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他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美学就是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历来的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答:研究对象: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或者是:<P>在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四种主要观点:<P>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比及美的规律。
其理中在于:(1) 有助于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2) 人类审美活动并不限于艺术,以美为对象不会排斥艺术,但如美学仅仅以艺术学对象则会排斥自然美和社会美(3) 从方法论上看,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深入研究生活美有助更好理解艺术美。
</P><P>2.美学研究对象是艺术。
美学即艺术哲学。
(1) 以往美学史上,大多数美学家都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在质、量和社会作用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实际生活中的美。
(3) 从方法论上看,理解了高级的艺术美有助于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P><P>3.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P>4.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造。
(2) 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
</P>不同看法:古代:难以界定;近代:(黑格尔)艺术、(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中的美与丑等等。
2.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提出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学说?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这些学说?答:西方:美在形式说、美在理念说、美在典型说、美在主观说、美在关系说、美在生活说;中国:古代:美在自然说(道家美学)、美在礼乐说(儒家美学)、美在心灵说(禅宗美学)现代:①主观派(吕荧:美是意识形态的因而是主观的高尔泰:美是人的主观的认为)②客观派(蔡仪I.美是典型;II. 美是客观的;III. 自然美就在自然属性,人未有时它就存在着) ③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I.美以物为基础;II. 美在物乙III. 美离不开美感) ④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派:李泽厚(I.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II. 自然美在于人化的自然;III. 美是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美与人的本质力量;美与感性显现。
3.为什么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1)人的本质力量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生产劳动和整个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人的本质力量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达到的相对水平。
2)美的本源来自社会实践。
美的内涵,代表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动因素,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创造力量,体现了人在创造活动中焕发出来的聪明、才能、智慧、技巧、情感和理想。
因此,美的内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3)美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从形式上讲,美是一种感性存在,但美的感性存在,不是一个纯粹的形式,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的;美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但美的感染性,既来自于通过感性形式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又来自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的感性形式,即来自于这种统一;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但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性的。
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价值?1)事物的价值属性是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是一种关系属性。
它存在于对象事物(客体)和人(主体)的关系之中。
这种价值关系的存在,在人方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即满足需要的效用。
所以,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
2)事物的审美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一种社会价值。
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价值关系,包括真-认识关系、善-功利关系、美-审美关系三大类。
这种审美价值同样是客观事物的客观属性,它客观地存在于客体事物本身。
但是,在没有具体的审美主体出现时,客体的审美价值只能是潜在的。
只有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人)出现时,才能在客体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审美关系。
3)审美价值是社会性的,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规定和制约的。
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是一种社会现象。
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妹的价值才能不断的丰富发展起来。
美虽然可以离开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欣赏者的感受而独立存在,但美绝对不能离开社会实践的主体-人,不能离开人类社会。
4)综上所述,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审美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是社会性的。
因此,美是一种社会价值。
5.真、善、美的关系如何?1)真、善、美是客观对象对于人和社会的客观价值。
2)它们各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不能互相取代,但三者在实践中却可以而且应该可以得到统一。
3)真实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如果把这种符合客观规律的真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善,通过具体而又光辉的形象表现出来,这个形象就是美的了。
4)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实践活动,都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5)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可以看成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成果与财富。
6..应当怎样认识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美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等差异上;美的相对性还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有关。
2)美的绝对性,就是共同美的问题。
3)美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美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美的相对性必然同绝对性相联系而存在;另一方面,事物的相对美的延伸发展,组成了事物的绝对美。
4)总之,相对美向着绝对美的方面不停地前进着、发展着,无数相对美之总和,就是相对美-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共同美。
7.什么是美的内容?什么是美的形式?两者的关系如何?1)美的内容是在具体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
2)美的形式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3)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辨证统一的,美的事物所包含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它的感性形式是不可分离的;(一般而言,内容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基础方面,形式是为内容所要求的存在方式,因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同时,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的优劣以致影响和制约内容的表达。
事物的内容及其形式之间表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每一事物的具体的美,其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都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统一,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统一。
形式美的构成: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8.何谓形式美?广义: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审美特性,因而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
狭义: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即具有审美价值的抽象形式。
9.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包括哪些方面?色(表情性、象征意义)、形(自然物形态、人造物形态)、声(仿真功能、仿真功能、象征功能、表情功能)10.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有哪些方面?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匀称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总体组合规律:和谐、多样的统一(对比、调和)11.如何看待生活与艺术的融合趋向?答:1)首先应该肯定,生活与艺术走向融合的趋向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倾向;2)目前正在流行的大众文化,之时在有限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类文虎走向。
它园园不是真正的艺术走向大众的理想状态。
相较而言,我们宁可把当前的大众文化成为未来的理想文化的异化形态;3)生活和艺术融合的趋向,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艺术,或者用生活来代替艺术,也就是说,它并没有消除生活与艺术、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客观界限,它恰好提供了生活与艺术二者在比较和斗争中互相促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11.现实美的地位如何?为什么说“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艺术美”?答:1)首先,作为客观存在形态的现实美,是美的最基本的领域;其次,从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看,现实美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再次,从审美活动的实际情况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最多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美。
2)艺术作品的产生绝对不是凭空的,它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是人类现实美创造活动的进一步升华;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根本意义上讲,现实美是各种艺术生产或艺术美的创造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
所以等等。
社会美:社会美的范围及其特征;社会实践主题-人的美12.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特征是什么?社会美的范围是什么?1)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2)社会美的特点: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与社会功利性密切联系;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联系。
3)社会美的范围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向自然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们获得审美愉快的基本领域;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科学文教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面,也是进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13.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哪些方面?人的形体美与人格美的关系怎样?1)形体美(身材相貌的美;健康、匀称;姿态动作的美:自由的姿态,优美和敏捷的动作,风度;修饰美);人格美(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人际关系;进步和积极的人生观)2)关系;人的形体美和人格美,在每一具体人物身上常常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人格美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体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14.何谓“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如何?1)自然的人化,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所谓化,就是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中实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
通过化的过程,客观自然界就成了人化的自然界。
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
自然界是通过人的劳动实践而被人化的,人化了的自然就成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人的对象化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