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之和谐与斗争姓名:王花学号:200816032127提纲1.全文通过一个文化现象问题,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引出文章主题即中西文化差异之和谐与斗争。
2.从二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首先,第一个差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引用中外古今例子,来阐述所存在的差异并说明优缺点。
其次,第二个差异表现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即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从而总结出一个一以贯之的结论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随后,回归到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即和谐与斗争。
本文运用较多例子来论证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3.进行总结表明:中西文化中各有精华与糟粕,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综合创造”的主张。
摘要:本文从二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之和谐与斗争进行阐述,即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从而回归到一条主线即和谐与斗争,得出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而西方近代文化重分别与对抗。
诚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又如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之一李大钊亦提出,东西文明的差异在于:一为自然、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关键词:中西文化和谐斗争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f harmony and struggle is expounded, namely oneness and conquer nature, union nations and to conquer the world. To return to a main namely harmonious and struggl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thnic culture is the basic mod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eavy harmony and unity, and modern western culture heavy respectively and confrontation。
Key wor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rmoniousstruggle.中国有着960万平方米的辽阔土地且56个繁多的少数民族,但个民族间均友好和谐的相处。
而仅一块欧洲大陆却分裂着众多国家且因基督徒与异教徒间时常发生战争?从这个文化问题中可以看出:第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我认为,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基督经典《圣经》。
圣经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人也是上帝创造的。
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是要派他们去管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
圣经还说,人与自然本来相处得很好,由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犯罪,吃了伊甸园的禁果——智慧果,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上帝让蛇与人世世为仇,让土地长出荆棘来,使人必须终年劳苦、汗流满面,才能得到吃的。
这些说法隐含着一系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观念。
其一,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力。
其二,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
其三,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
这些思想观念影响深远,在很大程度上铸造了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基本态度。
从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观点说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由于中国土地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及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有着上千条巨川大河。
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中国人安于农耕生活。
而西方由于土地贫瘠,可耕面积少,加上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冬季湿润,夏季干燥炎热,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因此西方人不得不向山林和大海寻找生活资源,形成向外侵略,好斗竞争,尚武扩张的基本特性。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思想家们都不愿花气力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的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
在这方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观点。
培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他认为,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在争辩中征服对方,而是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
从这也可验证康有为所言:“中国人重仁,西方人重智”。
培根的这种观点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其一,过分夸大了精神、思维在征服和战胜自然中的作用。
其二,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为只要通过科学技术征服、战胜了自然,人类就可以获得幸福的生活。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资本主义那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情况下,征服自然的成果不仅不能增进人类生活的幸福,还可能产生灾难。
许多人如卢梭、拜伦、托尔斯泰等他们抱怨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心灵的堕落,希望回到自然中去,过淳朴的生活。
其三,忽视了征服、战胜、占有自然可能引起的来自自然界的报复。
由于这种观念支配下征服自然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
一是一老庄为代表的服从自然说,一是以荀子为代表的征服自然说,这两种学说均有一定影响但都没有占主导地位。
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周易大传》为代表的天人协调说。
《周易大传》中有一个“太极阴阳说”的观点。
这种学说认为,太极是天地的根源,天地是万物的根源,“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后又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这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汉、宋以降《周易大传》的天人协调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关于的最高境界的学说,到宋代张载、程颢、程颐而达到成熟。
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其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
其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
其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和谐。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的天人协调与天人合一说并不否认人对自然加以改造、调节、控制、引导的必要。
这种学说异议西方的征服自然说的地方在于:它认为人在自然中处于辅助参赞的地位,人既应改造自然,亦应适应自然,人类活动的目标不是统治自然,而是把自然调整、改造得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与此同时必须注意不破坏自然,让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成发展。
要而言之,就是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内容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和严重的缺陷,需要加以分析,不宜笼统的肯定或否定。
中国思想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活动对自然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要求人们审慎地采取行动,在调节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的同时,不要破坏自然,而应使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人类应遵从自然的普遍规律,以辅助者的身份引导自然朝人类的需要发展的同时,要“曲成万物而不遗”,即使万物都能普遍地生长成遂。
第二,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表现之二是在民族关系问题上。
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既要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其理想的民族关系模式通过道德的教化去“协和万邦”。
这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西方在民族方面讲究竞争、讲究斗争,许多思想家主张征服其他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这一差异,也早已被人们发现。
例如,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指出,明朝的军队是他所见到过的世界上数量庞大、装备精良的军队,但他发现这支军队完全是防御性的,中国人没有想到果品要用这支军队侵略别国。
20年代,英国著名着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时曾说过,中国是爱好和平的,不像西方人那样好勇斗狠。
李大钊和陈独秀亦以“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言中西差异,如陈独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自古宗教之战、政治之战、商业之战,欧罗巴之全部文明史无一字非鲜血所书。
英吉利人以鲜血取得取得世界之霸权,德意志人以鲜血造成今日之荣誉。
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为奴隶制辩护时,论及希腊人与野蛮人的对立。
他认为,奴隶制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自然的。
他断言,有些人天生就注定应该是奴隶,野蛮人就是这样。
野蛮人和奴隶是一个概念。
希腊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应该成为奴隶,相反,野蛮人天生注定就是奴隶。
奴隶和其他人的差异程度就如灵魂与躯体、人与动物的差别一样。
他把奴隶主描绘成天性上优越于奴隶,天生就是经济的组织者。
这种理论,是希腊人为掠夺奴隶、土地、财富,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的行为辩护而炮制的。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也是历史上融合、同化了许多其他民族而形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处理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
中国各民族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愈来愈密切的接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尽管历史上个民族间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统一和分裂的局面,但个民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渐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早见于《尚书》的《尧典》和《舜贡》。
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尧典》、《舜贡》的思想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集资的民族理论。
其要点是:第一,华夷之别是文化高低之别,特别是有无道德礼教之别。
第二,珍视本民族的独立和文化传统,对其他民族则采取“顺俗施化”的政策。
以上所述表明,中国古代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具有明显的封建烙印。
这主要表现为华夏中心主义,表现为追求以华夏为中心的“四夷宾服”的理想。
但其中也有明显的民族特性,这主要表现为不以征服为手段而以道德教化为手段去追求“协和万邦”。
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既主张维护自己民族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中国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
从上述二点的论述中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和西方各民族的要求、特点、态度、认识和行动各有特点。
把这些特点联系起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即文化模式的差异。
这个文化模式的差异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而西方近代文化重分别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