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2.鉴赏评价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表现力”重在艺术性。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 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 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 “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
评价主旨,赏析情感类题型 提问方式:
文章……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请简析文章写……内容的用意。 文章写(说) ……又写(说) ……是否矛盾? 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
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
(1)语言凝练,增加文采,丰富文章内蕴; (2)用名人名言作论据,有着很强的权威性,增强说 服力;
文中不同位置上句子常规作用:
开头的句子:点题(照应标题…… ),开门见山;过渡 到下文写……的内容,自然巧妙引出下文,为……作铺 垫 ;领起下文……的内容;奠定……的感情基调;渲 染……的气氛;伏笔,造成悬念;与结尾……内容呼应, 使结构紧凑; 中间的句子:承上……的内容、启下……的内容或承上启 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的句子:总结上文(全文) ……的内容,卒章 显……志,照应上文(开头) ……的内容,再次点…… 题、深化(升华) ……的主题
评价主旨,赏析情感类题型
体会品味(理解)词句类题型
提问方式: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句)的深刻含义。 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 作者使用了“……”一词,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请赏析某句话。
引用某个事例的作用:
(1)作论据,增强说服力; (2)与另一个事例角度(时代、国别、反映的精神实 质等)不同,使论述更全面、严密,更有代表性,增强说 服力;
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
⑴读懂文章,理清思路 ⑵审题,分析考点,找准答题方向。 ⑶有问必有答,先问什么就先答什么 ⑷尽可能多地列举(适当关注分值) ⑸答题层次清晰,用序号 ⑹探究题:观点鲜明、有例有析、语言通 顺。
手法+分析+效果
常用的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 表现手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对表现 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用典、夸张、 排比、设问、反问
记叙、议论、说明
表 达 技 巧
( 怎 样 写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文章开头(诗歌首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感受形象,分析性格类题型 提问方式: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概括……的主要性格特征。 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 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 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解题要领:
要以文章内容为依据,抓住文中人物描写(语言、行 动、外貌、心理、神态等)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答案要点包括性格、身份,再结合文 本具体分析。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类题型
选材: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对比衬托
组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悬念铺垫、伏笔照应、过渡详略、线索顺序人称
提问方式: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某句话(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析文章描写……的用意; 文章描写……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 文章题目是XX,第X段为什么写…… ? 文章第X段能否删去(是否偏题) ?为什么? 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文章构思(写作)上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文章为什么从……写起? 文章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文章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 ? 本文以……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思路。
解题要领:
找准题目涉及的区间是关键,在此基础上,分析句、 段间关系,理清层次; 采用摘取、用关键词整合和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方法答 题,注意分值以确定答案分几点,坚持答案从原文中来。
误 区
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区域不准,要点不全 照抄原文,不作整合 主观臆想,任意拔高
鉴赏评价表达技巧类题型
提问方式:
2.内容上:
本义 + 语境义(结合主旨、情感)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题型 提问方式:
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中某人、事、物有哪些表现?(从哪些方面表现) 文中某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观点)。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说法的理由。(为什么 说……? ) 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几幅画面来写的,其变 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 评价。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 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 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
和戏剧作品。
1.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 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 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 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 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文学类文本阅读 解题方法
清醒答题
一、把准答题方向 二、明晓答题要点 严谨、全面
一、熟悉考纲,把握命题指向:
写什么 怎样写
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什么写
《考试说明》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内容的表述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 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 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表达方式
抒情 描写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事、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选材;角度; 修辞; 顺序; 作用。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
对比、衬托、渲染、象征、 抑扬、 联想和想象
选材组材:以小见大、开篇点题、卒 章显志、承上启下、悬念铺垫、伏笔 照应、过渡详略、线索顺序人称
有关(环境景物)描写的分析:
选材:写了什么 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描,动静,虚实,哀乐,远近, 感觉(听视触嗅味觉,或绘声绘形绘色)等; 手法:修辞、表现手法及效果 顺序:时空远近点面; 作用: (1)对环境,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 渲染气氛; (2)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结局; (3)对人物,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情; (4) 对主题,突出、深化主题等。
……的作用是什么? ……的好处是什么? 请分析……的表达特色(效果)。 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题要领:
如果题目未指定赏析的具体技巧,就要从修辞、表 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个角度逐一筛选,结合 其常规效果,做到点面结合;考虑对表现主旨和情感的 作用。 答案要点包括:揭示手法、结合作品分析、指出效 果(对表达主旨、情感所起作用)等三部分构成。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 己的见解。
二、积累常识,解题点面结合:
常见修辞及其作用: 文中不同位置上句子常规作用: 常见表达技巧基本知识的梳理: 常见题型的答题方向及答案要点:
三、分清题型,掌握解题要点:
体会品味(理解)词句类题型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类题型 鉴赏评价表达技巧类题型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类题型 感受形象,分析性格类题型
解题要领:
(1)体会含义 解答需要联),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 的作用。 分解句子 + 抓关键词 + 结合主旨
(2)品味表现力 揭示手法 + 分析文本 + 指出效果
语言赏析类题型答题要点:
1.形式上:
(1)语言风格、句式、音律; (2)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重点描写特点和抒情方式) 表现手法 篇章结构(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