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白杨礼赞 课件

1.白杨礼赞 课件


运用的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关于象征手法
比喻
托物言志
象征
拟人
暗示
借物抒情
因物说理
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 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 别: ⑴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 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 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 征上考虑。
⑵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 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 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 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 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一个重要 的区别标志。 ⑶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 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 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 句法变化 ①只觉得 ②不想到 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 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的?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 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 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 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 定了“伟丈夫”两词对比更突出了白杨 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 到人。
⒋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 并归纳层意。 ……淡青色。‖这是…… ①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 它的外形不平凡。 ②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 平凡。
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 思怎样加强?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 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 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 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 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
自学指导:
1、听课文录音,弄清文中生字词的正确读音。 2、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思考: ①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 么? ②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白杨树到 底有哪些地方“不平凡”? ③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 赞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用的 是什么写法?
生字
) ) ) ) )
②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白杨树到底有 哪些地方“不平凡”? 黄绿错综
生长环境 白 杨 树 不 平 凡
外形特征
无边无垠 景美 坦荡如砥 干:笔直 枝:向上靠拢 形美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精神品质
神美
③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赞 美白杨树吗?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运用的是 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赞美 像白杨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力求上进的北方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
扉页 目标 作者 背景 象征 区别 生字 生词 朗读
段落
初读 细读 拓展 小结 课练 结束
读准字音 大毡子( zhān ) 开垦( kěn 外壳( qiào ) 主宰( zǎi 倦怠( dài ) 婆娑( suō 丫枝( yā ) 晕圈( yùn 虬枝( qiú ) 秀颀( qí 坦荡如砥( dǐ ) 潜滋暗长( qián ) 恹恹欲睡( yān ) 无边无垠( yín )
49
2、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2016/8/19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 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 家。担任《小说月报》主 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 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散文《白杨礼 赞》等。
写 作 背 景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 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 志之邀来到延安。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 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 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的白 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 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 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 身上了,《白杨礼赞》应运而生。
自学检测
1、请正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n) 无边无垠(yí 坦荡如砥( dǐ ) 恹恹欲睡(yān ) 旁逸斜出( yì) 虬枝(qiú) 婆娑(suō) 外壳( qiào) 晕圈(yùn) 楠木(nán ) 秀颀( qí ) 3、①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全文的抒情线 索是什么?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在作者的眼里,白杨树这些好品质与哪些人相似?
拓展 小结 课练 结束
北方的抗日军民
•本文的写作意图,有人说是赞树,有人说是赞人,你认 为呢?为什么? 赞人,以物喻人。
这种托义于物的写法叫做:象征
2016/8/19
4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Fra bibliotek农民哨兵
精神
这种手法称为托物言志。
当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二。
扉页 目标
象征
作者 背景 象征 区别 生字 生词 朗读
段落
初读 细读 拓展 小结 课练 结束
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
• 赞美
• 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 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运用的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3、文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写“楠木” 的用意何在?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 (诸如国民党反动派)。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 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 用对比的手法反衬出白杨树精神的可敬,表达对 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 4、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比较好?请挑一 两处出来赏析。
自学检测:
1、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的形象可以用哪一个 词概括?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 伟丈夫 运用了欲扬先抑、拟人、对比等手法
2、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有哪些相似之 处?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由树及人、由外向内、由浅入深,一步步 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 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016/8/19
24
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 “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 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 还有崇敬的感情。 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 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崇敬和赞美
白杨礼赞
茅盾
听读课文,正音
无边无垠(yí n) 虬枝(qiú)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 婆娑(suō) 秀颀(qí )
2016/8/19
6
2016/8/19
9
2016/8/19
10
2016/8/19
11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 主要内容。
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 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 绝不分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 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 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 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 着西北风。
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 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 含义。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 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 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 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 的。
⒌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 描写 , 后半部分是 议论 。 ⒍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第一句 。 ⒎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 由 外表 ,到 本质 。 ⒏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有 拟人 。
2016/8/19
25
当堂训练: 做《随堂1+1》中“基础训 练”2—5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象征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自学指导:
重点阅读7—9段,思考: 1、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的形象可以用哪一 个词概括?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一形象? 2、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有哪些相 似之处?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的?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3、文中的“楠木”象征什么?作者写“楠木” 的用意何在? 4、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比较好?请挑一 两处出来赏析。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 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 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扉页 目标 作者 背景
先自主阅读文章,弄清如下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合作解决
•作者在写白杨树前,为什么先描写高原风光?
深入探究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 象征 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 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相关主题