在《青玉案》中一连用三个比喻来写愁,将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纷乱而繁杂的闲愁描摹得淋漓尽致。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收入了李煜的《虞美人》,在鉴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教师都会强调此句比喻的效果,以春水比喻愁,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愁之多,愁情之汹涌。

而大部分教师也都会适当延伸,列举其他写愁的名句,让学生比较鉴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喻体的不同作用。

比如上文提到的贺铸的名句,还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让无形的愁有了重量,突出了愁之重。

这次考试中学生不能很快发现“别愁纷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学生对这种比喻太陌生,主要还是平时积累太少,记得的经典诗词句子太少,阅读过程中无法迁移思考,无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在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的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落实课内对于课本上的诗歌,很多学生仅满足于背下来,应对默写,殊不知现在的名句名篇默写不是死记硬背下来就能搞定的,情景式默写要求学生对文章能够透彻理解。

如果不加理解,死记硬背,根本就不知道填什么句子,背下来也没有用。

甚至还有学生对于学过的诗歌,课本上没有要求背,就完全不背,学过之后什么印象都没有,到高三复习的时候甚至不记得学过。

要提高诗歌的阅读能力,一定要多读多背,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也是经验之谈。

不管学什么都要打好基础,投机取巧是不会有效果的。

学习诗歌也是一样,只有在不断的读与背之中,对于诗歌的题材,古人的情感,诗歌常用的手法,典故,诗歌常用意象的独特含义,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等等,才会越来越熟悉,阅读诗歌的障碍才会越来越少,理解起来才会越来越容易。

经过高三的一轮复习之后,很多学生对于诗歌阅读部分的常考题型,诗歌中的情感,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都能够很好掌握,但读不懂诗歌,知道这些知识也无从下手。

就好比一个厨子练好了厨艺,却没有食材,想要大展身手,却也无能无力。

这种学生往往是在高一高二的学习阶段没有下足功夫。

需要强调的是,只读不背是不够的,背诵的好处是让大脑中有一定的诗歌储备,只有这个储备达到了一定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找到规律,学习起来才能够越来越轻松,理解诗歌的能力才能够更有效的得到提高。

而且,多背诗歌,可以加强语感,对于阅读写作都是大有好处的。

对于应试作文而言,能够适当引用诗句,会让文章显得更有文化内涵。

所以,课内诗歌是一定要牢牢掌握的。

二、适量延伸课外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各个朝代名家辈出,优秀的诗歌数不胜数。

所以,仅学习课内的诗歌,数量远远达不到,学生在高中阶段适量积累课外的一些诗歌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也不能盲目积累。

教师应当作一些指导,学生也应该有一些自己的选择。

首先,教师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往往会列举一些相关的诗歌作比较阅读,其中有不少是名篇,比如上文提到的贺铸的《青玉案》,这首词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包含了典型的意象,也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如果学生能背下来,就是很好的积累。

再比如柳永的《雨霖铃》,虚实结合手法的使用是这首词的特色,教师在鉴赏的过程中也会举一些例子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手法的理解。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梦境就属于虚写,杜甫的《月夜》也主要是虚写,前三联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的情景,最后一联想象二人团聚的场景。

还有初中学过的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是属于想象。

对于这些名篇,经常读一读,背下来,会大有益处。

也只有背下来了,学生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迁移联想,找出规律,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更切实地体会诗句诗境之美。

其次,教师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诗歌,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兴趣,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上古代诗歌。

比如说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片尾曲《凉凉》,它的歌词就借用了不少古代诗词,其中“不思量自难相忘”就来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也曾鬓微霜”似乎也是受苏轼的启发,《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鬓微霜,又何妨”;“夭夭桃花”“灼灼桃花”也很容易让人想到《诗经·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水一方”也是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如果教师以此曲为切入口,向学生介绍苏轼的词和故事,《诗经》中的一些篇目,学生应该能够对苏子又多一些了解,对《诗经》增进一些热情。

再比如,因为《神雕侠侣》的缘故,学生都知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却不知这句话来自元好问的《摸鱼儿》,给学生介绍这首词以及元好问其人,还有他的另一些名作,相信效果应该也不错。

还有,现在正是三月的好天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春天的诗歌,还有与春天相关的咏物诗,如刘禹锡的《咏牡丹》,学生应该也会很有感触吧。

总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并不只是和考试有关,诗歌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贴得很近,只要你愿意去读它。

诗歌可以美化我们的语言,装点我们的生活。

当然,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引领者,正所谓“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

学习诗歌也是一样,教师的介绍和讲解都只是将学生领入诗歌的花园,赏花还要靠学生自己。

所以,在诗歌这一块,学生除了掌握教师介绍的这部分有限的篇目,还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体裁和诗人,并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曾经就有学生非常喜欢宋词,高中三年里利用零碎时间研究了很多宋词,并且自己还动手写。

这样的热情对于诗歌的学习,语文的学习,帮助无疑是很大的。

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及诗作给大家介绍,或者定期作读书报告等。

在大力弘扬国学的今天,阅读积累大量的中国古代诗歌显得尤为重要。

在高中阶段,不管是为了应对高考,还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都应该重视诗歌阅读。

从高一起,有计划的积累,并坚持下去,高中三年一定会有很大收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