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指主要适用于外族的成文法律,以规定 犯罪和刑罚的内容为主。有《九刑》和 《吕刑》(早已亡佚)。 指各种具体的刑罚。主体仍为各种“肉 刑”(身体残害刑),也号为“九刑”。

其它成文法规

誓,战前发布的动员令(战场纪律)。

诰,国王针对臣民发布的文告。
第三节 身份法律制度
社会等级 宗法制 婚姻制度 继承制度
第二章 西周的法制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亲亲、尊尊和有别
第二节 法律形式

礼:习惯法的总称

成文法规:刑、誓、诰等
礼的原意


礼,原指祭祀祖先的仪式。 古文作“豐”,下部的“豆” 为盛器,“王”为古“玉” 字,象征以器盛玉献祭于祖。 因祭祀活动的重要而泛指重 要的习惯规则。 甲骨文中的“示”——祖先 牌位的象形
“国人”,周部族的成员以及建立封国 的各部族成员。按“乡”编户,居住在 国或采邑内,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庶人”(野人、庶民),主要是指居 住在封国郊外的土著居民。他们按照 “遂”编户,被固定在土地上,不得自 由迁徙,承担农业劳动。 “百工”和商人。地位最低的平民。

社会等级之三:贱民阶层
旧氏族贵族日益没落,以军功获得贵族 身份新型贵族以及职业官僚逐渐成为主 要的特权阶层。 “国人”和“庶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 亡,成为直接受制于国家法律的个体农 民。 奴隶阶层也有了一定解脱贱民身份的可 能性。

刑事法律的变化
刑罚日益趋向残酷。频繁使用如鞭、膊 (分裂罪犯肢体)、醢、烹(将罪犯放 入鼎中烧煮)、戮尸(污辱罪犯尸体)、 族(处决罪犯全家男女)、断手之类的 酷刑。 劳役刑普遍适用。有“城旦、舂”, “鬼薪、白粲”,“司寇”等。
奴隶。总称为“臣(男奴)妾(女 奴)”。按种族来源有奚、羌、夷等名 目,按其服役内容有隶、鬲(li)、皂、 舆、僚、台、仆、牧等等称呼。主要来 源于战俘及奴隶的后代。 奴隶被视为牛马,毫无人身自由。

仆(受刖刑、头部有戒具象形)
妾(头部有戒具)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祖先崇拜的祭祀活动为纽带、 确立在男权中心的家族中各成员地位和 身份的制度。 确立嫡长子权利,以嫡长子继承家长权 威,形成宗族的直系“大宗”。 其他的儿子为宗族的分支,形成服从 “大宗”的“小宗”。
第一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 时期的初步发展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原始习惯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礼法 血缘纽带更加强韧 部族首领的地位不断强化并受到法律保 障 作为战争产物的刑罚和法官

象征杀戮权力的斧钺 ——演变为国王的 “王”字
位于安徽六安的皋陶墓

创建成文法典

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时期,编写了《法 经》,作为制定成文法典的基本蓝本。 共有六篇:《盗法》,《贼法》,《网 法》,《捕法》,《杂法》,《具法》。

《法经》为我国古代法典的编纂体系确 定了基本模式。
第二节

法律制度内容的变化
社会等级大变动

刑事法律的变化
承认土地私有制

社会等级大变动
右图即为出土的距今约8000 年前的骨笛,以及吹奏的模 样。

第二节

法制指导思想
“一断于法” 法律必须公开 轻罪重刑
现代人画的 韩非和商鞅
第三节

法律形式
律: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系统的规 范性文件。 制诏:皇帝针对某事发布的带有规范性 质的命令。 式: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中的程序、原则 及有关的公文程式的法律。 廷行事:司法部门整编的判例。 “法律答问”:司法官吏对现行法律的 解释。

遗失物
拾得遗失物应上交“朝士”机构,公告 10天,让失主领回。如果公告期满无人 认领,“大而公之,小者庶民私之”, 大的财物归朝廷,小的财物归拾得人所 有。 每年的仲秋之月(十一月),所有未收 藏的粮食、牲畜都视为委弃物,拾得人 可以合法所有。

契约制度
“质剂”。在竹木简的两面写上同样的 文字内容,再剖开各持其一。买卖重要 财物(土地、奴隶、牲畜)采用长的 “质”,一般的买卖采用短的“剂”。 “傅别”。是借贷契约。在竹木简的一 面写上文字,从中剖开,拼拢后才可以 读通。

婚姻制度:目的与基本原则

婚姻的目的:“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 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联系两大 家族、延续能够祭祀祖先的男性后代。 一夫一妻多妾制。

婚姻制度:结婚要件
同姓不婚 男“冠”(满20岁),女“笄”(满15 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或称纳成、纳币)、请期、亲迎。

“五刑”
墨刑(黥qing刑),毁坏罪人的容貌。
劓yi刑,割去罪人鼻子。
剕fei刑(刖yue刑、膑bing刑,“斩
趾”),毁坏罪人行走能力。
宫刑,(淫刑、椓zhuo刑、腐刑),毁
坏罪人生殖机能。
大辟刑,将罪人斩首处死。
甲骨文中所见的刑罚 幸(戒具象形) 执 辜 讯
河南汤阴的羑里城

社会等级之一:贵族阶层
以国王家族的姬姓贵族为核心,分公、 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各有封国, 统称为“诸侯”。 诸侯家族的分支亲属总称为“卿大夫”, 被授予领地“采邑”, 卿大夫家族的分支亲属构成“士”阶层。 承担各类政治统治的低级职务,充当军 队主力兵员。士获得“食田”的收入。

社会等级之二:平民阶层
中国法制史
(仅限于教学使用)
编者:复旦大学法学院


姚荣涛
rtyao@
jguo@
绪 论

课程性质:法学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 一。 主要内容:分析介绍中国有史以来法律 制度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

学习意义

了解中国在法制方面的国情,增强建设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信 心。 通过比较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部门法 知识。
第四节 身份法律制度

社会等级

婚姻法律制度
社会等级
二十等军功贵族爵位 “公士”、“上造”、“簪袅(zan niao)”、“不更”、“大夫”、“官大 夫”、“公大夫”、“公乘”、“五大 夫”、“左庶长”、“右庶长”、“左 更”、“中更”、“右更”、“少上 造”、“大上造”(或称“大良造”)、 “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 侯”、“彻侯”。

第六节 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 司法程序 贵族特权


司法机构

西周时周天子及各个诸侯国的宫廷里都 设有专职司法官,称为“司寇”。 地方上,有各层次的“士”处理地方盗 贼等事务,如乡士、遂士、县士和方士 等。

司法程序
“狱讼”。“讼”指财产纠纷,双方应 缴纳“束矢”(100支箭);“狱”指告 发罪名,两造要缴纳“钧金”(30斤 铜)。败诉一方丧失所缴纳的束矢钧金。 “五听”。法官应以“辞听”、“色 听”、“气听”、“耳听”、“目听” 辨别证言真伪来判断事实。

中国法制史的地位
中国古代法律源远流长,至少具有三千 多年的历史,号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 中国古代法律特征鲜明,独立发展,是 宝贵的文化传统。 在历史上曾对于东亚地区有着重大而深 远的影响。

立法沿革图
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 │ ┌→北周律 └→ 北魏律 ┤ └→北齐律→开皇律 ┌────────────────────┘ └ →唐律─── 同光刑律统类 │ └→ 大周刑统→宋刑统 └→金律→(元)经世大典→[元典章] ┌───────────────┘ └→明律→清律
第二节 夏商时代的法制

夏朝的பைடு நூலகம்制

商朝的法制状况
传说中的夏朝法制
“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还有“夏 刑三千条”的说法 据说夏朝就已有不孝罪名,并且被认为 是最为严重的劣行 据说夏朝的监狱有“圜土”, “夏台”。

商朝的法制状况
《汤刑》是商朝法律的总称 “刑名从商”,五刑体系在这一时期已 经确立 “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等 五种残损肉体直至剥夺生命的刑罚,其 中前四种又统称为“肉刑”。

承认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逐渐瓦解。鲁宣公十五年 (前594)“初税亩”,正式开始按亩收 税,从而公开承认了所有私人占有土地 的合法性。

商鞅变法正式废除井田制,“民得买卖” 土地。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变化


司法机构: 战国法官名称不统一。 齐国为“大理”,楚 国为“廷理”,而秦 国等称“廷尉”。 郡县制度形成后,贵 族的审判权被取消, 地方司法工作由郡县 行政长官兼理。

审判制度: 相继制定公布的各项 成文法律为法官依法 断案提供了依据,并 为之创造了条件。
第四章 秦国及秦朝的法制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06年
第一节

商鞅变法
运用赏罚手段推行农战政策

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明法重刑,奖励告奸


律字的意义

律字原指以竖笛定音, 指音律,因其不以人 意志为转移,也可泛 指自然规律。以律来 称呼法典,具有不可 任意更改的含义。
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征

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法律以刑法为主体。 司法从属于行政。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与阅读教材、参考书相结合。
基本教材: 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2年3月。

推荐参考阅读书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