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目录摘要关键词 (3)英文摘要 (4)引言 (4)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4)二、培养兴趣,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5)(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5)(二)利用活动,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 (7)(三)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 (7)(四)利用小组合作,变个人努力为团队精神 (8)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9)(一)、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 (9)(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0)(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0)(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1)(五)、加强课堂上的大讨论 (11)结论 (11)参考文献 (12)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所以,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怎样教好数学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

文章由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点、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三方面入手。

从而得出:在教学中,只要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去激发、指导,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结论。

关键词:兴趣娱乐创造思维引言: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无疑面临着: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怎样教好数学的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我在认真钻研,总结教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中学数学教法新思路。

数学——作为中学新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可是,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些中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就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一线数学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死水,不可开窍,造成偏科严重,有的人由不喜欢数学甚至发展到畏惧数学,鉴于这种情况,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无疑面临着: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怎样去教好数学的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

从教几年来,我在认真钻研,总结教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中学数学教学新思路,在此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展开的今天,对于新课程,要有新理念。

我们在课堂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点创造性思维即一种打破常规、超越传统思维习惯束缚,力求通过问题的表象,从较深层次去认识问题本质的高层次思维形式。

它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两方面。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合理、协调、辩证的综合运用,一般具有新颖、独特、灵活、变通、辩证综合等特点。

二、培养兴趣,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那么,造成学生不喜欢甚至畏惧数学的原因有哪些呢?第一,学生基础差,一直被动学习;第二,学生积极性差,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三,学法不科学,不少学生平时根本不看教材;第四,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落后,常埋怨学生不努力;第五,教师不注意批评方式,经常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第六,“家长思想观点陈旧”及“自费上大学”的影响等等。

因此,要改变现有的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唤醒他们僵化的数学思维。

兴趣就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能诱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

数学家韦尔斯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物理学家弗里希“科学家必定有孩童般的好奇心。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保持这种孩提时的天性”。

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①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原理,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教师周围。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

学生回答不好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错误,不要急于评讲,可以利用作业批改激励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己去改正,然后再给学生评分,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

课堂上教师亲切和蔼的语言是增进师生感情,沟通师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当一个学生因没有答上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感到局促不安时,教师轻轻地对他说“请坐下”,一个“请”字,没有责怪,没有讥讽,表示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会从心理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尊师之情油然而生,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表示疑惑时,老师说“我们再来会析一下,好吗?”完全是商量的口吻,没有教师的威严,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关系。

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讲数学在各行各业和应用,讲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懂数学的学者、专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体会、去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例如让学生去测量河宽、旗杆的高度,去调查各家庭的用电情况,去银行储蓄;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开展讲故事大赛,如爱因斯坦在初中的一次数学考试中竟没有考及格,但他没有气馁,终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学生时奋发图强,终于在数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苦心钻研哥德巴赫猜想,验算纸用了几麻袋终于登上了数学的最高殿堂,等等。

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态度认真,学风踏实,一定会学好数学的。

(二)利用活动,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学困生往往有一些坏习惯,比如上课注意不集中,爱交头接耳开小差,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下东问西抄,这不仅对学生无益,而且还会危及其他同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不应该采用硬性压制的手段,而要运用活动原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

正像全国优秀教师、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得那样:“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对学困生从“不让说”到“敞开说”,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

为了给他们“敞开说”创造条件,教师把前后相邻的四名学生编成一组,注意各组生源的搭配和组长的带动作用。

教师思考提问,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发言热烈、活跃,有争有论,有时教室里好像有点“乱”,但这种“乱”却一变过去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气氛呆板局面,特别是差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

这正如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进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建造大厦……如果使学生习惯简单接受或被动的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②(三)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数学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有的学生自己认为脑子“笨”,不是“学数学的料”,甚到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要克服这种心灵深处“伤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他们创设成功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在教学中,重视运用成功原理。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大多数学生一下就强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住学困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

(四)利用小组合作,变个人努力为团队精神学困生由于成绩差,总觉得低人一头,他们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别人袒露,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闭锁心理。

因此我们要运用合作原理,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

①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习小组,让学生共同研究、讨论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②在活动课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计划拟定、探究研讨,共同克服困难,完成活动任务。

③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让学生合作完成。

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办数学手抄报,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

有一位老师说得好:“一个苹果换一个苹果,手里还是一个苹果;一种思想换一种思想,脑中就有两种思想。

”③在排位时,让优秀生和学困生搭配同桌,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也便于课后,“一帮一,一对一”。

这也让他们真正体会、明白了“比、学、赶、帮、超”五个字的新内涵。

比,不但是比知识,还要比学习方法,比速度质量。

要同别人比,也要和自己的昨天比,更重要的是比做人。

学,要有方法,有目的,学会从大局出发。

赶,要向着自己的目标赶。

去努力奋斗,从哪儿倒下就得从哪儿爬起来。

帮,就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你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进步。

超,就是超越别人,超越自已。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一)、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于老师,只按照老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也缺乏相应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

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心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首先,让学生学会不盲从。

不盲从权威,不盲从大多数。

因为,他虽然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领域的权威,但是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况且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所以,要具有抵抗不盲从带来的心理压力。

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要让学生对学问进行大胆合理的怀疑。

这一点是培养独立性思维的核心。

怀疑是独立思考的体现,大胆的怀疑是创造人才的一个标志,只有大胆合理地怀疑,才能进行科学的创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高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所以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培养学生的探源意识。

追源求本,追求导致前人发现与发明定律、定理和公式的思路,从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因中,探索创新的思维方式,激发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比较的意识,从比较中打开思路。

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要“逼迫”自己通过不同的思路达到统一目标;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发现老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发现已知情况的新变化,使自己的创造欲在执着的追求中受到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