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说课稿
课标分析:
《老山界》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有: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对文章的欣赏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

《黄河颂》是诗歌,《土地的誓言》是抒情散文,都侧重情感的抒发;《老山界》是记叙文,侧重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保家卫国中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木兰诗》是文言文,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根据本课“思考探究”设计的三道问题可以看出编者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精读,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感受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当前,家庭网络非常普遍,电脑、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了大力支持。

本单元教学《黄河颂》时,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涵泳品味的训练,同时结合一些批注示例,指导学生学习了从不同角度对课文进行了批注。

所以学习《老山界》时,让学生精读课文,自主圈点批注语句,应该不会有难度。

同时,七年级学生爱表现,只要提供恰当的教学情境,他们就会给课堂带来精彩的表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的困难,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过程与方法:
学会精读语句、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难点】
精读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在学习空间发布《老山界》微课和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和红军长征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播放《七律•长征》歌曲视频)。

同学们,诗歌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表现出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红军战士是如何翻越连绵起伏的五岭呢?今天我们一起追寻红色足迹,翻越五岭山中最险的一座山——老山界,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

(板书:老山界陆定一)
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每回答问题正确一次就让小组的小红旗前进一人次,小红旗前进九人次围绕小组转一圈即为翻越老山界,小组长将你们胜利的红旗插到前面讲桌上。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分队最先翻越老山界,成为优胜小分队。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老山界。

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同学们课前根据微课和导学案进行了自主学习,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收获,我们来展示一下吧。

下面我们展示同学们发送到学习空间的资料。

1、作者名片:
陆定一(1906年~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2、背景资料
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4年12月上旬,红一方面军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湖南省边境上。

南岭之一。

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

东北-西南走向。

长200千米。

为花岗岩断块山。

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米。

位于全州县西北。

与都庞岭间有湘桂谷地,湘桂铁路经此。

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3、强调导学案中错误较多的字音。

4、学生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同学们,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互帮互助解决部分问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