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氏”的本义看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
摘要:氏者,识也,本义是绘有部落标识的旗帜。
姓者,生也,本义是本部落始祖(一般为男性始祖)赖以诞生的事物。
姓具有自然属性,氏具有社会属性,两者功能不同,但在一些部落中可能存在交叉重合。
春秋末期至战国,由于宗法制的崩溃,姓氏渐趋合一。
族者,聚也,本义是部落。
一个族也就是一个氏,是一个耕战合一的集团,夏代以前,部落大都成为侯国,族团的首领成为侯伯(国君),国名、氏名、族名是统一的。
商朝时期,天子所属部落或天子诸子所属分化的一些小部落,没有独立成为国家,这些部落只有族名而无氏名。
周代实行宗法制,诸侯下的卿大夫得以胙土命氏。
氏为族之所宗,族为氏之分化,是从属于氏的。
春秋末期以后,由于姓氏合一的影响,族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构成的集团。
关键词:氏;姓;族
《说文》认为氏来自于巴蜀方言,为山崖侧边附着而将要堕落的山岩。
这一说法素来遭人诟病,徐复观先生即提出质疑:“若不能证明初造氏字之人,出自蜀产,则何能援巴蜀之特殊字形以造此字。
且只要从小篆追溯上去,即可发现氏字之原形,与许氏所说的山岸欲堕的情形渺不相应。
”①那么,氏之本义为何?“氏族”的意义是由本义生出还是源自假借?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搞清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文字训诂的问题,而是对于人类学、历史学都极具意义的事情。
一、氏的本义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氏崩,闻数百里,象形。
凡氏之属皆从氏。
扬雄赋,响若氏隤。
”②许氏说解之失,上引徐复观文已指出。
除此之外,许氏所引的书证也成问题。
氏字起源甚古,甲骨文、金文就已习见,先秦文献中更有大量用例,许氏找不出符合其说解的例证,故只能以后出扬雄文中的孤例充数。
后世对于氏字之本义意见纷纭,大体以朱骏声、郭沫若、丁山为代表。
朱骏声指出了许慎说解之失,但却犯了和许氏同样的毛病。
《说文通训定声》氏字下云:“按许说此字非是。
因小篆横视似篆书山而附会之耳。
本训当为木本,转注当为姓氏,盖取水源木本之谊。
”③朱氏正确指出了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以篆书之字形附会氏之本义,但朱氏本人却重蹈了许氏覆辙。
他援引《汉简》引《石经》氏之字形作为依据,判断氏之本义为木本。
篆书字形已不可靠,比篆书晚出之《石经》字形又怎能靠得住呢?,金文作、、、,与《石经》之字形相去远矣,朱氏之说因此不攻自破。
郭沫若开始从甲骨文字形分析氏之本义,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金文余释之余·释氏》云:“氏者余谓乃匙之初文。
《说文》:‘匙,匕也。
从匕,是声。
’段注云:‘《方言》曰:匕谓之匙。
’……今江苏人所谓茶匙汤匙也……古氏字形与匕近似;以声而言,则氏匙相同;是氏乃匙之初文矣。
”④郭氏之说,徐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