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微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管院-6.17

第十二章微纳米颗粒制备技术-管院-6.17

若有多种主药,可将其混匀再微囊化,或分别微囊化后再混 合,这取决于设计要求、药物、囊材和附加剂的性质及工艺 条件等。 另外要注意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适当,如囊心物过少,将生 成无囊心物的空囊。囊心物也可形成单核或多核的微囊。


(二)囊材
用于包裹所需的材料称为囊材。 对其一般要求是: ①性质稳定; ②有适宜的释药速率; ③无毒、无刺激性; ④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 测定; ⑤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 心物; ⑥具有符合要求的粘度、穿透性、亲水性、溶解 性、降解性等特性。
羧甲基纤维素CMC,CAP,EC,MC,HPMC.
特点是毒性小、粘度大、成盐后溶解度
增大
3. 合成高分子囊材

生物不降解囊材:
(1)不受pH影响的囊材:聚酰胺、硅橡胶等; (2)不可降解可在一定pH条件下溶解的囊材: 聚丙烯酸树脂类、聚乙烯醇等。

生物可降解囊材:其特点是无毒、成膜性好、 化学稳定性高,可用于注射。
⑤ 交联固化:欲得不可逆的微囊,必须加入交联剂, 同时还要求微囊的粘连愈少愈好。使用甲醛作交联剂, 通过胺醛缩合反应使明胶分子互相交联。交联的程度 受甲醛的浓度、反应时间、介质的pH值等因素的影响, 交联的最佳pH值是8~9。若交联不足则微囊易粘连; 若交联过度,所得明胶微囊脆性太大。
(4) 影响成囊的因素 ① 凝聚剂的种类和pH值:用电解质作凝聚剂 时,阴离子对胶凝起主要作用,强弱次序为枸 橼酸>酒石酸>硫酸>醋酸>氯化物>硝酸> 溴化物>碘化物,阳离子电荷数愈高的胶凝作 用愈强。 ② 药物的性质:药物与明胶要有亲和力,吸 附明胶的量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包裹成囊。 ③ 增塑剂的影响:为了使制得的明胶微囊具 有良好的可塑性,不粘连、分散性好,常须加 入增塑剂,如山梨醇、聚乙二醇、丙二醇或甘 油等。


PLGA
三、微囊的制备 微囊的制备方法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 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


根据药物、囊材的性质和微囊的粒径、 释放要求以及靶向性要求,选择不同的 要求。
(一)物理化学法

本法微囊化在液相中进行,囊心物与囊材在 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相析出,故又称相分离法 (phase separation) 。其微囊化步骤大体可 分为囊心物的分散、囊材的加入、囊材的沉 积和囊材的固化四步 。 相分离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和液中干燥法。


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的异同
制备微胶囊,单凝聚法只需要一种囊材, 复凝聚法需要两种带电荷相反的囊材; 沉淀微胶囊时,单凝聚法需要额外加入 物质使其沉淀,而复凝聚法只需调节pH

3. 溶剂-非溶剂法(solvent-nonsolvent)

是在囊材溶液中加入一种对囊材不溶的溶剂 ( 非溶剂 ) , 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的方法。 药物可以是固体或液体,但必须对溶剂和非溶剂均不 溶解,也不起反应。

微囊的囊心物(core material) 主药和附加剂,附加剂有稳定剂、稀释剂、阻滞剂和促进剂(控制释放
速率)、增塑剂(改善囊膜可塑性)---提高微囊化质量而加入的附加剂。

它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如是液体,则可以是溶液、 乳状液或混悬液。

通常将主药与附加剂混匀后微囊化,亦可先将主药单独微囊 化,再加入附加剂。


使用疏水囊材,要用有机溶剂溶解,疏水的药物可与 囊材混合溶解;如药物是亲水的,不溶于有机溶剂, 可混悬或乳化在囊材溶液中。再加入争夺有机溶剂的 非溶剂,使材料降低溶解度从溶液中分离,过滤,除 去有机溶剂即得微囊。
4. 改变温度法

无需加凝聚剂,而通过控制温度成囊。

乙基纤维素(EC)作囊材时,可先在高温溶解, 后降温成囊。如需改善粘连可使用聚异丁烯 (PIB)作分散剂。用PIB (平均分子量Mav= 3.8×l05 )与EC、环己烷组成的三元系统,在 80℃溶解成均匀溶液,缓慢冷至45℃,再迅速 冷至25℃,EC可凝聚成囊。
第十二章 微/纳米颗粒 制备技术
一、概述

微型包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简称微囊化,系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称为囊材)作为囊膜 壁壳(membrane wall),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称为 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微型胶囊,简称微囊 (microcapsule)。

聚碳酯、聚氨基酸、聚乳酸(PLA)、丙交酯乙 交酯共聚物 (PLGA) 、聚乳酸 - 聚乙二醇嵌段工 聚物( PLA-PEG) 、ε- 己内酯与丙交酯嵌段共 聚物等。

聚酯类是迄今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生物降解的合成高 分子,它们基本上都是羟基酸或其内酯的聚合物。 常用的羟基酸是乳酸(lactic acid)和羟基乙酸 (glycolic acid)。乳酸缩合得到的聚酯称聚乳酸,用 PLA表示,由羟基乙酸缩合得的聚酯称聚羟基乙酸,用 PGA表示;由乳酸与羟基乙酸缩合而成的,用PLGA表示, 亦可用PLG表示。 有的共聚物经美国FDA批准,也作注射用微球、微囊以及 组织埋植剂的载体材料。
(3) 成囊条件
① 凝聚系统的组成:明胶、水、硫酸钠、固化剂, 可以用三元相图来寻找成囊系统产生凝聚的组成范围。
② 明胶溶液的浓度与温度:增加明胶的浓度可加速胶 凝,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不能胶凝,同一浓度时温度 愈低愈易胶凝,而高过某温度则不能胶凝,浓度愈高的 可胶凝的温度上限愈高。通常明胶应在37℃以上凝聚成 凝聚囊,然后在较低温度下粘度增大而胶凝。 ③ 药物及凝聚相的性质:单凝聚法在水性介质中成囊, 因此要求药物在水中极微溶解,但也不能很疏水。微囊 化的难易取决于明胶同药物的亲和力,亲和力强的易被 微囊化。

(2)海藻酸盐:系多糖类化合物,常用稀碱从褐 藻中提取而得。海藻酸钠可溶于不同温度的水中, 不溶于乙醇、乙醚及其它有机溶剂。可与聚赖氨 酸合用作复合材料。因海藻酸钙不溶于水,故海 藻酸钠可用CaCl2固化成囊。
(3)壳聚糖
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 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 到。 壳聚糖大分子中有活泼的羟基和氨基,它们具 有较强的化学反应能力。 因壳聚糖分子中带有游离氨基,在酸性溶液中 易成盐,呈阳离子性质。壳聚糖随其分子中含 氨基数量的增多,其氨基特性越显著,这正是 其独特性质的所在。

药物微囊化的目的:
(1)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2)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3)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
(4)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贮存
(5)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6) 可制备缓释或控释制剂 (7)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8) 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得。
原理
+
溶解度降 低析出
NH2
明胶 COOH 明胶
NH3
pH=4
COOH
明胶 阿拉伯胶
阿拉伯胶 COOH
阿拉伯胶
COO
-
R-NH 2 + H2N-R + HCHO
pH8-9
R-NH-CH 2-HN-R + H 2O

复凝聚法及单凝聚法对固态或液态的难溶性 药物均能得到满意的微囊。
但药物表面都必须为囊材凝聚相所润湿,从 而使药物混悬或乳化于该凝聚相中,才能随 凝聚相分散而成囊。因此可根据药物性质适 当加入润湿剂。 使凝聚相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如控制温度或 加水稀释等,这是保证囊性良好的必要条件。




④ 凝聚囊的流动性及其与水相间的界面张力:为了 得到良好的球形微囊,凝聚囊应有一定的流动性。如 A型明胶制备微囊时,通常保持溶液的pH在3.2-3.8之 间,才能得到好的球形,因为这时明胶分子中有较多 的-NH3+离子,可吸附较多的水分子,降低凝聚囊与 水间的界面张力,凝聚囊的流动性可得到改善,以利 囊成球形。
壳聚糖、海藻酸与白蛋白、白蛋白与阿拉伯胶等。
• 现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例,说明复凝聚法的 基本原理。将溶液pH值调至明胶的等电点以
下使之带正电(pH 4.0~4.5时明胶带的正
电荷多),而阿拉伯胶仍带负电,由于电荷
互相吸引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的络合物,溶
解度降低而凝聚成囊,加水稀释, pH值是
8~9,加入甲醛交联固化,洗去甲醛,即
纳米粒的尺寸效应:
1.巨大的比表面积 2. 容易混悬,沉降速度慢 3.容易穿透体内各种生物屏障,深入细 胞和组织 4.有多样的光学和磁力学性质 5. 可具有靶向性 6.粒径小于200nm,可以0.22微米滤膜 过滤灭菌。

第二节 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二、囊心物与囊材
(一) 囊心物
5.液中干燥法

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囊的 方法称为液中干燥法,亦称乳化溶剂挥发法(inliquid drying) 。 液中干燥法的干燥工艺包括两个基本过程:溶剂 萃取过程(两液相之间)和溶剂蒸发过程(液相和 气相之间)。 按操作,可分为连续干燥法、间歇干燥法和复乳 法,前二者应用O/W型、W/O型及O/O型乳状液, 复乳法应用W/O/W型或O/W/O型复乳。

1. 单凝聚法(simple coacervation)

是相分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它是在高 分子囊材 ( 如明胶 ) 溶液中加入凝聚剂, 以降低高分子溶解度凝聚成囊的方法。
一种高分子材料,如明胶
囊心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
加囊材
囊材的沉积
囊材的固化
(1)基本原理:如将药物分散在明胶材料溶液中,然后 加入凝聚剂(可以是强亲水性电解质硫酸钠或硫酸铵 的水溶液,或强亲水性的非电解质如乙醇或丙酮), 由于明胶分子水合膜的水分子与凝聚剂结合,使明胶 的溶解度降低,分子间形成氢键,最后从溶液中析出 而凝聚形成微囊。 (2)工艺流程:本法以明胶为囊材的工艺流程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