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儒家、法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各有气特色,也各有有缺点,我从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对比。
这三家的教育思想各有特色,我们要结合时代的需要来提取其中的精华。
关键词:法家儒家墨家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为了使这种活动能够顺利地按照教育者的意愿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我们的先辈们很早便倾力于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设计出种种的教育思想模式,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家们对于教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后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世界教育思想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这三家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呢?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包括个两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通过教化百姓,能够使其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自觉地遵循现有的秩序,为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去宣扬“礼教”,以达到德治的目的,反对单纯的用政令,刑法的手段对待民众,“德治”后来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通过“举贤才”来充实,改造管理队伍,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
同时儒家学者提出了“人性论”,虽然性本善和性本恶在这一时期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对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着社会的完善,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而在法家,韩非子认为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之上,“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
而治具矣”(《韩非子·八经》)借助赏罚手段,以更大的“利”诱使人们由私利向功公利转化,将私利与公利协调、统一,这便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说明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并特别强调了“优”方能为“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惟才是举的思想并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
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
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
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
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
总的说来,墨家
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法家的教育目的则是强调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从而巩固专制的政权。
三、关于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保证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
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儒家在知识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儒家培养的是文士不是武士,但并不排斥军事、体育方面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儒家是讲文习武的,道德教育是儒家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儒家的道德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主要的是关于“仁”、“礼”。
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家门徒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
《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法制是法家教育的唯一内容,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法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各有气特色,也各有有缺点,我们应当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