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流行性出血热在国际上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死率约为3-12%。

早在1930年,我国东北地区就有本病的记载,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流行于欧亚大陆,但我国是受汉坦病毒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年发病人数约为4~6万,占世界报道病例数的90%以上。

除流行性出血热外,人感染汉坦病毒后还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

临床上以双侧肺弥漫性浸润、间质水肿、呼吸困难、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表现。

人肺综合征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流行于美洲大陆,至今还未发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在我国流行。

出血热传播条件与传播途径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在我国进20年的出血热监测研究表明:在我国汉滩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野栖的黑线姬鼠,汉城病毒的宿主和传染源是家栖为主的褐家鼠。

其次,数量较多,带病毒率较高的还有以家栖为主的小家鼠、黄胸鼠和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黑线仓鼠等。

此外,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也可成为EHF的传染源。

在我国目前发现的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的73种脊椎动物中哺乳类61种、鸟类8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2种。

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与尿中携带汉坦病毒,虽然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本病,但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另外,受汉坦病毒感染后的实验动物,特别是大白鼠也是一传染源,可感染饲养人员和直接接触的科研人员。

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有以下5种。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人群分布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普遍的易感性。

由于接触机会不同,在男性青壮年农民发病较多,男性约占2/3左右,16~60岁年龄组人群占发病数的90%。

农民发病占90%。

但在家鼠型疫区女性的感染率高于男性。

另外,近年来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强度上升明显,城市居民中的发病数升高。

出血热临床症状与诊断
潜伏期4-46日,一般7-14日,以2周多见。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重型患者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

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性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

临床特征包括早期3种主要表现和病程的5期经过。

前者为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征和肾损害。

后者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不典型者可以越期或前三期重叠。

患者热退后症状反而加重,是与其他感染性疾病不同的特点,有助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在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患者可达50-100×109/L。

随后,淋巴细胞增多。

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

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②尿常规检查:病程第2天可出现蛋白尿,第4-6病日尿蛋白常为+++-++++。

尿沉滓中可发现融合细胞,此细胞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

尿镜检尚可发现管型和红细胞③
血液生化检查:血BUN和CR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开始上升,上升发热期开始升高。

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

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血钾在发热期和休克期降低,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

④凝血功能检查: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期粘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

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在50×109/L。

⑤免疫学检查:用免疫荧光发可在早期病人的血清及周围学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尿沉渣细胞均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

用免疫荧光、ELISA等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汉坦病毒特异的IGM和IGG抗体。

鉴别诊断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相鉴别。

出血明显者需考虑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以ARDS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与其他病因引起者区别。

腹痛为主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出血热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侦察鼠情,采取药物、器械等多种方法灭鼠。

灭鼠与防鼠结合,在搞好环境卫生,断绝鼠粮基础上灭鼠。

防治实践证明,通过居民区或发病村灭鼠,能有效控制出血热的流行。

(2)环境治理治理好城市及城镇乡村居民区环境,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果断措施,有效铲除鼠类隐避、栖息、繁殖场所和食物来源的有关因素。

(3)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出血热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手段。

应在发病乡、镇、街道、学校、工地和营房等高危人群中,有组织的成片的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

选择疫苗类型要与疫区性质一致。

(4)个人防护带病毒鼠可通过尿、粪、唾液、血排出病毒,带病毒鼠巢内和体外节肢动物(革螨等)也可携带病毒。

该病毒不怕低温。

病毒在高温、日晒和一般消毒剂作用下很快灭活。

要注意防止病毒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伤口和革螨叮咬等多途径传播。

出血热的治疗
本病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

“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的原则。

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与就近治疗。

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肾功能衰竭和出血。

a)发热期控制感染,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

在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可应用利巴韦林每日1克静滴,进行抗病毒治疗。

早期卧床休息,以体液疗法减轻外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改善中毒症状。

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和肝素等进行止血抗凝治疗。

预防肾功能衰竭。

b)低低血压休克期补充血容量,注意酸中毒的纠正和改善微循环功能。

用醋酸钠液等补充血容量。

用5%的碳酸钠溶液纠正酸中毒。

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物质使血压稳定。

c)少尿期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泄和透析治疗。

补充体液,促进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用甘露醇减轻肾间质水肿,给予利尿药物促进排尿。

为防止高血容量综合征和高血钾,少尿期可进行导泻。

对有明显氮质血症,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d)多尿期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e)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定期检查肾功能、血压和脑垂体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