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口经济学第七章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人口经济学第七章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素质作为劳动力资 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直接 受人口质量制约的劳动力资源,称之为“智力资源”。如 果人口数量不变,由于人口质量提高,带来劳动力素质的 提高和智力资源的增长,从而使劳动力资源量也相应地增 长。在现代经济中,由于智力资源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可以 发挥倍数效益。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以后之所以在经济上 迅速发展,正是日本长期以来重视教育投资,提高人口质 量,特别是劳动力素质的结果。据统计,在1967年,日本 15~19 岁的人口中享受工资的劳动者仅为 38.0% ,而同期 英国该比例高达 75.0% ,美国和法国则分别为 42.0% 和 57.0%。高度普及的教育和家庭人口投资使日本的人口质 量显著提高,劳动力人口的高素质为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奥多 · W· 舒尔茨 (Theodore W . Schultz) 认为,人口 质量是耐用的稀缺资源,对人口的投资可以提高人口的质 量,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他认为 , 人的能力和素质 是决定贫富的关键,旨在提高人口质量的投资能极大地有 助于经济繁荣。舒尔茨还指出,人口的质量,如果从人的 能力或素质来说,可以分为先天赋予和后天获得两大类。 但人的能力或素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 的努力获得的。各国的先天能力是趋向平衡的、接近的, 没有重大差别;而后天获得的能力相差较大。各国人口质 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文化知识 水平、劳动技能和企业精神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第七章 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范畴,通常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可分为身 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因素[1]。从微观方 面来看,人口质量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是有一定限制的。 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质量,如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 素质,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费用。因而,人口质量 具有经济价值,投入提高人口质量的资本要获得一定的经 济效益,追加的人口质量投资要获得追加的经济效益。 人口质量就其经济属性而言属于耐用资源。所谓人口 质量的耐用性,是指人口质量的如同耐用的生产品一样, 可持续使用相当长的时间。人口质量资源可以通过教育、 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提高,从而提高效率和延长劳动期限 等。所以人口质量是耐用的资源。
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即 ASHA指标比 PQLI增加了 一些变量。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和人口质 量发展程度的综合指数。其计算公式以 ASHA 命名,由 6 项指标值组成: ASHA=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就业 率×识字率×预期寿命 /出生率×婴儿死亡率。该学会规 定比较理想的人口质量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3.5%,就业率为850‰, 识字率为840‰,平均预期寿命指数 为100,出生率为25‰,婴儿死亡率为50‰,由理想指标算 出的 ASHA 指数等于 2023 。 ASHA 指标计算公式仅用了六 个指标较好地衡量了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人口质量,简明扼 要,而且这些指标在有健全统计资料的国家都能从年度统 计中获得,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但其敏感度相对较低。
人口质量的高低是相对的,它可以从不同国家和地区 的人口总体的横向比较中产生的,如美国的人口质量比中 国相对要高,发达国家的人口质量比发展中国家高,城市 的人口质量比农村高等。人口质量的高低又是绝对的,它 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指标来显示,有一整套测量体系。
反映人口质量的指标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直 接指标主要有: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的指标,如平均预 期寿命、长寿水平、平均死亡年龄、幼儿死亡率、残疾人 口所占比重,平均智力商数、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 等,反映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状况的指标,包括识字率、文 盲率、就学率、每十万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人口 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 家与工程师、每万职工中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等;反映人口 的道德素质,如先进人物比率、犯罪率、自杀人数等;它 可以判断一个国家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 质的水平和差异。
人类发展指数,简称为HDI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其主旨是通过若 干指标换算为综合指数值,来测量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状 态的程度,取代单纯依靠收入指标衡量发展与福利水平的 方法。HDI指数实际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人类社会 发展的统一尺度。HDI指数是由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3 个指标构成。这 些指标分别换算成指数,然后计算算数平均值而求得。 199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 HDI指数作了补充和修正, 进一步完善了HDI指数,如将知识变量由原来的识字率另 增加一个平均受教育年限,注意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掩盖 了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别,并用基尼系数进行调整等。当然, 在方法论上还有待于完善,如在研究一个国家人口的生活 质量时用人均家庭收入比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为直接。 这一指标的应用模式目前正在不断完善中。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人口质量在生产要素中的位 置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比较优势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国 的生产优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本和劳动力构成 的要素比率。但事实上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不一定经济发 达,而人口质量高的国家往往具有竞争力,如美国和日本 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提高人口质量放在首位,由 于拥有世界上高素质的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 的。人口所具有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来 源。
反映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是指那些与人口质量的高低 呈现正相关的指标,主要包括每万人中医生数、床位数、 卫生经费占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每人每天的热量和蛋 白质供应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教育 经费、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图书和报刊的 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它可以判断一 个国家为提高人口质量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和差异。 在国际上流行的有:人口生命质量指数,简称为 PQLI(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美国社会 健 康 学 会 指 标 , 简 称 为 ASHA(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 ; 人 类 发 展 指 数 , 简 称 为 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第二节
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
劳动力人口是总人口的一部分,其素质决定于总人 口的质量。而人口质量与劳动力素质形成直接对应关系,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人口质量高,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也高 。一般来说,提高人口质量主要取决于人口投资和家庭人 口投资,从而提高劳动力质量。换句话说,要提高劳动力 的素质,就必须提高人口群体的质量。
婴 儿 死亡率 (‰ ) 30 7 4 5 6 5 8 3 31 28 71
每人每天 食物热值
(大卡) 3042 3754 2782 3411 3318 3575 3073 2357 2411 2417
每人每 天蛋白质 (克)
中学 净 入学 率 (%) 70 96 100 95 92 99 100 76 78 48 60
表6-1 人口素质诸指标的国际比较(1999年)
国 家
公共教育 支 出 占 GNP比重
(%) 中 美 日 德 英 法 韩 国 国 本 国 国 国 国 2.3 5.4 3.6 4.8 5.3 6.0 3.7 3.0 3.4 4.8 3.2
平均预 期寿命 (岁) 71 77 81 77 79 77 73 78 69 69 63
根据人口质量指数的计算,世界人口素质可分为三种 类型,低于世界人口质量指数平均值65的属于低素质人口 类型, 65~80 属于中等素质人口类型, 80以上属于高素质 人口类型。北美洲为95,欧洲为93,亚洲为58,最低的是 非洲,平均为 33 左右。中国 1990 年的 PQLI 值为 85 ,属于 上等水平。使用 PQLI 指数可以进行各国间或地区间比较, 但这一综合指数对发达国家失去了敏感性,因为发达国家 的 PQLI 指数均在 90 以上,数值相近,难以用 PQLI 指数测 量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没有很好地反映人口质量的变化 弹性,对发展中国家也有局限性,所以换算系数如何标准 化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劳动力素质(labor force quality) [2]是指劳动力的 各种构成要素的综合情况,具体体现在劳动者的身体素质 和某些先天才能、知识积累、工作能力和经验、技术水平 和熟练程度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主要 是后天经过教育投资获得的,教育赋予劳动力人口以一定 的知识、专业技能等。因此,劳动力受教育的年数成为衡 量劳动力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指标。
大 学 净 入学 率(%) 6 81 41 47 52 51 68 39 29 22 7
识字 率 (%) 85.0 97.0 100.0 100.0 100.0 100.0 97.8 92.பைடு நூலகம் 95.4 95.6 55.8
新加坡 菲律宾
泰 国 印 度
83.1 114.9 92.1 96.2 96.8 115.9 88.2 55.5 53.2 58.4
中国人口质量的某些指标在世界上是较高的,如人口 的平均预期寿命。它与国民的营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图4-8)。一般来说每人每天食物热值越高的国家平均预期 寿命也越高。中国在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低价格的 控制,食物热值显著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改 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伸,1999年达到71岁,虽然低于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见图 6-1) ,但已经超过中等收入 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上与韩国处于同一水平。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年版;日本矢野恒太纪念会《世界国势图会》2001/2002年版。 注: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中学净入学率和大学净入学率为1997年,识字率为2000年,其他均为1999年的 数据。
再如婴儿死亡率,据世界银行发表的《2000年世界发展报 告》,2000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0.0‰,尽管低于高收 入国家的 7.5‰ ,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 56.0‰ 和低 收入国家的76.0‰。但从人口质量的综合状况来看,中国 的人口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状态,特别是人 口的文化素质差。据日本矢野恒太纪念会发表的《2000年 世界国势图会》统计,中国中等教育普及程度偏低,1997 年中学入学率为70%,仅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学入 学率很低,1997年仅为6%,不仅低于美国的81%、日本的 41% 等发达国家,还低于菲律宾的 29% 、泰国的 22% 。成 人识字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韩国、泰国等中等收入国 家的水平。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 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 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