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2011年制订)课程编号:英文名: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前置课:大学语文、文学概论后置课:当代中国文学名篇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学分:4学分课时:80课时主讲教师:选定教材: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2010.课程概述:《中国文学史》课程是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规律;阐明重要作家作品和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并评价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活动,分析代表性作品的思想容和艺术特色。

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增长其文学知识,活跃艺术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生存意识、忧患意识以及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文学鉴赏、文章写作在的各种基本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熟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基础知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艺术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历代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其得失,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

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

与此同时,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操,以及文化与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设置的专业课,与中文专业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有所区别。

教学中既应具备宏观、系统及开阔的视野,又要把握深浅适度,做到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对于中国文学史这门学科的了解,能从以往较为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全面的理性认识,并养成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

因受课时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其自学方法。

还可采用课堂讲解、重点答疑和作业训练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与阅读指导相结合,“主课本”与“次课本”(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目)相结合,力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并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以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空一行)第二部分课程容大纲(宋体小三号,加粗,居中)第一章中国文学的源头(2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概念,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远古歌谣的产生与流传,上古神话的性质,中国古代神话的载体、分类和主要容,中国神话传说与古代希腊神话在体系上的差异。

二、容提要: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与上古歌谣1、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

游戏说、情感说、巫术说、模仿说、劳动说。

2、原始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夏商文化,原始文化。

3、上古歌谣。

《蜡辞》,《弹歌》,《候人歌》。

第二节古代神话传说1、上古神话的性质。

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百科全书式知识体系。

2、中国古代神话的载体。

《诗经》、《庄子》、《非子》、《山海经》、《楚辞》等。

3、上古神话传说的容。

创世与始祖,洪水,战争,英雄,发明创造等。

4、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历史化,仙话化。

思考题:1、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主要有哪几种不同说法?2、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容?3、试比较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二者之间的差异。

第二章《诗经》与楚辞(3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诗经》的主要思想容和艺术特色,楚文化的特色和楚辞的形成,屈原的生平、思想和人格,“屈骚”的主要容和艺术特征,其他楚辞作家的创作,《诗经》与楚辞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差异,以及二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容提要:第一节《诗经》1、《诗经》概说。

第一部诗歌总集,“六义”,诗教等。

2、《诗经》的主要容。

风、雅、颂,变风、变雅。

3、《诗经》的艺术造诣。

抒情言志,现实性,比兴,重章叠句等。

第二节楚辞1、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2、屈原及其创作成就。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3、宋玉等其他楚辞作家。

《九辩》、《高唐》、《神女》。

4、楚辞的文学史意义。

“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勰《文心雕龙》)思考题:1、何谓《诗经》六义?风、雅、颂是按照什么来分类的?2、联系具体作品分析《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各有何特色。

3、“楚辞”的含义是什么?它产生于何种文化与政治背景之下?4、屈骚在艺术上有哪些主要成就?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先散文(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产生、发展以及“其体皆备于战国”,先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思想容和文学性成就,尤其要关注《战国策》的文学色彩,《庄子》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出人意表的想象和虚构、富有诗意的语言等文学特色。

二、容提要:第一节历史散文1、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编年体史书之祖。

2、《左传》与《国语》。

“叙事之最”;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3、《战国策》。

纵横家书,向编校定名。

第二节诸子散文1、《老子》、《论语》和《墨子》。

2、孟轲与《孟子》。

“浩然之气”,知人论世。

3、庄周与《庄子》。

寓言,想象与虚构,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4、《荀子》与《非子》等。

集大成。

思考题:1、举例分析《战国策》的文学色彩。

2、孟子的“养气”说与其散文在文学上的显著特征有何关系?3、就文学意义而言,《庄子》一书有哪些重要特质?第四章汉散文(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汉散文的基本状况,汉代论说散文的特点,两汉抒情散文以书信形式为主的特色,着重掌握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史记》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史记》和《汉书》的传记文学特征。

二、容提要:第一节论说散文1、与西汉的论说文。

《吕氏春秋》,贾谊《新书》,《子》。

2、东汉的论说文。

《论衡》,《潜夫论》。

第二节抒情散文1、西汉的抒情散文。

《答客难》,《报任安书》,《报会宗书》。

2、东汉的抒情散文。

书信体为主。

第三节《史记》与《汉书》1、司马迁对历史的理解。

2、《史记》的文学成就。

叙事、人物形象塑造、语言等艺术。

3、《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班固与《汉书》。

叙事,传记文学。

思考题:1、汉代政论散文和先政论散文有何不同之处?2、举例阐述《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

3、试比较《史记》和《汉书》在史学观、艺术性上之同异。

第五章汉代辞赋与诗歌(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汉赋的渊源、体制和发展概况,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两汉辞赋家的创作、文学特色,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掌握五言、七言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色、艺术风格,乐府的涵义和乐府诗的类别,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容、艺术成就。

二、容提要:第一节与西汉辞赋1、辞赋兴盛的原因与特点。

2、与西汉前期辞赋。

《吊屈原赋》,《七发》。

3、司马相如与西期辞赋。

《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王褒《洞箫赋》。

4、西汉后期辞赋。

扬雄“四赋”,班婕妤等。

5、其他辞赋作品。

出土竹简《神乌赋》。

第二节东汉辞赋1、东汉前期辞赋。

《两都赋》,《显志赋》。

2、东期辞赋。

衡《二京赋》、《思玄赋》,马融,王延寿。

3、东汉后期辞赋。

壹《刺世疾邪赋》,蔡邕《述行赋》等。

第三节五、七言诗的形成1、楚歌的兴起。

《垓下歌》,《大风歌》,《舂歌》。

2、关于五言诗。

《佳人歌》,《怨歌行》。

3、关于七言诗。

《郊祀歌》。

第四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容。

生命,人生,离人相思。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评价。

“五言之冠冕”,长于抒情。

3、其他东汉文人诗。

班固《咏史》,衡《四愁诗》、《同声歌》,蔡邕五言诗。

第五节两汉乐府诗1、“乐府”概说。

乐府与新乐府,《乐府诗集》。

2、汉乐府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3、《古诗为焦仲卿作》。

长篇叙事诗和爱情诗,357句、1785字。

思考题:1、如何正确评价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其在两汉是怎样产生与演变的?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色和艺术成就,以及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3、联系具体作品的容,分析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4、《孔雀东南飞》作为叙事诗的杰作,在思想容和艺术表现上有何特色?第六章晋文学(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晋之世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学自觉的时代,掌握建安文学(包括“建安风骨”)、正始文学、两晋文学的概况,以植为代表的“三”和“七子”以及“阮嵇”、“陆”、左思等作家的创作成就,并着重关注田园诗人渊明的“质性自然”的品格和自然平淡的艺术特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典型意义。

二、容提要:第一节晋社会思潮与文学意识1、士族的兴起与专制制度的削弱。

2、思想的多元化。

玄学,佛学,清谈。

3、文学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

“建安风骨”,“诗赋欲丽”,“文学的自觉时代”。

第二节建安诗文1、操。

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改造文章的祖师”。

2、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

王粲、桢等,蔡琰。

3、丕与植。

《燕歌行》等乐府歌辞,《典论·论文》;“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第三节正始诗文1、阮籍。

《咏怀诗》,“阮旨遥深”。

2、稽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师心以遣论”。

第四节西晋诗文1、陆机、岳等。

“缘情绮靡”,《赴洛道中作》;《悼亡诗》;“陆海江”。

2、左思与琨。

《咏史诗》,《三都赋》,“左思风力”;“壮而多风”。

第五节东晋诗文1、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

2、玄言诗风。

王羲之、绰等,《兰亭诗》。

3、渊明的田园诗。

《归园田居》,《饮酒》。

4、渊明的其他文学成就。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5、渊明及其诗歌的典型意义。

“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然平淡。

第六节晋小说1、志怪小说《搜神记》。

“志怪”与“志人”,“游心寓目”。

2、《搜神后记》等。

思考题:1、为什么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何谓“建安风骨”?2、植的诗歌创作前期与后期在思想容上有何不同?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风格具体表现为哪些艺术特色?3、阮籍的《咏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何重要的开拓性意义?4、综述渊明诗歌的思想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七章南北朝与隋代文学(4学时)一、本章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南北朝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得失,文学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对于诗歌声律的有益探索;掌握灵运、脁的山水诗创作成就,鲍照、庾信等作家诗文的思想容和艺术特色,南朝与北朝乐府民歌容与风格之差异,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的概貌。

二、容提要:第一节南北朝与隋代文学思潮1、南朝文学的唯美倾向与“新变”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