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盈余管理频率视角的审计质量度量分析摘要:本文以盈余管理频率作为审计质量度量变量,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总样本,通过直方图法与概率密度函数法考察了并比较了我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有效减少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
关键词:审计质量度量;直方图法;概率密度函数法1、引言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日益壮大催生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迅速发展,截止2005年2月1日,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5000余家,其中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为72家,外资事务所4家,会计师从业人员达18.6万人,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6.5万人服务是一种信任品,审计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审计质量的不可直接观察性,决定了对其进行直接测度是比较困难的。
本文试图提出盈余管理的频率角度来度量审计质量,并运用其进行实证研究。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根据委托代理理论,由于作为委托方的投资者与作为受托方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造成他们之间的交易风险或契约成本非常大。
为了降低交易风险或契约成本,上市公司一般会对外公布公司的财务报告,从而使财务报告成为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上市公司管理层作为“内部人”,为了谋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向投资者报告扭曲的业绩信息。
因此,投资者客观上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行鉴证,以提高报告的可信赖程度,抑制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减少代理成本。
因此,盈余管理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同时,根据deange1o(1980)的观点,当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客户数量越多,与某一特定客户相联系的审计公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越小时,事务所机会主义动机行事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审计质量就越高。
一方面,对于大事务所来说,失去某一客户对其生存的威胁较小,而丧失声誉后的损失更大(具体表现为客户减少或营业收入减少),大事务所不可能为了某一客户铤而走险,相应地,出现有悖执业规范行为的概率就较低。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如果要进行盈余管理,他们往往就希望事务所愿意“合作”,即能够按照他们的需要出具审计报告,这样的话,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的期望必然与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想法相违背,所以有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时往往会避开那些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在客户较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比例要小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比例。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2010年业务收入排名前十名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国际“四大”在国内的合作所)定义为客户较多的事务所,而将除此以外的“非十大”事务所定义为其他事务所。
3、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1)研究前提本研究有二个重要的研究前提,第一前提是,只要样本数够大,上市公司的roe在未经过盈余管理前服从正态分布。
第二个前提当上市公司roe绝对值大于某个值后,便不再进行盈余管理。
关于第一个前提,我们的理论支持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中心极限定理,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我们知道,当样本数充分大且各样本之间独立时,这些样本通常服从或者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关于第二个前提,我们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
如,杜斌等2004在其work paper“earning management atthresholds---evidence from rights issues in china“中就假设了roe大于某个值后便不存在盈余管理。
杜斌对这个假设合理性的解释为,目前阶段,中国不存在像healy(1985)描述的经理人奖金计划,因而不存在经理人为实现任期内总体奖金最大化而隐藏当年盈余留作下年用的动机。
同时,我们认为,当公司的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公司管理层也不会进行盈余管理,因为在当年已经大幅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调高盈余也不能扭亏为盈,反而可能会由于当年的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以后年度的盈余转回。
2)样本选取本文2010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总样本,剔除数据缺失的27家公司,15家极端值和20家金融企业后,一共获得792个样本。
然后将总样本分为由“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组(简称“十大”组)与由“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组(简称“非十大”组),其中“十大”组共279个样本,“非十大”组513个样本。
3)研究设计我们假设“十大”组与“非十大”组两组上市公司的roe服从正态分布,通过直方图法与概率密度函数法计算两组中盈余管理公司的数目,来比较“十大”与“非十大”的审计质量,从而提出一种新的度量审计质量的方法。
4)直方图法做直方图时,我们将“十大”组与“非十大”组的[-1,1]的roe 区间划分为[-1,0.98]、[0.98,0.96]、[0.96,0.94]……[0.94,0.96]、[0.96,0.98]、[0.98,1]共100个区间,每个区间的跨度为2%,以roe为横坐标,区间roe落在每个roe区间范围内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为纵坐标做直方图。
5)概率密度函数法为了定量的得出“十大”组与“非十大”组中盈余管理公司的数量,我们需要知道,在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下,两组上市公司roe的真实分布。
由于两组上市公司的数量都比较大,因此我们假设两组上市公司的roe服从正态分布。
一般情况下,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表达式为:f(x)=1σ2πe-(x-μ)22σ21)将其变形为:inf(x)=1n1σ2π--(x-μ)22σ2=-12σ2x2+μσ2x+1n1σ2π-μ22σ22)基于以前默认的两个前提,roe绝对值大于某个值后,我们认为具有这些区间roe的上市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roe绝对值大于某个值后的上市公司的roe的实际概率密度函数,通过以上公式做回归,分别求出“十大”组与“非十大”组的真实盈余的概率密度函数。
再计算出“十大”组与“非十大”组各区间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应该有的公司数量,与各区间两组上市公司实际存在的数量相减,就分别得到了“十大”组与“非十大”组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的数量。
4、实证过程与结果1)直方图法2010年沪市a股“十大”组与“非十大”组的直方图见图1、图2。
图1“十大组”roe分布直方图图2“非十大”组roe分布直方图从图1、图2可以看出,“十大”组与“非十大”组roe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微利”与“微亏”现象(孙铮、王跃堂,1999)。
“微利”区间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多于亏损区间的上市公司和数量,并与亏损,尤其是“微亏”区间形成严重的断层不连续现象。
说明两组都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都在0值附近进行了盈余管理。
比较从图1、图2,可以发现“非十大”组的“微利”现象要比“十大”组更加严重。
“非十大”组roe频率在0附近更集中,“微利”区间与“微亏”区间频率差也更大,因此我们推测“非十大”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数目更多。
2)概率密度函数法以上我们采用直方图法,对“十大”组与“非十大”组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定性分析,下面我们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法对两组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数进行定量分析。
观察两组上市公司roe分布,本文假设roe绝对值大于15%时上市公司不进行盈余管理。
采用本文上述提出的方法,利用公式(2)进行回归,我们得出两组上市公司roe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发现,两组上市公司的roe均值都要大于估计值,这说明盈余管理更多的表现为将盈余调高而不是调低。
两组上市公司roe实际标准差小于估算的标准差说明,盈余管理行为将roe分布向0集中,从而使得roe的标准差变小。
根据公式(3)、(4)我们可以计算出“十大”组和“非十大”组的上市公司在各个roe区间上的“真实”个数,用实际公司数减去估算的“真实”公司数,就得到了盈余管理公司的数量。
根据本文直方图分析,两组公司都存在严重的“微利”现象,因此,本文着重运用概率密度函数法,分析两组上市公司的“微利”现象。
“十大”组与“非十大”组在“微利”区间的估算”真实”数量与实际数量见表2、表3。
从表2看,两组公司在roe“0-0.05”区间都有明显的“微利”现象。
按照本文的估算,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十大”组在该区间应有13家公司,然而实际上该区间存在46家公司,说明有33家公司是通过盈余管理,将roe从小于零调节到该区间,即有33家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占“十大”组公司数的11.83%。
“非十大”组有146家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占“非十大”组公司数的28.46%。
表3的结果与表2相近。
以上结果表明:①由“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有更少的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更加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②由“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微利”现象更轻,“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更加能够抑制“微利”现象。
显然,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本文假设。
③根据本文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实证结果①、②可以推出”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
5、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计质量的度量变量——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频率,并将其运用于实证研究,考察了并比较了我国“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与“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相比“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有效减少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更高。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注解:①以上资讯来自中注协网。
参考文献[1]李燕琴.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心理学分析.财会通讯,2008,8[2]李仙、聂丽洁.我国上市公司ipo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6,6[3]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2[4]deangelo.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0, 3(13): 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