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小学教学目标分类
由于小学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复杂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确定科学正确而又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就有必要对小学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和分类。

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问题,国内外学者、专家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这里就针对国内外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类的着眼点等问题做一分析。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布卢姆(R.M.Bloom)从1948年开始和他的一些同事对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课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将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建立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基本原则是:教育的原则(各种教学目标类别应能反映教师对学习者行为所作的区分)、逻辑的原则(目标分类要编制得符合逻辑,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心理的原则(分类应与目前已知的有关心理学原则与理论保持一致)、中心的原则(分类应是一种纯描述的体系,态度中心地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使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布卢姆认为贯穿于教学目标分类系统中始终如一的一条主线是对意识水平的衡量尺度,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他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克拉斯和尔(David Krathwoo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1972年提出了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他们提出的各个领域的目标又可细分为若干层次.其主要分类结果如下表(表2-1):
加涅(Gagne.R.M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于1965年发表了《学习的条件》一书。

他认为学校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教学活动所要追求的目标。

学生学习的结果可分为五种习得的性能: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具体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它们表述出来),智慧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如进行阅读、写作、计算的能力),认知策略(指学习者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能力,如调节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内部过程的能力),动作技能(指由一套规则支配的学习者的肌肉协调的习得能力,如写字、跑步、做体操、弹琴、打字等能力),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如爱听音乐、和蔼待人、爱国等)。

他将智慧技能又分为五个层次(亚类),由简到复杂分别是:鉴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如下表(表2-2):
表2-2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表
━━━━━━━━━━━━━━━━━━━━━━━━━━━━━━━━━━
才能(学习结果) 可能动作的例子
──────────────────────────────────
智力技能
鉴别作用说明符号的用处,如:
区别印刷的m和n。

具体概念识别“在……下面”的空间关系:
识别一个对象的“旁边”。

为概念下定义用一个定义来对“家庭”归类。

规则说明一个句子内主语与动词的数一致。

高级规则已知光源的距离以及镜片的凹度,
求预测印象大小的规则。

认知策略用有效的方法回想一些名称,想出一个解决保存
汽油问题的方法。

言语信息叙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条款。

运动技能用印刷体写字母R,组“8”字形的滑水。

态度选择听古典音乐。

━━━━━━━━━━━━━━━━━━━━━━━━━━━━━━━━━━(三)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日本著名教育工艺学家板元昂在研究了布卢姆等学者创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后,认为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虽然对所有教学科目都有作用,但却难以反映出各种教学科目中教学目标的特点,不能明确显示出多样化社会对各种不同教学活动的不同要求。

因此他主张按不同的学科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最后他提出了自己对日本小学理科和社会科教学目标分类的设想:
1.理科(综合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目标分类(如下表2-3)
4)
(四)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梶田叡一是日本大坂大学教授,他认为各国文化背景不同,教育传统不同,不能都照搬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欧美式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他结合东方人的意识,从目标实现的形态角度把各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三大类:
1.基础目标(达成目标)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的能力。

它是任何人都应达到的教学要求。

2.提高目标(向上目标)这是要求学生向某个方向不断深化、不断提高、发展的指标。

3.体验目标这类目标不是以学生中产生的某种行为变化为目的,而是以产生特定的内在体验、感受为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话和分析学生习作等来了解学生这种内在体验到达的程度。

以上三类目标中都包含认知、情感和精神运动领域的一系列目标,并有具体到达要求。

三类目标相互渗透、互为表里、互相交叉发挥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梶田叡一提出的教学目标按内容和形态的分类,把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得出下列几种亚目标(见下表2-5):
(五)唐文中
(六)等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观
唐文中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主张,教学的基本任务可以从两条线索去理解:一条线索是从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去理解,教学的任务应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几方面的任务;另一条线索是从教学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方面去理解,教学的任务应该包括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获得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几方面的任务。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关于教学基本任务的二维明细表。

内容如下表(表2-6):
(七)杨爱程等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观
杨爱程主张,从三个主要的维度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
1.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简称德智体美劳;
2.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

包括知识、能力(智力、能力、创
造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
3.教育目标的各部分和学生个性心理各要素的发展水平。

通过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就可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如下2-2图):
图2―2 杨氏的教学目标分类模型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P57-58)
(七)上海市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形成了一个教学目标分类的三维模式:
教与学的水平(三级水平)×学习水平(三种行为)×学习内容。

三种学习行为是指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评价。

三级教与学水平是指记忆、说明性理解、探究性理解。

记忆水平的教学目标:记忆;模仿
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说明性理解;封闭性转换。

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探究性理解;开放性转换。

(教育研究,1989年第9期,P41)
(八)山东烟台关于教学目标的实验研究。

见田慧生、李如密著作《教学论》,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