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思考题

史学概论思考题

绪论和第一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2史学概论:是将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系统化,理性认识,是总体性、抽象性的认识,并且以“逻辑论证的形式表述出来”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2最基本的几种历史观(1)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2)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社会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4)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历史学的渊源因素(1)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4.历史的学科结构(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时间(上古史、中古史、古代史、近现代史)空间(美国史、中东史、欧洲史)内容(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综合(秦汉专题史)(2)以特定对象和特定方法为轴心的综合研究科目(历史文献学、器物学、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年代学)(3)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5.为什么学历史(1)传承文化财富;(2)丰富思想文化生活;(3)形成危机意识,民族意识;(4)陶冶人的精神;(5)开阔人生观;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渊源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实”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贯”,“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 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是受胡适整理国故大胆疑古思想,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典籍。

4.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

主修有《湖北通志》,惜未定稿。

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二、列举1.史学宗旨论(1)赞治:用史官、史书帮助国家治理(2)资治:史书本身具有教化的作用(3)明道:明天道,正人伦,助治乱(4)经世“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已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帝王霸之争,以明大中至正之道”2.史家的三长和二善(1)史才、史学、史识-----史学三长(2)公心、直笔----二善3.修史制度论(1)君举必书----慎言行(2)人君不观史(3)设官修史,唐代开始(4)整体修史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皆组织修史,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修史制度,内容涉及组织方式、史料汇集、纂修方法、审核过程、奖惩条例等方面,而关于修史制度理论上的论述则比较集中于对“君举必书”和人君不观史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史馆弊端的批评意见。

春秋时期,鲁国的曹刿在进谏时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说明早已形成了官方记载历史的制度。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这食油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从理论上阐述了“君举必书”有着使之“慎言行”的意义。

由君举必书产生的另一问题是君主是否可以亲阅当代的历史记载,对此,古人的见解互有不同。

北周柳虬上疏说:“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监戒也。

……而汉魏以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于是请求将历史记载公开于众。

至于唐代,朱子奢则力谏唐太宗不得亲览起居注,指出:“陛下出圣旨,发德音,以起居记录帝王臧否,前代但藏之史官,人主不见,今欲亲自观览,用知得失。

……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有未喻。

大唐虽七百之祚,天命无改,至于曾玄之后,或非上智,但中主庸君饰非护短,见时史直辞极陈善恶,必不省躬罪己,唯当致怨史官。

但君上尊崇,臣下卑贱,有一于此,何地逃刑?既不能效朱云廷折,董狐无隐,排霜触电,无顾死亡,唯应希风顺旨,全身远害。

悠悠千载,何所闻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64)这是对人君不观史原则的有力论述。

此后,围绕这个问题,历有论辩,主张人君可观史者,大抵本于柳虬之言,如唐太宗、叶适等人皆有这种见解;反对人君观史者,如欧阳修、王应麟等,多同于朱子奢之论。

朝廷设馆修史,兴盛于唐代,而唐史官刘知几对史馆制度指摘甚力,指出其弊端有五:一是史官众多,互相观望;二是史料欠缺,难以编纂;三是权贵干涉,不得直书;四是监修牵掣,无从下笔;五是科条不立,职责不明。

(65)宋代修史制度又有所发展,然而欧阳修、朱熹都对宋朝史馆制度予以尖锐的批评,同时提出了改善修史制度的方案。

清章学诚对修史活动的全局予以考察,形成了“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的史学总体观念,他设想以官方主办的方志为基础,下为谱牒志状持平,上为朝廷修史提供资料。

因而应在州县设立“志科”以聚集资料,准备编修方志。

这样就形成了“制度由上而下,摭由下而上”的整体修史制度。

(66)这是对修史制度理论的杰出贡献,惜乎未能实行。

4.新史学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史学观点或著作(1)梁启超三阶段:1901----1905年:服膺进化史观批判传统史1912----1920年:中西结合,因果关系,“据事直书”1920年以后著作: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新史学》1901年《中国史叙论》(2)章太炎史学观点:历史是“人群和社会的进化”进化论,生存竟争解读历史;评历史人物;将人类学运用于历史研究中。

著作:《訄书》论文集(3)夏曾佑史学观点:天演论,历史进化论著作:《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4)陈黼宸著作:《独史》、《史地原理》、《中国通史》、《诸子通义》和《读史总论》5.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三个层次(1)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2)异族之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证(3)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考证6.陈寅恪的史学思想及其相关代表作品“求真实,供借鉴”精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广博的知识,严谨的学术(2)重视制度史,社会阶层的分析《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3)从文化看历史演变《元白诗笺证稿》(4)通过历史看文化《柳如是别传》7.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期的代表人物范文澜、陈伯达、吴玉章8.中国马克思史学观指导下的史学理论著作。

(1)李大钊的《史学要论》(2)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3)华岗的《中国历史的翻案》三、简答或论述1.解释胡适的历史演进法;(1)按时间长短依次排列;(2)时代的具体内容;(3)逐渐演变,“由简单变复杂,由疏漏变雅驯,由地方变全国”(4)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2.中国古代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史学宗旨,史学原理,史学方法论,史学流变论,史家标准论,史籍优劣论,修史态度论,治史态度论。

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含现代)(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 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4.现代马克思史学的发展简介。

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

产生于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 1919—1949 年为建立时期,1949 年以后为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时期。

建立时期建立时期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 年是第一阶段。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